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遵义:烟火人间捞沙巷

十大品牌 2025年10月19日 10:12 3 admin

日近隅中,捞沙巷才从酣梦中醒来。唤醒它的不是黔北高原纯净的阳光和行人匆匆的脚步,而是风吹旗幡的窸窣声和幡下汤锅沸腾的咕嘟声……捞沙巷,距离举世闻名的遵义会议会址仅两百余米。这条宽不过四五米、长不过半里许的小巷,打这一刻醒来后,游人便摩肩接踵,络绎不绝,热闹将一直持续到后半夜。

碧云路和步行街,是遵义老城中心两条相距五百来米的街道,彼此平行,十分繁华。在它们的腰部,各有一座黑檀色的木质牌坊,高一丈有余,上覆青灰色琉璃瓦。四根粗壮的原木立柱,撑起两重飞檐翘角、古雅秀丽的牌坊,龙凤牡丹浮雕衬底的牌坊正中是三个烫金大字——捞沙巷。巷子从居民区横穿而过,连接碧云路和步行街,却远比它们热闹欢腾。

遵义:烟火人间捞沙巷

捞沙巷(熊 军/摄)

不用猜小巷里藏着什么,因为每一个从中出来的人,要么带着饱餐后的心满意足,要么手里拿着美食边走边吃,还不忘侧头扫一眼擦肩而过的游人,偷偷打量对方手里的美食,再咽一口口水。

远远望去,牌坊高大端庄,成人在下面也显得十分渺小,可一踏进小巷,你瞬间便会发现自己高大起来——迎面而来的那两排低矮的灯箱,蓝而高悬的一线晴空之下,这排几乎贴地而生的灯箱,将小巷的空间分为两层,一层细长而高远,一层低矮又狭窄。因之,小巷更显幽长拥挤。

捞沙巷的精气神是从上午十点开始抖擞的,但要接近黄昏才达到高潮,这时灯箱招牌陆续点亮,散发出橘黄色的柔光,一盏光融合着另一盏光,连成一条光的长龙,中间一溜明黄作底、朱红镶边的旗幡,在蒸腾的热气中舒展着,飘扬着,如鱼鳍般扭动,向小巷更深远处蜿蜒。

灯光柔和,烟火袅袅,一团团云雾般的蒸汽中,一缕缕轻盈的炊烟中,香味飘荡,满巷摇曳,瞬间将游人的身心全部激活。

其实,早在香味魅人之前,视觉就已经抢到了前头——在踏上小巷石板的那一刻,你就明白了什么叫眼花缭乱,什么叫目不暇接,你就明白了那句“遵义美食千千万,捞沙巷里占一半”的黔北民谚所言不虚。

热气腾腾,热热闹闹,小巷中,餐饮店一间接着一间,小吃摊一个挨着一个,独具黔北特色的美食就这样迷人诱人,密密匝匝摆在眼前,一时间,两眼哪里装它得下!忙不过来的还有鼻子,各种香味交织着,不管不顾地扑面而来。鼻子好不容易喘匀了,才开始仔细辨认:这鲜中带膻的是名播大江南北的遵义羊肉粉,这飘着焦煳甜香的是黔北黄糕粑,这散发着淡淡卤香的是播州怪噜饭,这股浓浓的豆子馨香则来自娄山豆花面……

遵义:烟火人间捞沙巷

捞沙巷(邵佩清/ 摄)

直径远超一米的大铁锅里,浓稠乳白的羊肉汤正热烈翻滚,开花开朵。烫粉的老杨已从父亲手上接下这活计三十多年,他麻利地在团团蒸汽中握着竹漏子,手腕一翻,一碗雪白的米粉和着肉片滑入碗中,浇上大骨和秘料熬制的高汤,泼上红油辣椒,再撒一把翠绿水灵的葱花芫荽,一碗鲜香浓烈的遵义羊肉粉就端上了桌面。数九寒冬,一碗烫粉嗦下肚,全身立即由里到外暖和舒坦开来,人立马就攒足了撵山的劲头。

老杨隔壁,那口一米多长的长方形大锅同样咕嘟咕嘟热火朝天,汤汁翻滚。大锅隔出十多个方格,酱红色的卤汁在格子里煮着凤爪、猪蹄、鸡翅、豆干……它们昨天夜里才走出大娄山的村寨,还带着质朴的山气土味。一碗荤素搭配的怪噜饭,配上折耳根糊辣椒蘸水,吃货们吃得酣畅淋漓,看客们馋得满嘴生津。

火光通明,热油翻滚,“嗞啦”一声,金黄的蛋液入锅便绽放成一片金黄,掌勺的王二孃娴熟地将锅颠了几下,蛋饼完美地翻过身来又翻过身去。她将早已炒好的洋芋泥舀入其中,一卷一裹,色泽诱人的遵义小吃蛋包洋芋大功告成,洋芋里的酸萝卜粒、洋葱丁、腊肉粒等黔北民间小食混在其中,它有个响亮的名字叫“蛋裹辉煌”。

王二孃旁边,烤苕皮的大姐同样在娴熟地忙碌着,头戴雪白厨师帽的她轻抬手腕,在烤得嗞嗞冒烟的豆皮和苕皮上撒盐,动作优雅流畅。

遵义:烟火人间捞沙巷

捞沙巷小吃(曹炯 / 摄)

踏着光可鉴人的石板,在百味千香交织的小巷觅食,我亦陷入当代人最大的困惑,即因为面对太多的选择而无从选择。七岁的儿子忍不住感叹:“妈妈,这条街真热啊!”“是热闹的热吗?”“嗯,还有发热的热。”

嗨!果真如儿子所叹,这烟火、蒸汽,这热腾腾的美食、热腾腾的人流与喧哗!

橘黄色的灯光给小巷、行人和美食都镀上了一层淡淡的金色。有人驻足摊前,悄悄吞咽着口水,翘盼着将熟的美食;有人正边走边大快朵颐,吃着手里的望着锅里的;还有人直接围坐在摊位边,涮火锅,吃烙锅,撸烤串,不亦乐乎。

冬日里,这样的热闹会持续到凌晨一两点,若是夏季,则会更晚。可再晚,老板和伙计们的脸上都洋溢着明媚的笑。

无数慕名而来的食客,出行前应该都做足了功课。哪怕来自天涯海角,他们也知道这条满满当当全是黔北风味美食的小巷为何取名“捞沙”——数百年前,曾经的捞沙巷因地势低洼,从水井湾、西门沟顺流而下的山水,经大十字街流到这里,再向东穿过水门,注入湘江。山洪暴发时,泥沙俱下,在这一带捞沙清淤是官府和百姓常有的苦累事,捞沙巷故得其名。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得政策惠风拂照,捞沙巷才开始从传统民间风味小吃中寻找新的发展契机,才有了今天的闻名遐迩,游人如织。

遵义:烟火人间捞沙巷

捞沙巷小吃(曹炯 / 摄)

是的,今天的捞沙巷再没了令人忧心的汹汹水声,取而代之的是真诚的招徕、热切的吆喝和此起彼伏的烹炒煎炸声。虽没了“捞沙”的痕迹,但这巷名和那些过往,却永远留存在小巷的记忆中。

步行街这端的捞沙巷牌坊木柱上,刻有两副长联,其中有“洗尽千年尘,犹留百食鲜”之句。“百食鲜”,多么骄傲的宣告!“世界上最治愈的东西,第一是美食,第二才是文字。”那么朋友,百忙中抽空来捞沙巷“洗洗尘”吧,你走进的这条小巷,不仅满巷美食,这里每一个店家伙计都如此生动,他们佐以大娄山土生土长的食材,书写着此生不可辜负的黔北风物长卷;这长卷,如捞沙巷的前世今生,令人咀嚼,耐人回味,治愈人心。

来源:《遵义》杂志

作者:周钰姣

编辑:李俊

编审:欧阳博婧 肖静君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