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建瓯铁井栏-紫芝街打好“文化牌”,让古城焕发生机活力——古韵新章,激活消费新动能

十大品牌 2025年11月05日 17:13 1 cc
建瓯铁井栏-紫芝街打好“文化牌”,让古城焕发生机活力——古韵新章,激活消费新动能

唱曲子市级非遗传承人邹超燕(右一)在戏台上为市民和游客表演经典曲目。

建瓯铁井栏-紫芝街打好“文化牌”,让古城焕发生机活力——古韵新章,激活消费新动能

建安书院推出朱子研学项目,打造修身育才的“理学新殿堂”。

建瓯铁井栏-紫芝街打好“文化牌”,让古城焕发生机活力——古韵新章,激活消费新动能

雀替咖啡馆内展示的各式各样雀替。

“一条铁井栏,半部建州史。”

在建瓯这座拥有1800多年建县史的古城中,铁井栏-紫芝街历史文化街区犹如一颗重焕光彩的明珠,承载着千年文脉的同时,正以全新的消费业态书写着古韵与现代交融的新篇章。

近年来,建瓯市锚定“千年建州・理学名城”定位,通过顶层设计引领、文化遗产活化、业态创新融合,让这条古老街区成为文旅消费的新热土,实现了历史底蕴与消费活力的双向奔赴。

业态聚合,千年古街引客来

夜幕下,刚看完“唱曲子”表演的游客林先生感慨道:“这是一个穿越时空的旅程,在这里既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又能体验到现代的活力。”作为建瓯古城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铁井栏-紫芝街从唐代起便处于古城中心,见证了千年变迁,堪称建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建瓯,曾为建安郡、建州、建宁府治所,至今仍保留着完整的古城格局肌理。2022年上半年,建瓯市全面启动千年建州古城保护活化工程,铁井栏-紫芝街历史文化街区随之迎来脱胎换骨的变化。“修旧如旧,保留原有的古城气质,只是古城保护活化的第一步。”福建省千年建州旅游开发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杨观贵介绍,历经近3年的保护修缮与有机更新,铁井栏-紫芝街全面重现古城旧时风貌。

在“保留肌理、激活功能”的理念下,这里不仅修复了古建筑群落,更构建起“文化+美食+非遗+休闲”的多元消费业态体系,让古街从昔日的历史遗存,转变为聚合多元消费的游客打卡地。

推开古朴店门,矮脚乌龙的醇厚茶香便扑面而来,与街巷间弥漫的茶韵融为一体。黄爱珍的茶叶店就开在黄榦祠隔壁。谈及紫芝街的过往,她总能娓娓道来:“当初黄榦的旧宅是五进厅,占了大半条街,所以紫芝街原来也叫‘黄厝’。”作为土生土长的建瓯人,黄爱珍与茶叶打交道已有30余年,她的店铺传承了三代人的制茶手艺,主营的建瓯特色矮脚乌龙,条索紧细、香气清高持久。

她一边熟练地为游客冲泡茶叶,一边介绍,“以前街坊邻里就爱聚在巷口品茶聊天,现在游客多了,我也想让大家在感受古街历史的同时,尝尝咱建瓯的茶香。”如今,黄爱珍的茶叶店成了古街茶文化的一个窗口,游客们在参观黄榦祠的间隙,总会进店小坐,在袅袅茶香中聆听古街与茶的故事。

味动非遗,美食荟萃聚人气

作为街区文旅融合的重要载体,美食业态正以非遗传承为内核、集群发展为支撑,为千年古街注入鲜活味觉活力,成为吸引游客驻足消费的核心吸引力之一。

“郑老板熏鸭”的诱人香气弥漫街巷,作为首批进驻的商户,其成为古城消费业态升级的鲜活例证。这家传承老手艺的小店,坚持鲜活生鸭现宰现杀,经10道工序处理后,以文火熬制高汤搭配传统东游米熏工艺,成就建瓯熏鸭色泽金黄、肉质Q弹的地道风味。

凭借纯手工无添加的品质,小店不仅斩获“建字号”名小吃、八闽旅游美食金奖,更打破地域限制热销全国,仅10月份快递费就达3000元。“不管是兄弟小聚还是日常解馋,大家都爱这口老味道!”店主郑贤伟介绍,原本扎根川石、水源、东游等乡镇的建瓯熏鸭,借着非遗复苏的东风,成功跳出乡镇街巷局限,站上古城文旅融合发展的更大舞台。

“建瓯有500多种小吃,简直是‘吃货的天堂’!”千年建州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指着热闹的“饕餮广场”介绍。这些小吃涵盖宴席硬菜与家常风味,18个乡、镇(街道)各有招牌,吉阳四宝、龙村榛子煨排骨、房道大肠炒光饼等特色美食,成为吸引游客的“味觉名片”。

建瓯发挥“中国美食文化地标城市”优势,布点“建州味道”品牌授权店、示范店,让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既能触摸历史的温度,又能品味地道的建州美食与茶香,一幅“活态古城”的生动图景正徐徐展开。

古建新生,业态创新赋活力

建瓯市文体旅局副局长林瑛介绍,建瓯历史悠久,孕育着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建”文化。为了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建瓯通过招引新型文旅业态入驻,将旧房老宅改造成旅游服务设施、咖啡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等。

“这里是古建筑改造而成,你看,古建筑上的‘雀替’,成为我们的招牌形象。”在雀替咖啡馆内,主理人邹霞向游客介绍着这家特色场馆的独特之处。

雀替咖啡馆由“总兵府”改造而成。传说“总兵府”的原主人是朱熹的第16代后裔,名叫朱汝光。他在清光绪年间被任命为福宁镇总兵,因此得名总兵府邸。这座建筑的门头设计别具匠心,采用独特的木构结构,宛如一顶官帽,彰显着其主人的尊贵地位。作为古建筑活化利用的典范,雀替咖啡馆正以“文化+休闲”的新形态,诠释着古建新生的消费密码。

“雀替又称‘插角’或‘托木’,不仅能缩短梁枋跨度、分担承重,更承载着不同时代的工艺美学。”邹霞介绍,雀替从早期的拱形发展到宋代的楔头、蝉肚样式,明代出现云纹、卷草纹雕刻,清代更是衍生出龙、凤等动物纹样及多种类别,这些历史印记都成为咖啡馆的设计灵感。

在保留古建筑主体结构的基础上,咖啡馆融入现代休闲元素:古朴的木质桌椅搭配柔和的灯光,墙上悬挂着雀替构件的拓片,菜单上的“蝉肚拿铁”“云纹甜点”呼应着建筑文化。

“在这里喝咖啡,不仅是味觉享受,更像是在阅读一本古建筑教科书。”前来打卡的游客李女士说。同济大学规划学院教授杨贵庆参观后给予高度赞誉:“这家咖啡馆不仅是提供咖啡的场所,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深刻诠释和实践。”

雀替咖啡馆的成功并非个例。在铁井栏-紫芝街,更多旧房老宅通过业态创新实现“华丽转身”。华灯初上时,青石板路映照着红灯笼的光晕,古老的曲艺悠扬婉转,30余家与“建”文化契合的商家在此落户,殷闽文化馆、非遗拓印馆、建盏展示厅相映成趣。

“我们通过招引新型文旅业态入驻,将古建资源转化为消费载体。”林瑛表示,这些改造后的空间,既保留了古建筑的历史韵味,又赋予其餐饮、文创、体验等现代消费功能,实现了“保护与利用并举,文化与消费融合”。

文化传承,带动消费火起来

“同学们,这里是建宁府文庙,始建于北宋,是古代祭祀孔子、传播理学的重要场所。”在讲解员的带领下,一群学生正认真聆听文庙的历史渊源。如今,以建宁府文庙、建安书院为核心的研学旅游,正成为铁井栏-紫芝街新的消费增长点,实现了文化传承与文旅消费的良性互动。

建瓯作为“理学名城”,铁井栏-紫芝街周边的建宁府文庙、建安书院等文化地标,承载着深厚的理学文化底蕴。“我们依托这些资源,开启学生‘理学文化研学游’沉浸式体验之旅,让学生在参观学习中深度探寻建州文化,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建瓯市教育局学生发展中心负责人张小丽介绍,该研学游涵盖理学思想讲解、传统礼仪体验、经典诵读等环节,吸引了周边地区众多学校组织学生参与。

在建安书院,身着传统服饰的学生们正进行“开笔礼”仪式。朱砂启智、击鼓明志、诵读经典,一系列庄重的礼仪让孩子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研学活动,我不仅了解了家乡建瓯的理学历史,还亲手体验了传统礼仪,收获特别大。”来自建瓯实验教育总校实验小学的同学们说道。

除了理学文化研学,非遗体验也备受青睐。殷闽文化馆内,老物件与现代展陈方式结合,游客可沉浸式感受闽北民俗文化;非遗拓印馆里,孩子们在传承人指导下体验拓印技艺,感受传统工艺的魅力;建盏展示厅中,兼具观赏性与实用性的建盏产品,成为游客争相购买的伴手礼。

每逢周末假期,建州拓印馆便会聚集许多非遗爱好者。在这里,家长和孩子可以拓印不同年代的砖雕、木雕作品,感受触手可及的历史印记。南平市传拓(拓印)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龚文斌说:“依托历史文化街区,非遗有了一个很好的展示平台,前来学习体验的游客络绎不绝。”

“两天一夜的时间虽然短暂,但我从体验非遗、品尝建州美食、红色研学中重新认识了闽人精神,它就像这滔滔江水,既有源远流长的传统底蕴,又有奔流到海的开拓气魄。”来自福建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洪安昕说道。今年“六一”儿童节前夕,建瓯市实验教育总校与福建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开展“共探非遗 寻味闽韵”少先队结对共建实践活动,建瓯、福州两地少先队员山海联谊,组成四支研学分队,通过“从游”的方式体验非遗,增进两地少先队员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传承建州千年文脉。

为进一步提升研学消费品质,建瓯还出台了《建瓯市全面推进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明确提出要打造“研学旅游目的地”。“我们将整合文庙、书院、非遗工坊等资源,设计更多精品研学线路,完善研学配套服务,让研学旅游成为带动街区消费的新引擎。”杨观贵说。

如今,建瓯正全力争创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铁井栏-紫芝街作为重要展示窗口,承载着推动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使命。铁井栏-紫芝街将持续探索“文化+消费”的创新路径,计划引入更多沉浸式文旅项目,打造夜间消费集聚区,推动美食、非遗、研学等业态深度融合。

“我们要让这条千年古街成为全国知名的历史文化街区和文旅消费新标杆,让更多人了解建瓯、爱上建瓯。”杨观贵表示,街区将进一步优化业态布局,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从清晨的烟火气到夜幕下的文旅潮,铁井栏-紫芝街正以蓬勃的活力,书写着千年古城的消费新篇。在这里,历史与现代交融,文化与消费共生,一幅“古韵新活力”的文旅画卷正徐徐展开。

闽北日记者 邱冬勇 通讯员 魏剑生 葛悦月 文/摄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