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一亩园娘娘庙:三山五园间的耕礼与香火

十大品牌 2025年10月03日 12:54 1 admin

前言

圆明园旁数百年娘娘庙藏着你不知道的皇家秘密!别以为它只是座普通古庙!明万历年间的民间香火地,到清代竟成雍正“亲耕劝农”的皇家场地,“一亩三分地”的说法就源自这儿。更颠覆认知的是,清末太监曾把它改造成“寺庙+宅院+花园”的独特格局。


前些日子,我在网上偶然看到一则消息,称位于圆明园附近一亩园的娘娘庙修缮竣工,现已对外开放。其实,我早就在某文献中知晓这座娘娘庙历史底蕴深厚。于是,在十月一日这天,我和老伴儿通过高德导航,查到附近有个停车场,便驾车欣然前往参观。

一亩园娘娘庙:三山五园间的耕礼与香火

一亩园娘娘庙


抵达目的地后,我们才发现停车场尚未开放。无奈之下,只好将车停在停车场外。而娘娘庙,就在大约150米开外的地方。我们步行前往,满心期待地找到庙门,却发现大门紧闭。后来得知,这里仅在周二、四、六开放,不巧的是,当天是周三。

虽未能进入庙内,我们却绕着娘娘庙转了一圈。娘娘庙坐落在一亩园公园内,于圆明园正大光明门西南侧,在一亩园公园的碧水青园间,静静隐匿着这座承载双重历史记忆的古建筑——一亩园娘娘庙。作为海淀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它不仅见证过皇家亲耕的盛大典礼,还延续着百年的民俗香火,在“三山五园”的文化脉络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特殊位置。

一亩园娘娘庙:三山五园间的耕礼与香火

勅建娘娘庙


娘娘庙的历史,可追溯到明万历年间,最初它名为泰山圣母庙,供奉着天仙圣母等神祇,是周边信众虔诚祈福的场所。到了清代康熙年间,庙宇经官方修缮,正式纳入皇家管理体系。不过,真正让它与皇家文化紧密相连的,当属雍正皇帝创设的亲耕制度。那时,庙旁的一亩园被辟为“耤田”,每年二、三月,雍正都会亲临此地,持耒扶犁,行“三推加一推”之礼,以“劝课农桑”的实际行动,向天下昭示重农的理念。这一庄重仪式,一直延续到嘉庆、道光年间,才逐渐废止。庙西曾留存的菜园子,正是当年演耕田的旧址,仿佛在默默诉说着“一亩三分地”的渊源。

一亩园娘娘庙:三山五园间的耕礼与香火

角楼


清末光绪年间,御前掌玺太监刘诚连(一说为刘诚印)对庙宇进行重修,使其兼具家庙与宅院的功能,形成了寺庙、宅院、花园融为一体的独特格局。据史料记载,庙宇原本分为东、中、西三路。东路是娘娘庙的主体,包含山门、元帅殿、关帝殿、娘娘殿等三进院落;中路为宅院,月洞门、砖雕照壁、汉白玉金鱼缸等景观,尽显雅致精巧;西路则有曲廊、旱轩与百株果木,在京西宅园建筑中独树一帜。然而,令人惋惜的是,山门、二门在1949年被拆毁,西路建筑也于20世纪40年代损毁。如今,仅存清代建筑26间,主要为中路后半部分。

一亩园娘娘庙:三山五园间的耕礼与香火

文保碑


经过2015年后的系统性修缮,娘娘庙以二进院落的崭新面貌重现往日风华。遵循“修旧如旧”原则修复的硬山顶筒瓦、墀头砖雕,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晚清建筑的独特韵味。

如今,娘娘庙已完美融入15公顷的一亩园公园之中,与扇面湖、亲耕遗址共同构筑起“历史 + 自然”的独特景观。庙前清代御道的遗迹依然留存,湖边的百年老槐树苍劲挺拔。登上“一亩台”极目远眺,万寿山佛香阁、玉泉山玉峰塔等“三山”景观尽收眼底。

一亩园娘娘庙:三山五园间的耕礼与香火

娘娘庙、一亩园位置图


从明代的民间庙宇,到清代的皇家附属遗存,再到如今的文物保护单位,一亩园娘娘庙的每一块砖瓦,都深深镌刻着时光的印记。它不仅是研究清代籍田制度与太监文化的珍贵实物资料,更在喧嚣的都市中,守护着一方兼具历史厚重感与自然之美的清幽秘境。


知识扩展

1.什么是“三推加一推”之礼:

“三推加一推”之礼是古代皇帝亲耕耤田时所行的一种礼仪。

“三推”源自古代礼制,据《礼记·月令》记载,“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诸侯九推”,指天子亲自率领三公九卿等在籍田上,手持耒耜象征性地推三下,表示劝课农桑。

到了清代雍正帝时,在三推之后又加一推,形成了“三推加一推”之礼,共行四推四返。这一礼仪旨在进一步彰显皇帝对农业的重视,以“劝农至意”。此后,嘉庆、道光等皇帝也沿用了这一制度。

2.“一亩三分地”的渊源

清代雍正年间,朝廷在圆明园附近的一亩园(今一亩园娘娘庙周边)开辟了一块约“一亩三分”的土地作为“耤田”,皇帝每年在此行“三推加一推”之礼,象征性耕种以昭示重农理念。这块固定面积的亲耕田,成为“一亩三分地”的最初由来。

后来,这个词从皇家礼制场景逐渐延伸,演变为民间口语,常用来指代个人的小圈子、私人领地,带有“只管自己那点事”的通俗含义,沿用至今。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