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聚链集群,滨江向海图强

十大品牌 2025年08月14日 20:07 1 admin

聚链集群,滨江向海图强

钱塘江畔,一座沿海城市正在迅速崛起。

滨江区历史悠久,被钱塘江环抱,是江水带来的泥沙淤积成的平原。早在新石器时代,便已有人类在区域内活动。它见证了春秋时期的吴越争霸,也见证了抗战时钱塘江大桥的坚忍倒塌与再造……历秦汉以至明清,地域变迁、人文故事,皆有信史记载。

“青山断处塔层层,隔岸人家唤欲应。江上秋风晚来急,为传钟鼓到西兴。”苏东坡《望海楼晚景》之后,西兴古镇至今让小桥流水。

历史上的的滨江波澜壮阔,如今的滨江则是一座创新发展的高科技新城。自1990年和1996年分别设立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滨江区,到2002年两区合并,“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不过短短三十载。

三十年的发展,滨江区走出一条具有高新特质的创新发展之路。2015年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6年被列入全国十个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创建序列;2020年被纳入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新片区;在2022年度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中排名全国第五。滨江区以不到全省0.1%的土地面积贡献了3.5%的GDP,在2024年GDP达2887.8亿元,实现10年翻两番的壮举。此外,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在这里蓬勃发展。

争当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的排头兵,“小滨江”展现着自己的“大”力量。

创新的脉动活跃在这片大地

“杭州是中国的硅谷,我可以这么说吗?”英伟达CEO黄仁勋在链博会上的提问,道出了全球科技界对这座创新之城的瞩目。在钱塘江南岸,杭州高新区(滨江)正以7.3%的GDP增速和15.4%的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交出2025年上半年亮眼答卷。

这里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新获中国专利奖数量均列全省第一。从宇树科技的具身机器人到中昊芯英的AI芯片,从白马湖实验室的新能源攻关到北航杭研院的空天信突破,创新的脉动在这片土地无处不在。

而事实上,早在2003年,这里就被赋予“打造硅谷天堂”的期许,从早期的软件和通信技术起步,到抢抓“互联网+”“物联网+”“数据要素×”“人工智能+”风口,35年的发展脉络里,始终贯穿着创新与创业的基因。“全域大孵化器”理念,“人才带技术、技术变项目、项目融资金、实现产业化”模式,“不叫不到、随叫随到、服务周到”服务传统……这些沉淀下来的高新经验,更是滨江创新的底气所在。

滨江的产业发展,是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多年来,凭借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扎实的产业基础以及高效的政策支持,滨江构建起了多元且富有活力的产业体系。

目前,滨江形成了1+5+N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成功创建高端软件、人工智能省级特色产业集群核心区。其中,1指滨江地区智能物联的产业优势,5为集成电路、智能计算、高端软件、生命健康、绿色能源五大新兴产业,N则指人形机器人、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

众多产业中,数字经济是滨江的王牌产业之一。在这里,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与各行业深度融合,催生出无数创新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众多数字经济龙头企业齐聚滨江,它们以领先的技术和卓越的创新能力,推动着整个行业的快速发展。从智能安防到智慧医疗,从电子商务到数字创意,数字经济的触角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为企业带来了新的增长机遇,也为城市的智能化、便捷化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在人工智能领域,滨江已形成完整产业链条。这里集聚191家高端软件与人工智能企业,从AI芯片、算法模型到行业应用,构建起强大的技术壁垒。全区超30家企业训练发布超过41个模型,截至2025年一季度,11个大模型通过国家网信办备案,数量居杭州首位。

2025年浙江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名单中,杭州市滨江区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被确定为2025年浙江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占地3.5平方公里。该集群以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为核心,形成了一个高密度、创新活跃、发展迅速的产业集群。长川科技、宇树科技、易思维、景业智能等企业发挥着引领作用。2024年,集群总产值187.22亿元,拥有93家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3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家、制造业单项冠军1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71家。近三年集群中小企业主持制定国家标准6个、行业标准3个、地方标准29个,中小企业有效发明专利864个,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750个/万人。

长江之畔,潮涌不息。当指针划过时间的刻度,滨江以一组组亮眼的发展答卷勾勒出一个创新大地的画卷。

百亿基金矩阵,托举创业之梦

滨江的创新基因,深植于其敢为人先的政策土壤。2010年,滨江在浙江省内率先推出“5050计划”,目标5年内引育50名国家级专家、50家年营收超千万的高层次人才创业企业。

十五年来,该政策不断迭代升级。迄今为止,高新区(滨江)“5050计划”已引进超过500个项目,兑现扶持资金9亿余元。才云科技CEO张鑫就是受益者之一,落户滨江后入选计划获得500万元资金扶持,如今已完成B轮1000万美元融资。

面对人工智能新浪潮,滨江政策再度加码。近期拟定的《关于进一步推动集成电路和算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提出雄心勃勃的目标:到2025年,全区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达400亿元,网络通信产业规模达850亿元,云计算大数据产业规模达1000亿元,高端软件和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1900亿元。

看一个高新区是不是有竞争力、发展潜力大不大,关键是看能不能把“高”和“新”两篇文章做实做好。从“企业出题、政府助题、平台答题”的协同攻关模式,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金融创新,滨江正以系统思维打造最优创新生态。

栽得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在滨江创新与资本正形成良性循环的生态圈。2025年5月,滨江发布“5050”人才基金2.0,将基金规模从1亿元扩大至10亿元,运行模式升级为“自主直投+合作基金”双轮驱动。

“直投基金允许70%的容错率,鼓励首投、领投。”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王孟辉表示。该基金联动银行、担保、私募机构,构建“投贷保”生态链,让人才项目突围无后顾之忧。

更值得关注的是合作基金的“马拉松式”投资理念:单基金规模最高2亿元,政府出资最高70%,存续期长达10年,与创业者共担风雨,共享成长。这种长期陪伴的理念,在追求短期回报的创投圈显得尤为珍贵。

滨江的产业基金矩阵已形成规模效应。截至2024年年底,全区产业基金总规模达110亿元,通过调动基金资金,吸引了智束科技等一批技术密集、人才密集的战略新兴产业落地。

秉持着大孵化器的理念,滨江区目前集聚上市企业74家,总部企业118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9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超100家。

海洋强省,滨江力量

背倚大陆、雄踞东海,陆域面积只有10多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却超26万平方公里……独特的地理区位,丰富的海洋资源,是浙江建设海洋强省的优势所在。

近年来,浙江牢牢把握海洋这一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率先在全国省级层面成立海洋经济发展厅,充分发挥聚合统筹职能优势,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聚焦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加快打造海洋新质生产力、培育未来发展新动能、构筑未来发展新引擎。

响应号召,滨江正将目光投向蔚蓝深海——以“蓝色创新生态圈”为引擎,全力打造全省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核心区。浙江海洋科技创新产业园(滨江)应势而生,锚定于地理位置优越、产业生态完善的火炬创新中心。

令人瞩目的是,区内汇聚了北航杭研院、浙大滨江研究院、白马湖实验室等顶尖科研机构,以及企业主导的公共技术平台和研发中心,编织成覆盖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立体创新网络。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超高灵敏极弱磁场和惯性测量装置”更将滨江的科研能级推向了战略高度。这些顶尖要素,为海洋科技的突破性发展积蓄了磅礴动能。

浙江海洋科技创新产业园(滨江)落子火炬创新中心,是极具战略眼光的布局。它深度融入滨江创新资源的密集区,使海洋科技项目能够无缝对接区内顶尖的科研设施、高端人才库和成熟的产业生态。产业园更注重发挥强大的协同效应,推动海洋技术与滨江传统强势领域——如数字经济、生物医药(依托经血管植入器械实验室等平台)、智能感知(省智能感知技术创新中心)、数据安全(区块链与数据安全)——进行深度交叉融合。这种协同,将催生“智慧海洋”、“绿色海洋”等新质生产力,例如利用人工智能优化海洋资源勘探,应用高端制造技术开发深海装备,或通过大数据提升海洋环境监测与灾害预警能力。产业园的核心使命,是构建一个海洋科技创新要素高度集聚、创新创业氛围浓厚、科技创新贡献突出的专属“蓝色创新生态圈”,形成吸引全球海洋创新资源的强磁场。

这一蓝色旗舰肩负着驱动未来的双重使命。它首先是滨江区落实全省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核心区战略的核心引擎。通过系统集成区内顶尖的创新资源,聚焦突破海洋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并孵化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海洋科技领军企业,产业园将成为驱动全省乃至长三角地区海洋科技原始创新与产业升级的澎湃动力源。

同时,它更是滨江创新精神与硬核实力在海洋经济领域的璀璨展示窗口。产业园的建设理念与实践成果,将为探索科技创新支撑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提供可复制的“滨江方案”,树立起全国性的标杆形象,展现一个内陆创新高地如何赋能深蓝疆域。

从钱塘江畔到辽阔深海,杭州高新区(滨江)正以“敢为天下先”的魄力,依托其顶级的创新浓度、卓越的产业生态和前瞻的战略视野,在火炬创新中心点燃海洋经济的“蓝色引擎”。

滨江海洋经济产业园的崛起,不仅是在打造一个产业高地,更是在孕育一个创新要素奔涌、未来产业勃发的“蓝色创新生态圈”。这里,正加速成为浙江向海图强、建设海洋强省的创新策源心脏与耀眼展示窗口,引领一场由科技驱动的深蓝变革。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要认真落实党中央部署,加强协调配合,形成推进合力。推进中国现代化必须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向海图强之路。

海洋经济作为兼具系统性、战略性的特殊区域经济形态,在国家发展全局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战略地位。“十四五”时期,我国海洋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在国民经济中展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从国家战略层面看,海洋经济增长夯实海洋强国根基。

在此背景下,滨江海洋科技创新产业生态合作研讨会将于2025年8月15日举办。大会将邀请重磅大咖,顶流企业家共赴一堂,探讨海洋科技产业新路径。

作为投资领域的引领者和开创者,您的前沿洞察和实践智慧,将成为重构产业与资本的关键变量。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