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小佘太镇田野考察笔记

十大品牌 2025年08月12日 11:18 1 admin

2022年端午节‬小长假期间‬,我‬来到‬了‬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小佘太镇境内进行‬业余‬田野‬考察‬。

当日‬一早‬从‬包头市区‬出发‬,向北‬沿着‬固阳‬大道‬、固‬查线‬、石哈‬线‬行驶‬来到了‬小‬佘太镇‬境内的‬增隆‬昌‬古城‬址‬。这座‬古城‬建在‬水库‬北侧‬,水库‬同样‬以‬增‬隆‬昌‬来命名‬。由于‬正‬处于盛夏‬时节,使得‬水库‬周围‬草木‬茂盛‬、碧波荡漾‬,景色‬宜人‬,和‬以北‬光秃的‬查‬石太‬山‬形成鲜明对比‬。

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小佘太镇田野考察笔记


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小佘太镇田野考察笔记


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小佘太镇田野考察笔记


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小佘太镇田野考察笔记


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小佘太镇田野考察笔记


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小佘太镇田野考察笔记

增隆‬昌‬古城‬距离‬水库‬很近‬,行走‬观察‬发现‬该‬城址‬四周‬城墙‬保存‬程度‬参差不一‬,但能否‬看清‬整体‬轮廓‬。在‬城址‬西北‬方向‬一‬高‬土‬台‬基,应为‬角楼‬基址‬旁立‬有‬黑色‬大理石‬文物‬保护‬石碑‬,以下‬为‬石碑‬文字‬:“始建于西汉武帝太初三年(公元前106年),汉使光禄勋徐自为北御匈奴出五原筑塞外城障列亭,此城据考证为光禄塞,属汉长城军事防御体系当中重要塞城之一,后经数代延用至宋元时期废止,城北两公里是东西亘垣的秦汉长城,东部有同期墓葬,城址周围分布有聚落遗址,均受国家保护不得侵占破坏”。

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小佘太镇田野考察笔记


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小佘太镇田野考察笔记


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小佘太镇田野考察笔记


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小佘太镇田野考察笔记


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小佘太镇田野考察笔记


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小佘太镇田野考察笔记


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小佘太镇田野考察笔记


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小佘太镇田野考察笔记

通过‬上述‬碑文‬得知‬增‬隆昌‬古城‬是‬汉代‬光禄塞‬址‬,但是‬,关于‬光‬禄‬塞‬所在‬城址‬‬专家们‬说法不一‬,有认为‬在‬乌拉特前旗‬套‬路‬壕遗址‬(朝‬阳‬古城‬、缸‬房‬梁‬古城‬)、有认为‬在‬乌拉特前旗‬小‬召‬门‬梁‬古城‬(、有认为‬是‬五原塞外‬列‬城,另外‬学者‬组合‬“鲍桐‬”(包头市‬三位‬志同道合‬的‬老前辈‬)考证‬认为‬是在‬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百灵庙镇‬西南‬林场‬古城‬(后来‬有关‬专家‬学者‬曾‬专门‬找寻‬这座‬林‬场‬古城‬未果‬)。

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小佘太镇田野考察笔记


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小佘太镇田野考察笔记


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小佘太镇田野考察笔记


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小佘太镇田野考察笔记

关于‬增‬隆‬昌‬古城‬为‬光‬禄‬塞‬之说‬,除‬上述‬碑文‬外‬,查‬‬《图‬说‬巴彦淖尔》(倪玉‬明‬ 编著‬)得知‬,《巴彦淖尔年鉴‬.2003》认为‬乌拉特‬前旗‬小佘太乡增隆昌‬古城‬为‬光‬禄‬塞‬:光禄塞遗址,位于乌拉特前旗小佘太乡增隆昌村水库北岸。泰汉时期修筑的长城沿阳山北脊横亘东西。该城塞北距长城0.8公里,是长城体系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平面略成正方形,边长200 余米,为夯土建造。据《汉书.句奴传》记载为汉武帝太初三年(公元前 102 年),遣光禄勋徐自为北御匈奴筑塞外列城。文献又载汉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 31年)匈奴呼韩邪单于亲朝汉帝途经于此时,曾自请愿留居光禄塞下。自汉之后一直到北魏时期,此城塞在原基础上经加筑扩建延用。

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小佘太镇田野考察笔记


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小佘太镇田野考察笔记


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小佘太镇田野考察笔记


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小佘太镇田野考察笔记

查《固阳秦长城》(主编:张海斌 杨惦恩)得知,光禄塞古城遗址位于乌拉特前旗小佘太乡,增隆昌水库北岸,俗称增隆昌古城。西距小余太乡政府10 千米,距增隆昌村1.5 千米。古城地处东西走向的小余太川东端。北依色尔腾山的查石太段距秦汉长城1千米。东西两侧均有通往北部草原的谷口要道。古城遗址平面呈方形,东西宽 240米,南北长315米;城之四脚外凸似角楼,夯筑城墙基宽5米,残高1一2.5米。城之北墙中部有一方形外凸建筑形似马面,边长东西8米,南北6 米,高与城墙平齐。南墙中部设门,宽4 米,外有瓮城。城池西、北、东三面地形较高,南面较低呈簸箕状。北墙中部偏东设一北门,宽3米,城北山之北坡有秦汉时的石砌长城、烽燧和古城址。城东约1 千米发现有汉代墓葬。城池内外及其它遗址附近,散见有大量具有汉代文化特征的筒瓦、板瓦、瓦当和陶器碎片、铜镞、“五铢” 钱币等遗物。另外在城内还发现了具有北魏鲜卑文化特征的瓦片、瓦当和陶器碎片等遗物。光禄塞古城遗址的年代,根据史料记载和考古调查资料以及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和遗物判断,其年代应为西汉武帝至东汉前期,其名称应为汉光禄塞。此后在北魏时期又再次修缮延用。

为进一步了解增隆昌古城,我继续查找有关资料,以下内容均未提及该城址是光禄塞。

查‬‬《乌拉特前旗志》得知‬,古城位于小佘太乡政府东北20华里,增隆昌村东 3华里,增隆昌水库北岸,查石太山南麓。古城南有一条发源于固阳的小河,由东向西去,再向南拐入增隆昌水库。水床以西是宽大的无水河沟。古城西有一条通向山北的山谷,山呈东西走向,最高处有100 多米,山北坡上有一条东西向的石墙,这就是秦长城。古城是长城的候城。在山坡地上北依山,南傍水,城内西北东三面地势高。北城墙地面比南门地面高5米,城内地面呈簸箕形。古城墙全为黄土夯筑,城墙东西240 米,南北长 315米,南墙正中有一门址,宽约 15米北墙靠东有一豁口。西段距北角 80 米处,有一个向外突出的建筑合基为城墙遗址。城墙残高3至4米。高处的文化层受风雨水冲刷已遭破坏。地面上散布着大小口罈、盆、罐、瓶、简瓦、板瓦,多泥质青灰色、白灰色陶片。陶片纹饰分素面纹、刻划纹两种。瓦当为简略刻划的椅花纹,正有不规则的大园点,四周分别为7个不规则的小园钉纹。此瓦当应是北魏时莲花纹瓦当。南半部文化层深3米,地表因城内高处河土向下冲积,把文物压在下面,所以不见文物。据考古工作者考证,古城始建于北魏。


查‬《阴山山脉秦汉长城调查报告》上册(主编:张文平)得知:增隆昌古城位于小佘太镇增隆昌村东北2.19千米处的增隆昌水库东北岸,地处东西走向的小余太川东端,北依查石太山,东西两侧均有通往北部草原的谷口要道。北距广申隆长城12段墙体1.8千米,西距河湾障城33.2千米。城址平面略呈方形,边长315米。障城南墙遭水库拦洪坝破坏而大部分难觅原始遗迹外,其他三面墙体均保存一般,并明显可见早晚叠压关系。早期墙体较宽厚,从断面观察,基宽10、顶宽8、残高2米,夯层厚6-10厘米。晚期墙体建于早期墙体之上,基宽3、顶宽15、残高2~4米,夯层厚10~20厘米。东、北、西三面墙体不见门址,则城门应开于南墙之上,现已破坏无存,方向178°。北墙中部偏西处有一座圆形高台基,底径近20、高约5米。城内西、北、东三面地势较高,南面较低,呈簸箕状。城内南部文化层较厚,最厚处可达3米,中央偏北处有一座大型建筑台基。城址内散见有大量陶片和残砖、瓦片等遗物,采集有铜鏃、铜弩机和 “五铢”钱。陶片多为泥质灰陶,装饰绳纹、弦纹等,器形有罐、盆等;砖瓦有绳纹砖、布纹瓦、莲瓣纹瓦当等。有灌渠以城址中央自西向东横穿而过,城内大部分被开垦为耕地,对古城保护影响较大。古城内散布遗物以北魏时期为主,汉代者较少,结合晚期城墙夯层中可见部分汉代陶片,由此推断古城的早期遗存为汉城。在固阳县阳山秦汉长城的南侧,分布有汉代的碾房古城,其规模等同于增隆昌古城,可见二者在汉代具有相同的性质,应为边防军事性城邑,为五原塞的中心城邑之一,军事建制或与都尉相当,主要管领今小佘太川地区的长城军事防务。增隆昌古城晚期遗存属于北魏时期,西距北魏沃野镇(乌拉特前旗根子场古城)66千米,东距北魏怀朔(固阳县白灵淖城圐圙古城)46千米,应是起到呼应两座镇城作用的一座戍城。北魏末年,六镇政镇为州,据《魏书-地形志》记载,朔州广宁郡下辖石门、中川二县,石门县应在今包头市固阳县明安川东部一带,增隆昌古城可能改制为中川县,小佘太川在北魏时期即名为中川。


查‬《汉代五原塞考》(作者:张文平)一文中得知:五原塞是一个区域,这个区域位于阴山汉长城以北、阳山汉长城以南、万城店沟一马鞍山一美岱沟东北-西南一线以西、黄河北河南流段以东,此区域之北的阳山汉长城构成五原塞的边防线。阳山汉长城与阴山汉长城一样,也是由长城墙体、烽燧、障城等要素构成。障城一般为候官治所,烽燧为部、燧治所,形成长城沿线的军事防御体系。五原塞既然归属五原郡,那么它必然服从五原郡太守的管辖。五原郡太守与五原塞长城沿线的候官之间还应有都尉一级管理者,但并非《汉书.地理志》记载的部都尉,西应是城都尉,其级别大致等同于部都尉。城都尉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呢?在五原塞汉长城的沿线调查出两座规模较大的汉代古‬城,分别为碾坊古城和增隆昌古城,其中后者为北魏加筑沿用。两座古城的的规模一致,均为边长约315 米的方城。碾坊古城位于固阳县昆都仑河上游东侧的一条支流之上,增隆昌古城位于乌拉特前旗小余太川北端(图 2),两座古城一东一西,堂控着五原塞汉长城。这两座军事性城邑中各有一位都尉驻守,即城都尉,均归属五原郡太守直接管领。


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小佘太镇田野考察笔记

(拍摄内蒙古博物馆新馆)


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小佘太镇田野考察笔记

(来源:内蒙古博物馆新馆)


据张文平教授考证,光禄塞东端建有中心军事指挥城邑光禄城,旧址为包头市固阳县黑山寨古城。光禄城地处色尔腾山北麓昆都仑河上游五金河流入山区处,依山势布局,整体呈不规则四边形,周长约 2620米。城垣土夯、石砌并存,共保留有24座马面,城门位于北墙偏东沟口处。北魏早期,对该城址作了加筑沿用,名为黑城,于延和二年(433年)设置黑城镇;后迁址于东北约2公里处的纽垤川之上,并改名怀朔镇(今包头市固阳县白灵淖城圈圖古城),但黑城作为旧城仍在使用。


离开‬增隆昌‬古城‬后‬,我‬向‬西北‬方向‬行驶‬来到了‬秦汉长城‬遗址‬进行‬拍摄‬,之前‬曾‬了解到‬在‬长城‬附近‬有‬一‬马鬃山‬岩画群‬,但‬向‬当地‬村民‬打听‬得知‬该‬岩画群‬不好‬找到‬,得有人‬带路‬,由于‬时间、天气‬原因‬‬,当日‬放弃‬探寻‬这处‬岩画‬。后与‬‬好友‬韩斌‬取得‬联系,提供‬了‬一些‬关于‬马鬃山‬岩画‬照片‬。

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小佘太镇田野考察笔记


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小佘太镇田野考察笔记


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小佘太镇田野考察笔记


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小佘太镇田野考察笔记


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小佘太镇田野考察笔记

通过‬观察‬这段‬秦汉长城‬发现‬与‬包头市‬固阳县康‬图‬沟‬段‬、天面‬此‬老‬段‬、红‬石板‬段‬、‬天‬盛‬成段‬秦汉‬长城构造‬‬一致‬,均为‬石块‬或石片‬错缝‬垒砌而成‬,城墙‬高大‬坚实‬,观赏性‬较强‬。古人‬云‬:“水‬北为‬阳‬,水‬南‬为‬阴‬)。古代‬流经‬河套地区‬以北‬,阴山‬山脉‬脚下‬的‬‬黄河‬主河道‬称为‬北‬河‬,为‬‬现在‬‬乌加‬河‬,在‬这一区域‬上‬乌拉前山‬、大青山‬位于‬北河‬以南‬,城为‬阴山‬,狼山‬、查‬石太‬山‬、色‬尔‬腾‬山‬位于‬北‬河‬以北‬,城为‬阳山‬。遗存在‬阳山‬的‬秦汉长城‬修筑‬方式‬分为‬石筑‬、土‬筑‬、土‬石混筑‬三种‬方式‬,另外‬部分‬地段‬则‬利用‬山险作为‬屏障‬。

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小佘太镇田野考察笔记

(来源:《固阳秦长城》)


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小佘太镇田野考察笔记


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小佘太镇田野考察笔记


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小佘太镇田野考察笔记


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小佘太镇田野考察笔记


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小佘太镇田野考察笔记


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小佘太镇田野考察笔记


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小佘太镇田野考察笔记

后查阅‬《阴山‬山脉‬秦汉长城‬调查‬报告‬》上册‬(主编‬:张文平‬)了解到‬我来到‬这段‬长城‬命名为‬广‬申‬隆‬长城12段‬。该段长城起自小佘大镇广申隆村西北2.49千米,止于广申隆村西偏北3.81千米。墙体随山岭作内外弯曲分布,总体呈东西走向,未端转西偏南行;上接广申隆长城11段,下接广申隆长城13段。墙体长1700米,为毛石干垒墙,保存一般。墙体连续穿过增隆昌古城东侧的石麻沟上游的三道山岭及其间沟谷,止于古城西沟上游东岸山岭上,止点南侧为广申隆11号烽燧。2000 年,国家文物局拨款对该段墙体进行过修缮,墙体内外壁修复完好,底宽3~5、顶宽3~4、高1~4米 ,沟谷底部的墙体有断豁。墙体沿线调查烽燧4座、古城1座,分别是广申隆8、9、10、11号烽燧和增隆昌古城。


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小佘太镇田野考察笔记

(来源:《阴山山脉秦汉长城调查报告)上册)


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小佘太镇田野考察笔记


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小佘太镇田野考察笔记


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小佘太镇田野考察笔记


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小佘太镇田野考察笔记


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小佘太镇田野考察笔记


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小佘太镇田野考察笔记


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小佘太镇田野考察笔记


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小佘太镇田野考察笔记


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小佘太镇田野考察笔记


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小佘太镇田野考察笔记

文中参考资料来源:


1、增隆昌城址文物保护碑文


2、《乌拉特前旗志》


3、《阴山山脉秦汉长城调查报告》(上册)

主编:张文平 文物出版社


4、《汉代五原塞考》

作者:张文平

《固阳秦汉长城与北魏怀朔镇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魏坚 王玉明 郭勇 主编


5、《固阳秦长城》

张海斌 杨惦恩主编

6、《城彼朔方 内蒙古长城文化概览》

张文平 主编


7、好友韩斌提供照片


8、内蒙古博物馆新馆内平面示意图


9、《图说巴彦淖尔》

倪玉明 编著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