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河声丨“把购物店包装成景点”有煞风景

十大品牌 2025年09月10日 18:51 4 cc

9月8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2025年第三批共16起旅游市场强制消费问题典型案例。这16起案例包括:将购物店包装成景点误导游客、擅自指定购物场所案,误导游客及擅自指定购物场所案,以不实信息误导游客案,隐瞒购物行程误导游客案,导游私自承揽业务及擅自安排购物案等。

河声丨“把购物店包装成景点”有煞风景

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2025年第三批典型案例中,“将购物店包装成景点误导游客”再次刺痛公众神经。本该是赏山水、品文化的快乐之旅,却因商家的虚假包装沦为“强制消费”的窝心行程——这种欺客乱象,不仅践踏游客权益,更透支着地方文旅的公信力,若不彻底整治,终将让文旅时代的好风景蒙上阴影。

“把购物店包装成景点”的套路,本质是对游客信任与文旅初心的双重背叛。商家把毫无文化或观赏价值的购物场所,包装成“非遗体验基地”“民俗文化园”等虚假景点,用“独家资源”“必打卡地”等话术诱导游客前往,实则暗藏强制消费、高价宰客的陷阱。游客怀着对当地文化的期待而来,却在“伪景点”里被迫听导购推销、被裹挟着消费,满心欢喜的旅途变成“花钱买罪受”的糟心经历。这种行为,既违背了旅游“体验美好”的本质,更让“诗与远方”的文旅愿景沦为骗局,长此以往,只会让游客对目的地心生抵触,形成“一次受骗,终身避雷”的负面印象。

此类乱象的滋生,暴露了旅游市场监管的短板与利益链条的顽疾。从案例来看,“把购物店包装成景点”并非孤立行为,常与“擅自指定购物场所”“隐瞒购物行程”等违规操作捆绑,背后是部分旅行社、导游、商家形成的非法利益共同体,他们以“低价团”为诱饵吸引游客,再通过虚假景点、强制消费“回本盈利”。而监管层面,若对景点资质审核不严、对行程透明度监管不力,便给了违法者可乘之机。此前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整治强迫购物 促进旅游市场健康发展的通知》,虽体现了整治决心,但从仍有案例曝光来看,监管需进一步“靶向发力”,既要斩断“虚假包装—强制消费”的利益链,也要堵住资质审核、行程监管的漏洞。

守护文旅时代的好风景,需多方合力筑牢“诚信防线”。对监管部门而言,不仅要“曝光案例”,更要“严惩到底”,对参与虚假包装、强制消费的旅行社、商家依法从重处罚,将违规者纳入行业黑名单,让其“一处违法,处处受限”;同时,可建立景点资质“动态核查”机制,对虚假宣传的“伪景点”及时摘牌,保障游客知情权。对旅行社与导游而言,应摒弃“宰客盈利”的短视思维,明白文旅行业的长久发展,依赖于“口碑积累”而非“一锤子买卖”,唯有以优质服务、透明行程赢得游客信任,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对游客而言,也需提高警惕,选择正规旅行社、警惕“低价团”陷阱,遇到违规行为及时维权,用“消费者投票”倒逼市场规范。

文旅产业的魅力,在于其能让人们感受不同地域的文化与风景,收获放松与愉悦。“把购物店包装成景点”的欺客行为,是文旅发展路上的“绊脚石”。唯有以严格监管破除乱象、以诚信经营守护初心,才能让每一次旅途都充满美好,让文旅时代的风景真正“引人入胜”,而非“令人窝心”。(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郭元鹏)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