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北京将利用新技术,打造24小时在线的博物馆

十大品牌 2025年08月25日 12:55 3 cc

琉璃河遗址将建设国际考古工作站;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平台持续升级……《北京市文物科技创新发展规划(2025—2035年)》近日公布。到2035年,北京将形成一批支撑生态文化空间优化的标志性创新成果,赋能“博物馆之城”建设。

北京将利用新技术,打造24小时在线的博物馆

北京将持续推进人工智能(AI)、大数据、虚拟现实、多模态感知等前沿技术在文博领域的创新应用;充分利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汇聚历次普查数据,形成不可移动文物数据基座;加大不可移动文物三维数据采集力度,构建古建筑数字资源库,研发适用于木结构古建筑保护修复、保养维护的新材料新工艺。北京木结构古建筑保护科研与实验基地将纳入国家文化遗产科技创新中心体系,建设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文物保护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将提升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保护和管理能力。市文物局明确,将加大无人机、传感器等智能装备在安全监管和检查巡查中的应用,通过AI行为识别、异常预警等技术提高非现场检查比例,提升文物安全管理的精细度、远程监管与应急指挥能力;开展卫星遥感监测,建立高效的灾害预防、预警预报和应急响应机制,动态监测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内地表覆盖变化,支撑文物安全风险预警与本体环境协同保护。

依托首都博物馆的科技人才和装备优势,文博单位和科研机构将整合资源力量,孵化北京地区可移动文物保护研究科技创新平台。北京将推动人工智能与大模型在文物病害智能识别、文物数字化虚拟修复、文物保护监测等方面的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创新开展AI技术智能辅助鉴定研究,助力国家文物鉴定区域中心(北京)建设。

琉璃河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将选址建设北京国际考古工作站,设置具备科技考古、实验室考古、智能存储、展览展示等功能的业务用房及设备用房,搭建文物保护科技创新与学术研究高地,形成集信息技术、分子生物、医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前沿阵地,助力北京考古高质量发展。

北京还将促进新技术与博物馆设施融合,利用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文物知识图谱、超高清视听等技术,创新博物馆展览形式、文物活化模式,增强博物馆的科技感、现代感以及公众的体验感;开展文物线上展览和数字体验活动,打造24小时在线的博物馆。

此外,北京将鼓励高校设立文物科技相关交叉学科,构建多层次、多领域的文物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政策支持,形成较为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形成一批文物科技成果转化示范项目。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李祺瑶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