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桥连路 路兴村:从团结桥看公路文化中的乡村振兴脉络

十大品牌 2025年10月30日 08:28 2 cc

在贵州省三穗县台烈镇,横跨于320国道上的团结桥,默默见证着一段公路与乡村共同生长的历史。

桥连路 路兴村:从团结桥看公路文化中的乡村振兴脉络

原谷三线团结桥

这座最初名为“颇洞桥”的古桥,自清代起便是连接周边村寨的重要通道,历经木廊风雨桥、公路石桥,直至如今的钢筋混凝土拱桥,每一次变迁都折射出交通发展与地域文化交织的痕迹。

据《三穗县志》记载,团结桥最初为四墩三孔木面风雨桥,是当地侗苗群众遮风避雨、休憩交往的公共空间。20世纪40年代,为修筑穗剑公路,桥上的风雨廊被拆除,改为实用主义的公路桥;1958年,它被改建为双孔石桥,并赋予“团结”这一具有时代气息的名字;至1979年,为适应谷三公路沥青铺装和现代车辆通行需求,原桥上游新建独拱钢筋混凝土桥。桥身长度、跨径、宽度的数字变化背后,是中国公路等级提升和技术进步的缩影。

桥连路 路兴村:从团结桥看公路文化中的乡村振兴脉络

颇洞美村风光

桥梁不仅是交通基础设施,更是文化的载体。团结桥中心桩号K1835+140,像一枚刻录时间的印章,标记着上海至瑞丽国家干线公路的这一节点。而其所在的颇洞村,同样依路而兴、因路而变。

这个有600年历史的多民族村庄,自古以优质水稻种植闻名,而如今,则凭借蓝莓产业打响“水果皇后”之乡的名号。公路的畅通,使得“亩产收益万元以上”的蓝莓得以迅速运往市场,吸引了农业技术公司和电商资源的注入。从传统贡米到现代蓝莓,从单一农耕到“蓝莓+旅游+养殖”的复合产业模式,颇洞村的经济转型与320国道的迭代几乎同频共振。

更引人深思的是,公路文化在此地呈现为一种“通路——通商——通业——通心”的链式反应。团结桥的修建与拓宽,不仅是工程意义上的“加固”,更是乡村与外部世界联结关系的强化。颇洞村推出的“春摘草莓、夏品蓝莓、秋采葡萄、冬吃生态鸡”四季旅游线路,依赖于便捷的交通网络;而“农旅融合”“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组织模式,同样离不开公路所支撑的人流、物流与信息流。

桥连路 路兴村:从团结桥看公路文化中的乡村振兴脉络

颇洞村生态产业图景

桥与村,路与人,在此构成了一幅公路文化的生动图景:它不仅是物质意义上的通道,更是文化传播、经济互通、民族交往的走廊。从一座桥的更名与重建,到一个村庄的产业升级与乡村振兴,公路文化已然超越“通行”的功能性定义,成为地域发展的血脉和文明互鉴的纽带。

正如团结桥之名所喻,路桥之所至,即是人与土地、传统与现代、村落与世界的团结之处。而这,或许正是公路文化最深层的意义所在。

(来源:贵州交通广播 贵州公路)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