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小海豚”们说:走进了《漓江百里图》的画卷

景点排名 2025年07月26日 01:03 1 cc

7月22日中午,由阳江广播电视台主办的“海丝阳江号·多娇江山万里行”文化研学专列,搭载着近400名广东阳江青少年抵达桂林,开启“追寻关山月笔下山水”文化研学活动首站之旅。因为广东阳江海域有海豚,所以学员们被亲切地称作“小海豚”。

“小海豚”们说:走进了《漓江百里图》的画卷

继哈尔滨“小东北虎”与桂林甜蜜互动后,阳江“小海豚”们又会和桂林擦出什么样的火花?

“小海豚”抵达桂林开启研学之旅

当天中午,桂林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桂林旅游股份有限公司代表及桂林柚子皮教育等单位的工作人员,前往桂林北站迎接“小海豚”们,并为他们送上寓意吉祥的精美绣球和热情洋溢的民族欢迎礼。

据了解,“小海豚”们的此次研学活动,以“追寻关山月西行足迹”为主线,串联8省区12城,旨在通过实地探访与沉浸式体验,引导青少年在山河行走中厚植文化自信。桂林作为他们研学列车首站,意义尤为特殊——1940年,岭南画派大师关山月从此开启了历时三年的西行写生之路,并在桂林创作了享誉画坛的巨作《漓江百里图》,确立了“新山水画”的艺术风格。

阳江广播电视台台长潘卫国表示:“我们希望广大青少年通过追寻关山月的西行足迹,在桂林山水等目的地中,继续当好祖国山河的行者、中华文化的学者、文化传承的使者。”

当天下午,“小海豚”们来到古东瀑布景区,穿越喀斯特岩溶森林,亲身感受课本中“岩溶地貌”的真实样貌。紧接着,队伍走进东漓古村,这里保留着200余栋桂北传统民居,古色古香的作坊街和非遗工坊,为学生们打开了一扇了解桂北生活与民俗文化的“窗户”。

山水中写生探寻大师艺术理念

1941年,关山月在桂林创作出了《漓江百里图》。如今,“小海豚”们来到桂林的其中一项重要内容,便是沿着关山月当年的足迹,再次走进桂林这幅山水画卷中,展开一段跨越时空的艺术追寻。

7月23日上午,“小海豚”们从日月湾码头登上漓江游船。游船沿“两江四湖”水系缓缓前行,穿梭于桂林城区山水之间,最终抵达象鼻山脚下。水面波光潋滟,青山倒映如画,孩子们沿途欣喜不已,不时发出惊叹声。游览中,一名手持单反相机的“小海豚”频频按下快门,用镜头定格漓江风光,为即将到来的写生活动积累灵感与素材。

抵达象山景区后,学员们在石凳上坐下并支起画板,开启当天的写生活动。面对如诗如画的自然景色,他们用笔尖勾勒桂林山水。在带队老师的指导下,学员们一边观察景物轮廓,一边练习如何用线条和墨色表达远山近水的层次变化,体验大师“形神兼备”的写生理念。

“小海豚”徐梓恒说:“在象鼻山写生,和在教室里画画的感觉不一样,这里可以直接看到山水的形状和颜色,画的时候更有灵感。”

还有学员表示,在用手脚攀爬了桂林的山峰,又亲眼观察象鼻山的岩石走势与山体结构后,才真正理解课本上提到的“喀斯特地貌”是什么样子。在纸上描绘时,大家反复尝试如何用线条体现山的硬朗与水的柔美,如何把瞬间的感受凝固为画面的意境。

带队老师介绍,此次写生活动,学员们除了进行技法训练,更是一次用眼观察、用手表达、用心感受桂林山水的过程。

文旅融合体验引发情感共鸣

两天的研学行程中,“小海豚”们从山林到村落,从水面到山脚,完全沉浸在桂林山水与文化的交织之中。

“我觉得桂林山水很好看,有很多值得去看的地方,我也拍了很多照片,非常满意。”一名“小海豚”说。

“古村的房子很有年代感,许多传统作坊都是我之前没见过的,走一圈就像上了一堂历史课。”“小海豚”张正洋说,这次在桂林的研学活动让我受益匪浅,让民俗与传统技艺不再是书本上或者屏幕里那些枯燥的知识点,而是可以触摸、可以回忆、可以分享的亲身经历。

潘卫国表示,桂林通过“山水+文化+生态”的多维融合,成功打造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旅IP,这对阳江具有深刻启示。阳江作为“丝路水道”和“南海渔场”的交汇之地,拥有发展立体化文旅路线的独特资源禀赋,未来将继续深入挖掘“海丝文化”的活态资源,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希望借助此次活动,进一步加强阳江与桂林的文旅合作,让山与海有着更加深沉而持久的对话与交融。

桂林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历史上有许多名人名流曾到访过桂林,希望借助研学活动,挖掘更多像关山月这样曾到访桂林的名人故事,以名人视角连接城市记忆,打造更具文化厚度的桂林研学线路,也希望能通过此次活动将桂林研学线路推广得更远,让更多青少年感受桂林文旅的魅力。

来源: 桂林晚报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