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黔言】在“抗战生命线”上聆听时空回响

十大品牌 2025年08月27日 16:52 3 cc
【黔言】在“抗战生命线”上聆听时空回响

天空放晴,站在黔西南州晴隆县二十四道拐景区观景台上俯瞰,一条长4公里,宛如巨龙盘山的公路自深谷蜿蜒而上,在坡度近60度的坡面上划出20多道急促的“S”形弯道,在满目苍翠中分外惹眼。这条公路,曾让史学专家魂牵梦绕,辗转千里苦苦追寻。而现在,乘坐观光车,几分钟时间就可以从谷底驶到两山间的垭口。

二十四道拐,这条始建于1935年、次年通车的要道,直线距离350米、垂直高差260米、路面宽6米,连续24个急弯连接山脚与垭口。抗战期间,无数军车从这里驶过、翻山越岭,将战略物资源源不断运往抗战前线。1942年,为了满足每月运输1.5万吨战略物资的运输需求,美国陆军1880工兵营开始进驻晴隆,协助当地再次征集大量民工,对二十四道拐进行扩宽、取直。抗战期间,约有45万吨各类战略物资从这里运送到抗战前方,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此,二十四道拐也被称为“抗战生命线”。

硝烟散去,二十四道拐静静坐落山间。昔日抗战物资运输的“生命线”,成为当地文化旅游发展的旅游线,正用新的“打开方式”领着人们回溯那风雨如晦的岁月。

二十四道拐作为风景线的文化价值、旅游价值不言而喻:从高处看,20多道拐如游蛇下山,惊、险、雄之感扑面而来。在近60度的斜坡上设计盘山公路实现顺利爬升,在喀斯特岩层之上依靠人力开山凿石、挖土搬运,激荡起人们对设计者灵巧构思、建设者攻坚克难的景仰之情。抗战时期,几十万吨的战略物资从这里运往前线支持抗战。“在晴隆,3岁小孩都知道二十四道拐”晴隆县文史专家陈亚林这句话,说出了二十四道拐在当地人心中的分量。历史遗迹蕴含一股“真实”的力量,它以本来的面目示人,吸引人关注、思索,辅以记录在册的史料、人们口口相传的信息,向无数后来人“讲述”亲历的历史事件,传递出一种厚重且真实的力量。

人工巧筑与自然山势相得益彰,形成震撼视觉奇观;恢宏艰险的筑路工程和厚重的抗战历史,穿越时空至今仍震撼人心。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2006年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当地结合文物保护、文化创新和旅游开发,建成二十四道拐展览馆,陈列珍贵文物和影像资料;依托二十四道拐开发研学课程,推出重走抗战路等徒步项目。附近学校每年都会组织学生前来研学、参观,在游览中增进对历史的了解,让先辈们的革命精神如同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真正的风景不只是表面的壮丽,而是深植于土地的历史记忆与生命印记。修建二十四道拐时,当地修筑公路的民工,不但自带口粮,还要自带锄头、锤子、扁担、粪箕等工具,风餐露宿,用血肉之躯在陡坡上硬生生凿出一条“生命线”。从这个角度说,二十四道拐不仅保存了作为公路的物质形态,也在无声中传承了其精神内核,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时空桥梁。游客在这里感受到的不仅是视觉上的震撼,更是一种历史在场感、一种与先辈的精神对话。就像曾徒步走过二十四道拐的师生所说的那样“两个小时的徒步,让我知道了革命先辈在抗战中的艰难”“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徒步和参观展览馆,铭记历史、砥砺前行”。

眼前的风景线,也是抗战“生命线”,背后有着深沉的生命故事,教会人们铭记历史,理解风景背后沉甸甸的重量。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评论员 李海钦

编辑 金妮

二审 伍少安

三审 蒋叶俊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