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青岛地名文化】中间埠双塔

十大品牌 2025年09月23日 14:54 3 admin

地名,是一座城市的记忆密码,承载着历史与文化,诉说着岁月的变迁与人文的积淀。青岛,这座山海相拥的城市,以其独特的地名风貌,勾勒出百年风云与时代风华。从老城区的街巷到海滨的渔村,每一个地名都是一段故事,每一处命名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为守护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青岛市民政局发布了第二批青岛市地名保护名录。此次名录收录了43处具有历史价值、文化特色和地理标志的地名,旨在传承城市文脉,延续历史记忆。让我们共同关注、珍惜这些地名,让它们在现代城市发展中焕发新的生机,成为青岛永恒的符号与骄傲。

中间埠双塔坐落于青岛市即墨区移风店镇中间埠村南侧,其命名直接源于所处的地理方位。村落因位于古代交通要道的中间节点而得名“中间埠”,双塔作为村落南缘的标志性建筑,自然沿用了这一地名,成为地域文化的重要标识。

【青岛地名文化】中间埠双塔

景区内巍然矗立着一对锥形密檐砖塔,依据建筑规模与年代可分为大塔与小塔,呈东南至西北方向有序排列,相距约20米均为墓葬塔,蕴含着独特的宗教寓意。 

大塔建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为典型的清代砖石结构建筑,高15.4米,含基座共九层,俗称“陈仙姑塔”。基座为八角台体,周长17米,高2米,八边均外伸形似檐状的石板,兼具装饰性与结构性。作为陈仙姑的墓葬塔,民间传说其原型为“王母娘娘侍女被贬人间”的神话形象,反映了当地民众对得道仙人的尊崇。正面嵌有“大清圆寂陈处女塔铭”石碑,为研究清代宗教墓葬文化提供了实物佐证。

小塔是清光绪十二年(1866年)建造,七层形制,高约12米,俗称“马师傅塔”。底部安葬陈处女的马姓弟子,故得此名。二层正面石额镌刻“法传圣山”四字,建筑格局完全仿造大塔,体现了师徒传承的宗教体系。

1990年后,当地对双塔文物区进行系统性保护,砌筑院墙形成封闭保护区,占地面积扩展至40余亩。 塔南建造二层阁楼式大门,采用歇山顶与斗拱结构,兼具防卫与礼仪功能。塔后增建“仙姑庙”,为传统歇山顶建筑,供奉陈仙姑塑像,形成“塔庙一体”的宗教建筑群格局。

【青岛地名文化】中间埠双塔

作为齐鲁地区清代宗教建筑的典型代表,双塔对研究北方民间宗教流派的传播轨迹具有重要学术价值。1989年12月5日,被公布为青岛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10月10日,晋升为山东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座历经百年沧桑的双塔建筑群,不仅是砖石构筑的历史丰碑,更是胶东文化基因的活态传承,在新时代的文物保护理念下正焕发出新的文化生命力。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