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高克勤 | 聋人奇才周楞伽

十大品牌 2025年11月06日 07:59 1 admin
高克勤 | 聋人奇才周楞伽

周楞伽先生(1911-1992)。

2025年春节期间上映的动画巨片《哪吒之魔童闹海》热映,连带着1980年代出版的长篇小说《哪吒》得以重版并热卖,这是第一部将哪吒故事从各种古典小说和传说中独立出来并以哪吒为主人公的儿童文学小说,该书的作者周楞伽先生(1911-1992)也引起了关注。周先生曾经是我长期工作的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前身“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以下简称“中华上编”)的编辑,是一位以聋人之身长期从事小说创作和古典文学作品整理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的奇才,是一位值得纪念的前辈。

高克勤 | 聋人奇才周楞伽

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海报。

一、初识周楞伽先生

我有幸在周楞伽先生晚年目睹其风采,并进而了解其身世。

1986年7月,我研究生毕业后进入上海古籍出版社工作,次年被安排在以出版古典文学研究著作和普及读物为主的第二编辑室。年底在讨论选题时,有一位年轻编辑提出了编辑出版“文化春秋”丛书的设想,选择读者感兴趣的文化类题目,做一套普及文化知识的小丛书。随后大家纷纷提出选题,其中有关于《金瓶梅》的。1949年之后,中国大陆出版的《金瓶梅》的排印本,当时只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金瓶梅词话》删节本和齐鲁书社1987年出版的《张竹坡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两种,而且这两种都是控制印数、内部供应,一般读者都是闻其名而已。鉴于这种情况,觉得有必要出一本关于《金瓶梅》的小书,让读者了解这部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影响的作品。设想中的这本书要有一篇介绍其时代背景和艺术成就的评述,还要有故事梗概。评述的作者,大家共推请对明清小说素有研究的上海师范大学孙逊教授撰写。故事梗概请谁执笔呢?有人提议请周楞伽先生,说他不仅对古典小说有深入的研究,而且有创作小说的经验,下笔又快。这个提议得到了编辑室的同意。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周楞伽的名字,很快就从同事那里了解到周先生的经历和他的传奇故事。

选题通过后,与周先生联系,周先生接受了稿约。过了几天,周先生应约来我们编辑室,与责任编辑胡士明老师(1935-2021)谈书稿事。我也由此见到了周先生。他是一位身材颀长的老者,站着的时候背还挺得笔直,一副很精神的样子。他与胡老师笔谈了一会,领了稿子和《金瓶梅》的样书就回去了。不到一个月,周先生就来编辑室交书稿了。他写的部分为“《金瓶梅》本事”,用20万字47章的篇幅,将近百万字100回的《金瓶梅》做了浓缩改写,保留了原书对于市井世态人情的绘声绘影的描摹,以及对家庭闺阁的隐情私事的揭露,写得流畅自然,充分显示了他对古典小说的熟稔和驾驭文字的能力。他写的这部分与孙逊教授撰写的“《金瓶梅》评述”合为一册,定名为《漫话金瓶梅》,于1988年12月出版,到1992年9月已连印5次。这本书的畅销,又激发起已到耄耋之年的周先生的写作热情,他又为“文化春秋”丛书接连写了两本书。一是《封神演义故事》,将原书100回的内容浓缩改写为33章,比原著情节更紧凑、刻画人物性格更鲜明生动。此书于1991年12月出版。二是《幻术奇谈》,介绍传奇式的幻术人物和精彩的幻术情节,以及中外幻术交流的趣事佚闻。此书于1993年12月出版,可惜周先生已先一年去世了。

周先生在其七十多年的写作生涯中,留下了多达一千万字,包括小说、儿童文学和古籍整理研究著作等作品。他是一位勤奋高产的作家、学者,特别是他以聋人之身自学成才而又著述等身的事迹更令人称奇。回顾其生平事迹,足以砥砺后人。

二、自学成才的作家

周楞伽原名周剑箫,曾用名华鬘、华严,笔名有苗垺、林志石、杜惜冰、龚敏、俞徵、周夷等。他的经历,在他写的一份“交代材料”中有比较详细的介绍,这份材料的大部分后以《我的生活与文坛经历》为题,在他身后发表于《上海鲁迅研究》第16辑(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在其子周允中编的周楞伽著《伤逝与谈往》(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8)一书中,也有《我早年的读书、写作和婚恋》等相关文章。

周楞伽的一生颇为传奇。他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城内一个地主家庭。其父清末进上海神州法政学校读书,毕业后即入上海地方审判所当录事,后来自己开业当律师。周楞伽六岁起在家乡先后进私塾和小学读书。九周岁那年因感染伤寒症转中耳炎导致耳聋,无法再进学校读书,只能待在家里,读了家里保存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古典小说和其父应科举考试用的《论语》《孟子》《左传》等书,居然自己学懂了文言文,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十二周岁那年,其父带他到上海生活,让他帮忙在自己的律师事务所抄写状纸。他在上海阅读到当时盛极一时的鸳鸯蝴蝶派文学作品,开始尝试写作,并且成功地在鸳鸯蝴蝶派文学刊物《红玫瑰》上发表了短篇小说。不久,他又接触到了《创造月刊》《小说月报》等刊物,从此接受了新文艺思想的影响,开始了新文艺创作。1931年起,他在北新书局出版、陈伯吹主编的《小学生》半月刊上发表童话,并为北新书局写了两本《小朋友物语》。1933年起,在《申报》副刊《自由谈》、商务印书馆《东方杂志》、中华书局《新中华》等报刊上发表小说、散文、随笔等。1935年,他在中华书局出版了短篇小说集《饿人》《旱灾》。1936年1月,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炼狱》由上海微波出版社出版。这部三十万字的小说是自费出版的,以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后的时代为背景,写了几个生活思想性格不同的青年在时代的火海中经受锻炼的人生轨迹。这部书出版后颇受读者欢迎,初版一千本在一个月内就销完,后来又再版了一次。同年,他又先后在上海新钟书局、上海万人出版社、北新书局出版了三本短篇小说集《田园集》《楝树港的一夜》《失业》,又在微波出版社出版了一部长篇小说《风风雨雨》。他的作品“写的多是农村和小镇的生活,大都反对强权暴力,同情被侮辱被损害者”(倪墨炎《聋哑奇人周华严》,《倪墨炎书话》,北京出版社,1997)。这些作品的问世,使周愣伽在文坛上声誉鹊起。他开始积极参加进步文艺界的社会活动,与不少左翼作家来往,包括与鲁迅先生通信等。他想请鲁迅先生为其《炼狱》作序,鲁迅先生回信说:“嘱为写序,本当奉命,但作序必须细读全书,近来体力不济,兼之编校《海上述林》很忙,大作有三十万字,自顾体力时间,两皆不够,看来不可能了,有方台命,尚希鉴原。”

高克勤 | 聋人奇才周楞伽

《中国抗战史演义》。

抗日战争开始后,周楞伽先在沦为“孤岛”的上海坚持写作了一段时期,发表了一些抗日题材的小说、散文;后一度回家乡靠收地租过活。抗战胜利后,他回到上海,不久就应东方书店老板之邀,用三个多月时间完成了八十余万字的《中国抗战史演义》,1946年由东方书店出版,署名杜惜冰。这是一部章回体小说,共一百回,比较全面地回顾了刚刚过去的一段记忆犹新的历史,颇受读者欢迎,半年多就连出三版。这是较早的一部叙述抗日战争的小说。七十多年后,这部书由江苏人民出版社于2017年再版,充分说明了该书的历史价值。

三、有市场意识的出版人

周楞伽回到上海后,不再致力于小说、散文的写作,而以为出版社编书为业,且题材以辞典和青年修养读物为主。1947年,他为潮锋出版社编写《中国成语大辞典》《情书手册》和一本谈青年修养的书《青年问题讲话》等。1948年,他为上海新生书局编写《英汉新字四用辞典》《辞渊》等。1949年,他为北京大地书店编《新名词综合大辞典》等。这些书都是参与图书市场竞争的急就章。《英汉新字四用辞典》是为了搭销路很好的竞文书局出版的《英文新字词典》的便车。令人诧异的是,周楞伽并不懂英文,但他读书的能力很强,能在报刊上收集英文新字并依靠各种工具书和参考资料加以像模像样的注释,但毕竟还是露出了马脚。由于对原子弹的构造不清楚,这本辞典中的“原子弹”条目几乎完全采用竞文书局《英文新字词典》的释义,于是被竞文书局目为抄袭,诉至法庭,最后新生书局败诉,登报道歉,赔偿损失。编《辞渊》的起因是新生书局要他编一本《学生大辞汇》,以与当时市面上销路很好的《学生小辞汇》竞争。他想到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出版的辞典如《辞源》《辞海》等都只用两个字,何不定名为《辞渊》,渊字有广博的含义,正可代表内容的包罗万象。得到书局老板的首肯后,就以《辞渊》为名在各报大登广告,发售预约。果然轰动了读书界,来购买预约的人络绎不绝,共售出预约四万余部。周楞伽每天晚上回家开夜工编书,不到一年就把全稿编完了。书出版后,书局老板发了财,老板给周楞伽的稿酬金圆券一千元,由于通货膨胀,从1948年8月能兑限价的黄金五两,到11月连一两黄金也买不到了。

高克勤 | 聋人奇才周楞伽

《新名词综合大辞典》。

周楞伽见自己绞尽脑汁为书局老板卖文赚钱,而自己所获无几,于是决定自己办出版社。1950年10月,他创办新人出版社,自任经理兼编辑,在上海著名的南京东路233号哈同大楼里租赁了两间房屋,一间做办公室,负责编辑、财务、发行等工作;一间朝北的做货栈。他关心时事政治,有敏锐的市场意识,主动认真学习革命理论著作,用龚敏主编或俞徵著等署名策划编写出版了一批配合时事政治的宣传读物,如《政治学习百题》《政治学习问答》《革命人生观讲话》等,以及应用性读物和工具书《综合新辞典》等,其中还有一时畅销的《怎样做检讨》一书。他在1952年出版的《政治学习问答》的《编辑者言》写道:“正确的政治理论的学习,对于我们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不学政治理论就不能建立革命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就不能有基本的政治立场。有些人自夸实际知识——革命经验丰富,以为学习政治理论是多余的事。殊不知革命经验虽然很可宝贵,但必须用正确的政治理论去清算和批判它,把它结合到理论上去,才有用处。对于一般党员、团员、国家机关国营事业中的工作干部,学习政治理论,更是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一种不可推诿的职责,因为学习得好,就可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这些话语言浅显明白,充分说明了理论学习的重要性。这套《政治学习问答》系列读物有多种,有关于社会发展过程的,有关于中国革命问题的,包括介绍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等。当时正值新中国成立不久,读者对革命理论和新知识的渴求十分强烈,这些书的出版也是恰逢其时,很受读者欢迎。

1956年春,随着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高潮的到来,新人出版社也公私合营,所有资金转入公私合营的上海图书发行公司作为股份,周楞伽本人于1956年5月进入新文艺出版社做编辑,开始了他后半生崭新的生活。

四、有成就的古籍整理研究者

新文艺出版社是1952年6月1日成立的,是新中国最早的一家公私合营的专业出版机构。周楞伽因为脱离创作多年,进社后要求进中国古典文学编辑组。1956年11月,在新文艺出版社中国古典文学编辑组的基础上成立了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6月,古典文学出版社与中华书局上海办事处合并成立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古典文学出版社和此后的中华上编编辑部分为两个组,一组以整理古籍为主,二组以出版普及读物为主。周楞伽一直在一组工作。

由于周楞伽有比较扎实的文史功底,又因为耳聋的缺陷而不方便与人交往,因此整日埋头于书案,这不但使他在历次运动中能够较为平稳地度过,而且成为出版社里发稿量最多的编辑之一。他的老同事曹中孚(1932-2024)回忆道:“由于生理上的缺陷,周先生平时与人交往,全靠书面笔谈。尽管如此,他也积极参加当时的政治学习。在学习会上,往往坐在记录者旁边,在看了别人的发言后,他常在香烟壳子背面白纸上,密密麻麻地写下发言稿,请人代读,往往会有语出惊人的内容,大家都很爱听。不过偶尔也有‘豁边’之事。记得一次学习时谈‘反修’,当时他在编辑《李清照集》,以为‘反修’与古籍整理无关,他在发言稿中有‘赫鲁晓夫举降旗,李氏清照那得知’的话,此乃用花蕊夫人宫词‘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这种风趣的借古喻今,听了使人捧腹。”(《忆周楞伽先生》,《春华秋实六十载:上海古籍出版社同仁回忆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李清照集》是中华上编1962年9月出版的,周楞伽是该书的责任编辑。

从古典文学出版社成立到1966年5月的近十年间,出版社出版图书共约800种(不计《中华活叶文选》100组单篇及5个合订本),其中周楞伽负责整理和编辑加工出版的图书就有五十余种。仅以1957、1958 、1959年三年为例,他编辑出版的图书就有《唐语林》([宋]王谠撰)、《醉翁谈录》([宋]罗烨著)、《羯鼓录 乐府杂录 碧鸡漫志》([唐]南卓、段安节、[宋]王灼撰)、《云麓漫钞》([宋]赵彦卫著)、《今世说》([清]王晫著)、《宋金杂剧考》(胡忌著)、《中国小说史料》(孔另境编)、《小说丛考》(钱静方著)、《唐音癸签》([明]胡震亨著)、《隋唐嘉话 大唐新语》([唐]刘餗、刘肃著)、《稗畦集 稗畦续集》([清]洪昇著)、《湖海集》([清]孔尚任著)、《人境庐诗草笺注》([清]黄遵宪著,钱仲联笺注)、《列朝诗集小传》([清]钱谦益著)、《薛仁贵征辽事略》(赵万里辑校)、《文心雕龙校注》(杨明照校注)、《佛经文学故事选》(常任侠选注)、《明清平话小说选(第一集)》(路工编)、《熊龙峰四种小说》(王古鲁校注)、《青琐高议》([宋]刘斧著,皇都风月主人编)、《吹剑录全编》([宋]俞文豹著,张宗祥校订)、《山带阁注楚辞》([清]蒋骥撰)、《历代诗话》([清]吴景旭著)、《少室山房笔丛》([明]胡应麟著)、《诗薮》([明]胡应麟著)、《西湖游览志》([明]田汝成辑撰)、《西湖游览志余》([明]田汝成辑撰)、《南部新书》([宋]钱易著)、《诗比兴笺》([清]陈沆撰)、《楚辞通释》([清]王夫之笺)、《七修类稿》([明]郎瑛著)、《中州集》([金]元好问编)、《张苍水集》([明]张煌言撰)、《石匮书后集》([明]张岱著)、《茶余客话》([清]阮葵生著)、《皮子文薮》([唐]皮日休著)、《南北宫词纪》([明]陈所闻编,赵景深校订)、《夏完淳集》([明]夏完淳著)、《涌幢小品》([明]朱国桢著)、《霞外攟屑》([清]平步青著)、《国寿录》([清]查继佐著)、《南疆逸史》([清]温睿临著)、《李开先集》([明]李开先著,路工辑校)、《全唐文纪事》([清]陈鸿墀纂)等四十多种,其中《李开先集》《全唐文纪事》《中州集》等都是四五十万字的作品。他编辑整理出版的古籍作品中,尤以笔记小说为多,这也奠定了他整理研究古代小说笔记的基础。

周楞伽不仅发稿量多,而且质优。他审稿认真仔细,精益求精。如《全唐文纪事》原书有严重错简,无他本可校,虽经出版社特约编审、著名的文史专家瞿蜕园先生校阅亦不能解决问题。周楞伽遂一一查对原作者文集,终于将错简处改正,使全文厘然可读。他在编辑工作中追求把古籍整理与研究合而为一。当年出版社的不少古籍整理书稿,一时找不到合适的整理人选,往往由编辑作为工作任务自己整理,编辑也多以断句或标点了事,再写一篇简短的出版说明或内容提要。周楞伽则不然,他为这些书稿撰写的前言或出版说明往往有自己的研究心得。其中《楚辞通释》《中州集》《夏完淳集》三种,都有他写的长达万字的前言,对作品及其作者或编者等都有精到的介绍和评论,深得同事和领导的称赞。

除了做好本职工作之外,周楞伽还利用业余时间,或在报刊上撰文,或应出版社之约整理出版古代小说笔记。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就发表了《谈裴铏的〈传奇〉》(《光明日报》文学遗产副刊1957年10月15日)、《谈关汉卿的杂剧》(《光明日报》文学遗产副刊1958年8月23日)、《谈李商隐的风貌》(《学术月刊》1962年第7期)等论文,整理出版了《剪灯新话(外二种)》(周楞伽校注,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绿窗新话》([南宋]皇都风月主人编,周楞伽笺注,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等古代小说。

五、晚年的写作高产期

1972年1月,周楞伽退休。退休后的周楞伽仍笔耕不辍。拨乱反正之后,他先后撰写发表了《裴铏〈传奇〉与浪漫主义》(《唐代文学论丛》1981年第1期,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稗官考》(《古典文学论丛》第三辑,齐鲁书社1982年版)等论文,整理出版了《裴铏传奇》([唐]裴铏著,周楞伽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殷芸小说》([南朝·梁]殷芸编纂,周楞伽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裴启语林》([晋]裴启撰,周楞伽辑注,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等古代小说。1989年,已退休二十多年的周楞伽被评为编审。他的老同事、著名的文史专家胡道静(1913-2003)在给他申报编审职称的鉴定意见中说:“周华严同志钻研古籍,阅读丰富,鉴识甚精,古典小说研究的功力尤深,所著论文和整理的古代小说甚多,论文《稗官考》和辑集注释的《裴铏传奇》是他的代表作。《稗官考》探本穷源,集证至富,分析考覈,得出‘稗官是小说家所自出,而不是小说的别名’的结论,立论公正,而有新意,在文学史特别是小说史上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裴铏传奇》是唐人所作小说,是我国中古文学中的浪漫主义典型作品,而原书逸失已久,后世虽有几个辑录的本子,既不完整,且文字错误亦多,甚至《世界文库》本也不完善,华严同志的辑注本依据宋、明旧版古籍,勤加辑校,并逐篇释明文词和本义,又作《前言》考订成书经过及其内容的文学价值,对于古典小说名作的贡献颇大。”

周楞伽晚年进入了一个写作的高产期,除了继续从事古代小说的研究与整理外,又重作冯妇,开始了小说创作,不过题材则以历史传说为主。他先后撰写了《哪吒》(上册,少年儿童出版社,1982;下册,少年儿童出版社,1985)、《清末四大奇案》(群众出版社,1985)、《岳云》(少年儿童出版社,1986)、《李师师传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等。其中《哪吒》一书,是他应少年儿童出版社之请而作的。1979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并上映了我国第一部大型彩色宽银幕动画长片《哪吒闹海》,很受小朋友欢迎。1981年,周楞伽在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召开的“少年儿童文学创作座谈会”上说:“我们就要写一部《哪吒》的长篇小说给他们看,要写得波澜起伏,奇峰凸出,绘声绘影,悬念一个接一个,使他们看得不忍放手。我现在正在构思怎样写好这部神话小说,我觉得在写神话小说这方面不要有什么清规戒律,不要设什么禁区,尽可以自由驰骋想象。写三头六臂也不要紧,要知道孩子们的心理和我们成年人的心理不同,他们好奇心强,喜欢新奇。你如果认为不合理,一定要把三头砍去两头,六臂减去四臂,写成一个普通人的样子给他们看,他们反而会觉得索然无味。我们应该培植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不宜加以限制、束缚。”(《神话小说和历史小说创作》,《伤逝与谈往》)应该说,周楞伽的这种说法是深切了解儿童心理的,并深得小说创作之三昧。他很快就按照他的理念和设定的目标,写出了《哪吒》的前半部分。由于他有着丰富的创作经验和深厚的古典文学根底,又熟悉儿童心理,他笔下的哪吒故事既有传说的成分,更有作者充满想象力的创造,成功地塑造了哪吒这样一位敢于和邪恶势力抗争的少年英雄的形象。有意思的是,五十年前写过童话的周楞伽,五十年后又从事儿童文学创作:而当年发表其作品的《小学生》杂志主编、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陈伯吹(1906-1997),上世纪六十年代起担任少年儿童出版社副社长。陈伯吹与编辑商量,先出版《哪吒》上册。于是,1982年9月,《哪吒》上册出版,并且作为当时少年儿童读书活动的推荐读物,果然受到小读者们的喜爱,仅上册印数就达五十万,还被迅速改编成广播剧、连环画,广泛传播。1985年1月,《哪吒》下册出版。至今,《哪吒》长销不衰。在《哪吒之魔童闹海》热映的推动下,重版的《哪吒》上市首月销量便突破5万册。有意思的是,周楞伽晚年出其绪余创作的《哪吒》成了他众多作品中销量最大、知名度最高的一种。

高克勤 | 聋人奇才周楞伽

《哪吒》书影。

上世纪八十年代,一批老作家、老学者在被迫搁笔十年甚至二十多年后于耄耋之年达到了自己写作的高峰,周楞伽与他在出版社的老同事金性尧、王勉(鲲西)、何满子等人也都在其中。这是他们共处的特殊年代、相近的人生轨迹所造就的一个文化现象。这一文化现象令后人钦羡,更值得思索。

高克勤

责编 刘小磊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