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加沙墓地里,流离失所加沙人与逝者“共居”:孩子们晚上不敢出去

十大品牌 2025年11月06日 17:57 1 admin

加沙地带的停火协议生效满一周时,汗尤尼斯那片尘土飞扬的墓地仍没等来安宁。

梅萨・布里卡正带着四个孩子坐在一块刻着古兰经诗句的石碑旁吃饭,这块属于 1991 年去世的 18 岁青年艾哈迈德・阿布・赛义德的墓碑,已成为他们五个月来的餐桌。

不远处,金发幼童在帐篷外的沙地上划着圈圈,另一个孩子从布帘后探出头,好奇地望着坟茔间穿行的、推着水罐轮椅的邻居。

每当夕阳沉下,孩子们就缩在帐篷里不敢出声,布里卡总要一遍遍安抚他们 “别怕狗,也别怕逝者”。

加沙超 200 万流离失所者中,像布里卡这样躲进墓地的家庭有近 30 个,他们有的家园被炸毁,有的社区被以军占领,只能与累累白骨为邻。

停火明明已经到来,为何他们连回到废墟的权利都没有,只能在本该安息逝者的土地上,艰难维系着生者的呼吸?

加沙墓地里,流离失所加沙人与逝者“共居”:孩子们晚上不敢出去

生存根基崩塌:加沙墓地避难者的物质绝境

走进汗尤尼斯的墓地,最先冲击感官的不是死亡的肃穆,而是生存资源匮乏带来的窒息感。

供水与卫生系统早已在战火中瘫痪,污水顺着墓地边缘的沟壑漫进坟茔间的小径,浑浊的水面漂浮着垃圾与杂物。

像哈南・什马这样的家庭主妇,每天要拿着仅能容纳半升水的馅饼盘大小容器,反复用肥皂水清洗家人的餐具,每一滴废水都舍不得倒掉,还要留着浇灌仅有的几株耐旱植物。

加沙墓地里,流离失所加沙人与逝者“共居”:孩子们晚上不敢出去

更令人揪心的是卫生条件,整个墓地及周边区域,每 500 名避难者才共享一个破损的移动厕所。

厕所内部缺乏基本清洁设施,异味在烈日下扩散,成为霍乱、腹泻等疾病传播的温床,已有多名儿童因感染肠胃疾病高烧不退。

停火协议生效后,国际援助虽断断续续送达加沙,但混乱的分发体系让援助物资难以真正抵达墓地避难者手中。

加沙墓地里,流离失所加沙人与逝者“共居”:孩子们晚上不敢出去

当地志愿者透露,大部分食物、药品等必需品被集中存放在城市边缘的仓库。

由于缺乏运输车辆和有序的分配机制,物资经常在仓库积压变质,而墓地中的家庭却只能靠少量发霉的面包和过期的罐头度日。

据联合国粮食计划署数据,加沙 96% 的人口正面临急性粮食不安全,墓地避难者的情况更为严峻,部分家庭甚至连续两天无法获得热食,老人和孩子常常空腹度过夜晚。

他们依赖外部援助,却像在沙漠中等待雨水般艰难,有人曾徒步三公里前往援助点领取物资,最终只带回一小袋米和两瓶水,勉强支撑全家三天的需求。​

长期的战乱早已让加沙的经济彻底消亡,曾经的农田被坦克履带碾平,或是被以军占领后划为 “禁入区”,原本靠耕种和小生意维持生计的家庭,如今失去了所有收入来源。

加沙墓地里,流离失所加沙人与逝者“共居”:孩子们晚上不敢出去

墓地避难者中,有近七成是农民和小商贩,他们的土地被毁、店铺被炸,只能完全依赖国际援助生存。更绝望的是,这种依赖看不到尽头。

加沙的基础设施重建遥遥无期,即便未来局势缓和,农田恢复耕作、商铺重新开业也需要数年时间。

而对于此刻栖身墓地的人们来说,回归家园、恢复正常生活,更像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幻梦。

他们白天在墓碑旁晾晒破旧的衣物,夜晚蜷缩在简陋的帐篷里,听着远处偶尔传来的爆炸声,不知道这样与逝者 “共居” 的日子,还要持续多久。​

加沙墓地里,流离失所加沙人与逝者“共居”:孩子们晚上不敢出去

停火后重建难题与生存挑战​

停火带来的短暂平静,并未给加沙带来重建的曙光,反而让废墟之下的困境更加清晰地暴露出来。

据加沙重建部门估算,整个加沙地带需要清理的废墟总量高达 5500 万吨,这一数字相当于 13 座吉萨金字塔的重量。

要完成这些废墟的清理工作,不仅需要大量的大型机械设备,还需要专业的施工团队和充足的资金支持。

但目前加沙境内仅存不到 10 台完好的挖掘机,且缺乏足够的燃油和维修零件,志愿者们只能靠双手和简单的工具一点点挖掘,清理进度极为缓慢。

加沙墓地里,流离失所加沙人与逝者“共居”:孩子们晚上不敢出去

更庞大的挑战在于重建资金,第一阶段的基础重建就需要 700 亿美元。

而前三年仅恢复供水、供电、医疗等基本生活功能,就需要至少 200 亿美元,如此巨额的资金缺口,让重建计划从一开始就陷入停滞。​

加沙的基础设施在战火中遭受了毁灭性打击,80% 以上的建筑不同程度受损或被彻底毁坏。

90% 的医院被炸弹击中,病房坍塌、医疗设备损毁,仅剩的几家临时医疗机构。

只能在帐篷或地下室开展工作,缺乏手术器械、药品和氧气等基本物资,连处理常见的外伤和疾病都困难重重。

学校的情况同样糟糕,多数校舍被炸毁或用作避难所,孩子们失去了学习的场所,只能在墓地的空地上,由志愿者用树枝在沙地上写字教学。

加沙墓地里,流离失所加沙人与逝者“共居”:孩子们晚上不敢出去

工厂和企业更是全军覆没,原本支撑加沙经济的纺织、食品加工等产业。

如今只剩下断壁残垣,即便未来重建,也需要重新引进设备、培训工人,短期内无法恢复生产。

耕地的破坏则让粮食自给成为奢望,大片农田被铲平或污染,即便部分土地勉强可以耕种,也缺乏种子、化肥和灌溉设备,加沙的粮食供应将长期依赖外部输入。

废墟中潜藏的安全隐患,更让重建之路布满荆棘。在加沙的城市废墟和墓地周边。

散落着数千枚未爆弹药,这些弹药包括炮弹、手榴弹和简易爆炸装置,随时可能因外力触碰而引爆。

加沙墓地里,流离失所加沙人与逝者“共居”:孩子们晚上不敢出去

加沙缺乏专业的排爆人员和设备,民防部门只能靠有限的工具和经验。

小心翼翼地对废墟进行筛检,不仅要寻找遇难者的遗骸,还要排除这些致命的 “陷阱”。

一名民防队员透露,他们曾在清理一片墓地附近的废墟时,一天内发现了 12 枚未爆炮弹,每一枚都需要耗费数小时才能安全拆除。

这些未爆弹药不仅威胁着重建工作的推进,也时刻威胁着避难者的生命安全,有孩子曾在废墟中玩耍时,险些触碰到底部埋藏的手榴弹,幸得志愿者及时制止才避免悲剧发生。

加沙墓地里,流离失所加沙人与逝者“共居”:孩子们晚上不敢出去

加沙儿童在墓地中的生存创伤​

汗尤尼斯墓地的尘土里,孩子们的身影总带着与年龄不符的沉重。

长期暴露在死亡场景中,他们的心理创伤正以具象化的方式显现:5 岁的萨米每晚都会从梦中惊醒,抱着母亲哭喊 “别让逝者抓我”。

7 岁的莉娜原本活泼爱说,如今却整日沉默,偶尔开口会突然口吃;还有不少孩子出现频繁尿床、拒绝进食的情况,心理援助志愿者无奈表示。

这些创伤若得不到及时干预,大概率会伴随他们一生。夜晚对孩子们而言更是煎熬。

太阳一落山,没人敢独自走出帐篷,对黑暗的恐惧与对逝者的敬畏交织,将他们困在狭小的临时居所里,连简单的夜间如厕都要家人陪同。

加沙墓地里,流离失所加沙人与逝者“共居”:孩子们晚上不敢出去

比心理创伤更紧迫的,是营养与健康的双重危机。

加沙 90% 的儿童无法获得清洁饮用水,孩子们只能喝经过简单过滤的浑浊河水,不少人因此患上肠胃炎。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加沙 15.6% 的幼儿正遭受急性营养不良,这一比例是战前的 52 倍。

在墓地避难的家庭中,部分婴儿因缺乏母乳替代品,只能靠浸水的饼干充饥,日均热量摄入不足 245 卡路里,远低于儿童正常需求,导致不少孩子出现生长停滞。

加沙墓地里,流离失所加沙人与逝者“共居”:孩子们晚上不敢出去

3 岁的孩子体重甚至不如健康的 1 岁婴儿,认知发育也受到严重影响。

更糟糕的是,医疗资源的匮乏让孩子们生病后难以得到有效治疗,小小的感冒都可能发展成肺炎,威胁生命。​

加沙 47% 的人口是未成年人,战火已让超 4 万名儿童成为孤儿,而墓地正成为许多孩子的 “成长乐园”。

他们的游戏空间被坟茔分割,追逐打闹时会不小心撞到墓碑;画画时,沙土上的图案总离不开帐篷、墓碑和爆炸的场景;偶尔捡到的弹壳,会被当作珍贵的玩具。

原本该在教室里读书、在公园里奔跑的年纪,他们却要在死亡的阴影下学会生存。

有志愿者记录下这样一幕:一群孩子围着新坟玩耍,用石块在坟堆旁画画,嘴里念叨着 “这是爸爸说的睡着的人不会再疼了”。

这种被异化的成长环境,正悄然改变着孩子们对世界的认知,他们眼中的 “正常”,早已偏离了文明社会的轨迹。​

加沙墓地里,流离失所加沙人与逝者“共居”:孩子们晚上不敢出去

加沙困境背后的系统性灾难​

加沙的苦难并非偶然,而是长期系统性问题累积的结果。有研究机构指出,以色列的相关政策正以 “生态灭绝” 和 “慢暴力” 的形式,剥夺加沙人的基本生存权。

通过切断水源、限制粮食进口,将饥饿作为 “武器”,让加沙人陷入生存绝境;对医疗设施进行定点打击,90% 的医院被毁。

导致伤病者无法得到救治;大量农田被划为 “军事禁区” 或遭到轰炸,摧毁加沙人的生计来源。

这些行为已符合《联合国防止及惩治灭绝种族罪公约》中的相关要件,却迟迟未得到国际社会的有效干预。

加沙人在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压迫下挣扎,他们的困境,是对现有国际秩序和人道主义准则的严峻考验。​

加沙墓地里,流离失所加沙人与逝者“共居”:孩子们晚上不敢出去

持续的战乱还让加沙的社会秩序与治理体系彻底崩塌。

原本维持社会运转的法律机构、警察系统基本瘫痪,部分区域陷入无政府状态,公开处决、抢劫等暴力事件时有发生。

残余的武装组织与地方帮派为争夺有限的资源和控制权,时常爆发冲突,无辜民众沦为牺牲品。

加沙墓地里,流离失所加沙人与逝者“共居”:孩子们晚上不敢出去

在墓地周边,曾发生过因争夺援助物资而引发的斗殴事件,有人为了一袋面包被打伤。

还有帮派成员强行占用部分帐篷,将避难者驱赶到更恶劣的区域。

这种混乱的局面,不仅加剧了民众的生存困境,还让加沙的重建失去了稳定的社会基础,即便未来有足够的资金和物资,社会秩序的重建也需要漫长的时间。​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加沙的危机正形成代际传递的创伤,威胁着整个民族的未来。

儿童时期的营养匮乏会影响终身健康,心理创伤则可能导致他们成年后出现暴力倾向、抑郁等问题;教育的中断让新一代加沙人难以获得知识和技能,未来难以适应社会发展。

加沙墓地里,流离失所加沙人与逝者“共居”:孩子们晚上不敢出去

据统计,已有 17000 名加沙儿童在战火中丧生,而幸存者的身心损伤,正逐渐 “扼杀” 这个民族的活力。

有学者担忧,若这种状况持续,加沙可能会陷入 “贫困 — 创伤 — 暴力” 的恶性循环,未来数代人都难以摆脱困境。

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不仅要面对当下的生存难题,还要承受未来可能陷入更深苦难的恐惧,而这种恐惧,比战火本身更令人绝望。​

加沙墓地里,流离失所加沙人与逝者“共居”:孩子们晚上不敢出去

结语​

汗尤尼斯墓地里的炊烟,是加沙人绝境求生的信号,却也映照出文明的隐痛。从物质匮乏到儿童创伤,从重建停滞到系统性危机,加沙的苦难层层叠加,远超 “避难” 二字所能概括。

停火带来的不是希望,而是对更残酷现实的直面,当生者被迫与逝者共享空间,当儿童在坟茔间长大。

当重建成为遥不可及的幻梦,我们不得不反思:人类文明的底线,究竟该如何守护?

加沙的故事,不该只是新闻里的数字与画面,更应成为唤醒良知、推动改变的警钟,毕竟,每个生命都该拥有在阳光下生存的权利,而非在墓地中挣扎。​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