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探访城厢非遗体验基地,传统手艺成旅游新名片

十大品牌 2025年09月11日 11:10 3 cc

9月的城厢古城,桂花飘落。沿着蜿蜒的营房巷一路向前,一处名为“青青非遗小院”的青砖院落安静伫立。门楣温润,木牌斑驳,推门而入,仿佛一下子跌进了旧时光。


探访城厢非遗体验基地,传统手艺成旅游新名片

青春非遗小院


踏上石阶,推开厚重的双扇木门,跨过门槛,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精美的照壁。照壁清雅,竹翠苔绿,天井之中,茶桌、竹椅错落有致地摆放着。茶客们轻声交谈,彩色的帷幔随风轻舞。这座由传统川西小院改造而成的非遗空间,集扎染、木雕、古琴、陶艺等多种非遗项目于一体,自今年5月对外开放以来,正迅速成为城厢古城中一方“可触摸、可体验”的文化客厅。



探访城厢非遗体验基地,传统手艺成旅游新名片

小院里的照壁


“扎的时候要紧,染色才分明。”在扎染工作室,李继红老师正手把手教几位游客捆扎白布。她的手指灵巧地翻折着布匹,动作流畅自然,宛如行云流水。她身后的架子上,各色染缸整齐地排列着,板蓝根、苏木、栀子果等天然染料在缸中沉淀出深浅不一的蓝、红、黄,染液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李继红原是一名退休教师,如今致力于推广扎染技艺。“城厢历史上就有染坊,我们在这做扎染,是续上传统,也是让它被更多人看见。”她身后,板蓝根、苏木、栀子果等天然染料静静沉淀,散发出植物特有的清香。



探访城厢非遗体验基地,传统手艺成旅游新名片

游客正体验扎染


“年轻人比我们想象的更热爱传统。”李继红感慨地说。她回忆,曾有一位中学生在活动中追问染料配比,那股认真劲儿让她深感非遗并非“老去”,而是真正“活着”。




探访城厢非遗体验基地,传统手艺成旅游新名片

扎染工作室


正说着,耳边传来一阵悠扬的琴声。琴声自走廊尽头传来,原来是古琴师廖洪志正在授课。窗外蝉鸣未歇,室内丝弦清越,勾勒出小院特有的宁静氛围。



探访城厢非遗体验基地,传统手艺成旅游新名片

古琴声声


在隔壁木雕工坊里,市级非遗项目“城厢木雕”代表性传承人张家顺正凝神雕刻一块樟木。刀锋在他的手中游走,木屑像雪花一样纷飞,龙凤的纹样渐渐清晰。“现在很多游客不只是看,更想动手试一试,刻一个‘福’字,做一件小物,慢工出细活,正是木雕教给人的生活态度。”



探访城厢非遗体验基地,传统手艺成旅游新名片

张家顺正在进行木雕


夕阳西下,小院染上一片暖金色。游客们举起刚刚完成的扎染布匹合影,木雕刀声渐息,琴音仍缭绕梁间。李继红将染布晾上竹架,蓝白花纹随风轻动,如旗如画。



探访城厢非遗体验基地,传统手艺成旅游新名片

悠然自得的小院


“‘青青非遗小院’不只是一个展示窗口,更是一个传承平台。”运营方表示,未来还将结合节庆、课程、文创开发等多元形式,让非遗真正融入现代生活,成为城厢古城重建中的文化亮点。


如今,穿行在城厢的古街老巷中,这座小院正以它独特的方式,将非遗文化化为一段段可体验、可带走的记忆,也让古城重建不止于砖瓦,更在于文脉的延续、人气的回归。


记者:邹世进

文编:丛茹

编委:兰国华

监制:陈军德

总监制:刘文芳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