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青年打卡红色地标,文化自信之下的“意义探寻”丨青马在线

十大品牌 2025年10月22日 08:51 3 cc

□ 杨江楠

青年打卡红色地标,文化自信之下的“意义探寻”丨青马在线

在数字时代浪潮下,一种新的文化现象正悄然兴起: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手持手机、相机,穿行于城市乡村的红色遗址之间,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下自己的足迹,并通过社交媒体进行分享——“打卡红色地标”正从小众行为演变为一种青年新风尚。

在武汉,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前,年轻人排起长队,只为在一张张历史照片中寻找信仰的源头;在红安,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里,“小小讲解员”的视频在网络上获得百万点赞;在长江之畔的武昌农讲所旧址,身着新中式服装的青年,将“打卡”照片上传至社交平台,配以“穿越百年,与先辈对话”的文案,瞬间引发热烈讨论。这不是简单的“跟风”旅游,是当代青年主动参与历史叙事、重塑文化空间、构建身份认同的生动实践。

这是文化自信驱动下的“意义探寻”。“平视世界”的当代青年,拥有前所未有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他们渴望与国家的历史建立更深层次的情感链接。“红色打卡”为此提供了载体。当他们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一张在中共一大会址前的自拍,配以“初心之地,我心向党”的文案时,实际上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对这一空间的庄严意义进行个性化理解和确认。这种行为,超越了简单的地理定位,成为一种自我身份的宣告和价值归属的确认。他们不只满足于教科书式的宏大叙事,而是要在亲身“在场”中,寻找历史与当下的共鸣点,从而深化对红色江山来之不易的认识。

这是技术赋能驱动下的“体验升华”。技术的迭代,让红色历史的呈现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如河北熊儿寨乡的红谷·冀东抗战党史教育基地,通过“黑科技”让历史变得可触可及,实现了从“看得见”到“摸得到”的跨越。这种沉浸式、互动式的体验设计,打破了传统红色教育的单向灌输模式,将青年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穿上戎装、重走战场路、在虚拟场景中感受烽火岁月,这些“具身化”的体验,极大地增强了历史的冲击力和情感的感染力。

这是社交逻辑驱动下的“价值共创”。青年将物理的“红色地标”通过拍照、滤镜、文案、定位上传至网络,在网络空间中,共同构筑起一个个具有新意义、新情感和新互动模式的“赛博圣地”。在这个“赛博圣地”里,官方的庄严叙事与青年的个性化、生活化乃至艺术化的“二次创作”相互交织。一张精心拍摄的革命旧址光影照片、一段配有流行音乐的纪念馆Vlog,都成为青年社交圈中一种独特的正能量符号。这种分享行为,既满足了青年社交需求,也扩大了红色文化传播半径,实现了主流价值与青年潮流的同频共振。

青年打卡热潮不仅是一种现象,更是一种趋势,将推动着红色文化传播的“实践转向”。

首先,推动内容供给从“静态陈列”向“动态体验”升级。青年“打卡”的核心驱动力是高质量的体验。各地红色场馆和教育基地,应在“文物+展板”的传统模式基础上,大力推动数字化、智能化改造。这一提升,不仅要让红色历史“看得见”,更要通过VR/AR、沉浸式剧场、互动装置等手段,让历史“活”起来,让游客“融”进去。精心设计主题活动,将红色地标串珠成链,融入更多趣味性、互动性和仪式感,变单次参观为可重复、可分享的深度文化体验。

其次,推动传播方式从“单向灌输”向“双向互动”转型。要充分尊重青年在文化传承中的主体地位和创造活力,采用青年的话语体系和视觉风格,变“我说你听”为“我们共创”。可以发起#红色地标新拍法#等网络话题,鼓励和展示青年的优秀“打卡”作品;可以与青年喜爱的网络达人、艺术家合作,对红色故事进行二次创作;可以建立“赛博圣地”的线上互动社区,让青年在交流分享中深化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最后,推动价值导向从“文旅融合”向“文旅教育深度融合”迈进。“红色打卡”本质上是一种寓教于乐的社会实践。在推动红色资源与旅游产业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同时,我们要把社会效益和教育功能放在首位,防止过度商业化、娱乐化冲淡红色文化的严肃内涵。要突出红色文化背后蕴含的理想信念、家国情怀和奋斗精神,引导青年在行走和体验中,不仅看到“风景”,更能汲取“精神”,真正做到见物见景、见思想见精神。

(作者为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

【罗田甜】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