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荷花池:文脉悠长,历史上多位名人在此地居住

景点排名 2025年07月23日 18:59 1 cc

荷花池位于常州市区北大街西侧,这里历代都是城中宝地。历史上,这里原有一处不小的荷塘,是常州旧时著名的观莲赏荷胜地。有好多名人在此居住过,他们建设楼堂馆所,修造园林,扩挖荷塘,栽植莲芡、芙蕖。文脉悠悠,荷花池在常州历史文化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荷花池:文脉悠长,历史上多位名人在此地居住

它的历史可追溯至宋代,已有一千多年了

在常州,“荷花池”是一个家喻户晓的老地名,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位置在常州老城区北部偏西地段,东至北大街、南至延陵西路、西至子城河、北至西横街。

据《毓秀钟楼地名考》记载,“荷花池”也曾是一条巷名,该巷位于北大街西侧,南起坎宫弄、北至鸣珂巷,全长287米,巷宽2—3米,此处原有荷塘,池中广植莲芡、芙蕖(即荷花)。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改名为“先进巷”。

常州市文化名人包立本介绍,荷花池的历史甚至可以向上追溯至宋代,千百年来一直有名人在此居住,慢慢修葺成园,特别是园中池栽荷花声名远扬,人们逐渐知荷花池而不知园名,遂以“荷花池”为地名,其名流传至今。

荷花池:文脉悠长,历史上多位名人在此地居住

在他看来,荷花池是常州一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地方,广义的荷花池地区包含了这一地区的几十条巷弄,如红壁弄、坎宫弄、鸣珂巷、玉佩弄、柏花楼、大庙弄、小庙弄、庙沿河、柏树头、北雉头、庄家场、荷花池、舜宜巷、马蹄巷、茅司徒巷、玉隆观弄、牛角尖等。现在的荷花池街道管理这一大片区域及周边地区。

荷花池:文脉悠长,历史上多位名人在此地居住

文脉赓续,不同时期的名人在这里留下佳话

“荷花池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池塘,历代都有名人居住在此,他们在池中栽种‘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荷花池一带离常州历朝政治中心府署最近。”包立本介绍。

据旧志记载,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在荷花池住过一段时间,他还为自己的寓居处题写了一块叫“天远堂”的匾。

在这里,苏东坡先后结识了常州的钱公辅、钱济明父子,张壆、胡仁修、报恩寺长老和宜兴的滕元发、邵民瞻、蒋公裕等朋友。

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参政知事张守在荷花池边上建了一个四老堂,还在池里栽种了不少荷花,张家兄弟四人在这里颐养天年。

清康熙《常州府志》上有“宋参知政事张守建以上二堂,水石犹存”的记载。当时的吏部尚书、常州人孙觌闻名而来,在四老堂里赏荷喝酒,写下了“冰壶明月吐,琪树清风满”“谈间锯屑霏,酒伴金荷卷”的诗句。

历史上,常州曾有陈氏书楼、赵氏书楼、庄氏书楼等读书楼,而五言楼、百花楼、施卷楼、读雪山房则为唐荆川、陈洽、洪亮吉、管干贞等明清士子的读书处,是四大读书楼。其中,陈洽的百花楼就在荷花池。

明朝初年,兵部尚书陈洽也来到荷花池,把老房子改建了一下,取名“陈氏学圃”,并建造百花楼,作为自己的读书处。

据清道光《武进阳湖合志》记载:此处原有柏花楼,系明兵部尚书陈洽所建,又称陈家花园。楼建园内,高达十丈,故称“百尺楼”,后俗呼为百花楼。

陈洽在明初洪武年间曾佐张辅讨平交趾(安南),升为兵部尚书。后交趾复叛,他在一次激战中受伤自刎而死。明成祖追赠他为“太子少保”,谥号“节愍”,今陈洽墓为市级文保单位。

陈洽兄陈济、弟陈浚三人都曾在百花楼生活。其中,陈济是明代大学问家,主持编纂了《永乐大典》。

到了清代康熙年间,常州著名学者、内阁中书陈玉璂在荷花池边造了一个花木繁茂的园林,命名为“客园”,荷花池成为园中一景,池中莲荷飘香……

陈玉璂与董以宁、邹祗谟、龚百药并称“毗陵四家”。他们以陈玉璂为首,经常在荷花池畔一起探讨古文理论,相互交流文学写作,在地方上影响很大。民国初年,江苏都督庄蕴宽、刺绣名家李仁等都曾在池边结庐而居,留下不少佳作。

荷花池:文脉悠长,历史上多位名人在此地居住

文脉悠悠,它在常州文化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包立本介绍,以前,农历六月廿四是荷花生日,也称“荷诞日”,又叫“观莲节”。当年,每逢这天,常州的地方官员、名人都会到荷花池来,老百姓也是如此。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齐聚荷花池,观莲赏荷、热闹一番,也有人会采摘些荷花或莲蓬带走。

常州童谣《荷花荷花几月开》中唱道:“荷花荷花几月开?一月不开二月开;二月不开三月开;三月不开四月开;四月不开五月开;五月不开六月开;六月荷花朵朵开。”

清初常州人邵长蘅在《冶游》中写出的观莲赏荷情景:“六月荷花荡,轻桡泛兰塘;花映娇红玉,语笑熏风香。”

荷花池饱经沧桑,原址已废,至民国年间,曾留石盆一只,现存市博物馆,据传为园中豢养白鹤洗澡之用。

荷花池在新中国成立前垃圾成堆,沦为臭水沟,今天已建成荷花池公寓和玉隆花园等高档住宅小区。

据包立本介绍,以前,荷花池曾有柏花楼古巷,2002年左右拆迁。包立本现在珍藏着一张老照片——他和其他文史爱好者拍摄于柏花楼22号砖雕门楼前。

“当时,22号杨氏民宅要拆迁,上面的雕砖门楼很精美,并刻有‘孝友传家’字样。经本人和陈伟堂协调,砖雕所有人杨先生当即表态,愿将门楼捐给市文物保护有关部门。现在,这座雕砖门楼被安装在了黄仲则故居大门上。”包立本介绍,当时,他还收了一批古建材料,捐赠给有关部门,作为文物修复之用。

“现在的荷花池正焕发新的活力。但我们应该让更多人知道,这里文脉悠悠,在常州文化史上,曾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包立本说。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