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跟着非遗游河南!河南37例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秀实践案例发布

十大品牌 2025年09月27日 14:53 3 cc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魏

非遗添韵,旅游生辉。9月26至27日,2025年河南省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交流活动在洛阳市栾川县重渡沟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景区相关负责人、非遗技艺传承人、专家学者等80余人出席活动。活动发布了我省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秀实践案例,37个兼具创新性、示范性与影响力的优秀案例脱颖而出。

跟着非遗游河南!河南37例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秀实践案例发布

此次活动由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洛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河洛文化生态保护发展中心承办,栾川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栾川县重渡沟风景区有限公司协办,旨在分享成果、碰撞思想,发挥典型案例的示范引领作用,共同探索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的新路径、新未来。

跟着非遗游河南!河南37例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秀实践案例发布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旅游的重要资源,丰富了旅游的文化内涵。旅游作为一种新的大众生活方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更多的实践和应用场景,激发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机和活力。

近年来,河南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刘家明以《浅谈非遗与景区的融合发展》为题,系统梳理了非遗与景区融合发展的趋势、发展方式、非遗助力5A级景区创建的案例分析。他表示,非遗是活态的文化基因,非遗和旅游双向赋能体现在非遗是旅游景区内的资源,旅游景区是非遗的实践和应用场景。过去非遗传承多以博物馆式的展陈为主,现在则更强调非遗传承人的现场活态展示、互动教学和沉浸式体验,让游客“看得见、摸得着、能体验、带得走”;非遗不再是景区的“附加品”,开始与景区的自然风光、历史文脉、业态布局进行深度融合,成为塑造景区独特文化IP的核心要素。因此,非遗进景区不仅要构建符号化表达,更要讲好非遗故事,让景区文化更具温度和记忆点。

跟着非遗游河南!河南37例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秀实践案例发布

“非遗和旅游的‘双向奔赴’,既是保护与利用的平衡,也是传统与现代的对话。37个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优秀案例,正是‘双向奔赴’的鲜活见证。”河南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教授闵虹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为中心,分享了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背景下的思考。她强调,以非遗保护传承为核心,要充分挖掘、依托河南蕴含的厚重历史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借力”和共享物质文化遗产、人文典籍、自然遗产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赋能”非遗品牌建设,提升扩大非遗项目影响,尊重“传承人”及传承群体的生活实践,保护非遗生态系统的丰富多样特性。

跟着非遗游河南!河南37例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秀实践案例发布

“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用戏剧串联起中原文明,形成全链条体验场景;开封清明上河园以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为文化根基,紧扣“非遗入景区、融景区、探路径”主题,成功引入国家级至区级非遗项目达 101项;洛邑古城坚持传承传播河洛地区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政府主导、公司管理、市场运作”为模式,深度融合非遗保护与文旅产业;以天作幕、以地为台、以书会友,马街书会以曲传情,打造一年一度盛大的曲艺界狂欢……

河南拥有丰富的非遗资源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各地入选的典型案例通过“非遗活态传承 + 旅游高质量发展” 的生动实践,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也勾勒出河南文旅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图景。

交流会案例分享环节,来自江西省景德镇市景德镇陶瓷文化传承创新中心、四川省茂县羌泰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景区、李阿婆香包、重渡沟风景区5个优秀案例代表,讲述各地在非遗与旅游融合之路上的创新探索,为与会者提供了宝贵的他山之石与本土经验。

跟着非遗游河南!河南37例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秀实践案例发布跟着非遗游河南!河南37例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秀实践案例发布

附河南省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秀实践案例名单

跟着非遗游河南!河南37例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秀实践案例发布跟着非遗游河南!河南37例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秀实践案例发布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