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第十二届世界马氏恳亲大会参会记之四 游览濮公山地质公园 | 马其亚

十大品牌 2025年10月07日 13:41 1 cc
第十二届世界马氏恳亲大会参会记之四 游览濮公山地质公园 | 马其亚

9月23日下午,我们跟随会务车从息县县委党校出发,前往濮公山地质公园。沿途经过信阳师范大学淮河校区、大别山革命老区引淮供水灌溉工程和横跨淮河的大桥,车窗外的风景由城市渐变为田园,又由平原过渡到山影绰绰的丘陵地带。抵达景区时,天空阴云密布,却更添几分山色空蒙的意境。

游客中心旁边的介绍牌上写着:濮公山位于息县城南4公里处,淮河南岸,古称浮光山、弋阳山,是大别山向北延伸的最后一脉。山映长淮,常有光影浮动,故得名“浮光”。这里曾因盛产珉玉而闻名,传说用此玉制成的棋子曾进贡朝廷。山体浑圆平缓,东西南北各约两公里,最高处海拔不过150米,却因人文积淀深厚而显得格外峻伟。

刚进景区,一块巨石碑便吸引了众人目光——“东南第一峰”五个大字赫然其上,落款竟是苏东坡。许多人围在碑前拍照留念。据说北宋年间,苏轼被贬岭南途经息县,登临此山,见山水相依、气象万千,不禁赞叹题字。虽无确凿史料佐证真迹,但这五个字早已融入山魂水魄,成了当地人引以为傲的文化印记。我也凑上前去,站在碑前拍了一张照,仿佛与千年前的文豪隔空对话。

第十二届世界马氏恳亲大会参会记之四 游览濮公山地质公园 | 马其亚

再往前行,一座古亭掩映在绿树之间,飞檐翘角,绿瓦红柱,名为“东坡亭”。柱上对联是“细石平流游鱼可取,小山芳树珍禽时来”。东坡亭建在天池畔的石阶尽头,静立于山崖之下,像是专为等候一段往事归来。亭中有人歇脚,也有人凭栏远眺。我坐在一角,听风拂过林梢,看水波轻荡漾,忽然觉得,所谓“诗意”,不过就是此刻的宁静与悠然。

天池如镜,倒映着青山与云影。一湾碧水原是采石留下的深坑,如今却成了景区最灵动的一笔。紫红色的木栈道蜿蜒入水,通向对岸。湖中野鸭嬉戏,划开一圈圈涟漪,惊醒了沉睡的倒影。山体裸露着岩石与泥土的肌理,却因植被渐复而显出生机。这山,曾被斧凿千疮,如今正以柔水与绿意慢慢疗伤。

过了东坡亭,向左看,几座红砖砌成的圆柱形建筑静静矗立。我认得那是石灰窑,指示牌上写的是地质博物馆。向右看,是树林中的登山甬道,甬道直通山顶上的亭阁,亭阁另一侧是下山甬道。由于膝盖疼痛,我选捷径回到了游客中心。同行的宗亲立明和景胜分别向右、向左继续游览。

立明回来告诉我,山顶有两座亭子:翠景亭立于最高峰,可俯瞰天池、田园、东湖与远处的淮河特大桥;另一座拱翠亭,红柱灰瓦,檐角飞扬,柱上对联写道:“高山仰止疑无路,曲径通幽别有天。”那一刻,他笑说,像是走到了历史与自然交汇的节点。

景胜回来兴致勃勃地告诉我,你看到的石灰窑,现在改建成了濮公山地质博物馆。博物馆一共三层九厅,不仅陈列上万件地质标本,还有VR体验和5D影院,能“穿越”到千年前的浮光山,看古人采玉、炼丹、行商。最打动他的,是关于濮公山得名的那段故事——唐代有道人濮濮隐居于此,采药济世,百姓感念,遂以“濮公”命名此山。一个名字,承载的不只是地理,更是人心。

由于濮公山临近淮河,便利的水运交通使得这里成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历史上,这里的商贸很繁荣。20世纪50年代起,曾是豫东南重要的建材基地,大规模的开采活动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对山体和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导致山体千疮百孔。那个天池就是深约10米的采石坑。直到2012年,有关方面才全面叫停采矿活动,开始生态修复和综合治理。通过植树造林、土地复垦、水系治理等一系列措施,濮公山的生态环境逐渐得到改善。如今的濮公山已经成为集休闲、旅游、科普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文化公园。

回程路上,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濮公山曾因开采而伤痕累累,天池是伤疤,红砖窑是印记,而今天的栈道、亭台、绿荫,则是疗愈的针脚。它让我想起老家的岠山、唐山,许多同样被过度索取的小山,如今虽已停工,却仍未真正“复原”。而濮公山告诉我们:只要愿意转身,绿水青山终会归来。

这不仅仅是一次游览,更是一堂生动的生态课。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在实地,一座山的重生,便成了时代最好的注脚。

第十二届世界马氏恳亲大会参会记之四 游览濮公山地质公园 | 马其亚

第十二届世界马氏恳亲大会参会记之四 游览濮公山地质公园 | 马其亚

第十二届世界马氏恳亲大会参会记之四 游览濮公山地质公园 | 马其亚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