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那天,西安古城墙上多余的风

景点排名 2025年07月27日 22:53 1 admin

——向西向南“文化之旅”行走散记(23)

那天,西安古城墙上多余的风

那天,西安古城墙上多余的风

西安城墙永宁门


感想与感受

那天,西安古城墙上多余的风

——“向西向南”文化之旅第十站(C)

来到西安,哪儿都不去,也要到古城墙上看看。

这是你说的,针对自己而言。为什么呢?你想,一个人,再是多活也活不过一座城。哪怕是新城。况且,西安有100多万年的历史,蓝田人的印迹在此清晰着,仰韶文化时期的先民在城垣的雏形里生活过。从远古走来并长大的城,十几个朝代在此建都,沧桑步态中裹挟着一路风尘,一路歌吟。

远的不说,就说这古城墙,也有1400多年历史。

争战中,这个强大的生命体见证了一座城的兴衰与辉煌。其工程的坚固大气,那是时间铸就与人的智慧参与成就的。你在历史的缝隙中,不用细窥便知,每一个朝代都在家园的安定上做文章,就似一家一户过日子。

这城墙,本能地守住自己的巢,御敌入侵,看家护院。


那天,西安古城墙上多余的风

西安城墙


终于登上了城墙,开阔的视域,一下子把心撑开。

这也太宽了吧,并排能走两三辆小车,长下说也有十多公里。肯定走不下来的,走到哪儿算到哪儿。就是个逛。尽量走在两旁的墙垛边上,给骑自行车的人让路。目之所及,是西安城的新老建筑,繁华的场淹没了曾经的帝王之气,够安适,够活力……

城墙下,没有敌军;城墙上,也无带有冷兵器的士兵镇守。

箭楼与敌楼,包括这城墙,成了摆设不是。

低级想法。战争与和平的警示。让你想起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中“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当年,那可是真的血肉筑起的长城,战斗中的官兵,把牺牲的人摞到垛口与敌抗击,才取得胜利,让人们过上了今天这样无忧的生活。

西安城,让你看到了来之不易的景象,正是一代一代王朝所追逐的。历史的遗迹,好多故事,在此堆着,好多的谜,需要破解。好多的想法因此生成。


那天,西安古城墙上多余的风

西安城墙


瓦蓝高空,宏阔旷远状。阳光照耀下的你,管不住情绪的风。

感叹,这座西安大城,仅此一座城墙,便让你看出它的高度,看出它对历史的敬畏与尊重。西安人有正事儿,如此这般地保留并用心地修葺,让你在此登高望远,阅览千年万年之烟尘如雾的历史,青砖垛口外,不用提着心观敌瞭阵,也不用披甲戴盔,防冷箭偷袭。

这样的时刻,战乱年代的官兵没有感受到。

舒心地漫步在城墙之上,你无法一网打尽华夏民族那多现存的城墙,但你知道,还有好多城市的城墙都与西安城墙一样地被呵护,被宠着,尽管有的仅是一段,但也算可以了。比如南京,比如开封,比如平遥,比如兴城等。这几座城,你都去过,但登上城墙的也只有开封与平遥。再就是这座西安城墙了。

主要用于军事防御,保障贸易发展与经济繁荣的古城墙。同时,也是统治者至高权力与相当实力的象征。与现实而言,在你来讲,最有感触的是它的存在。

可以追溯历史,“居安思危”。

也就是说,这些城墙的建造,年代相对久远,初始的动意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环境,都是有着记载的,有建于春秋的,有建于东周、西周、东晋和元代、明代的……

你尽可以在古远的故道上漫步,倾听历史回声。

城垣故事,锁进一砖一石。和平年代,它在以曾经的累累伤痕,唤起人们的感知力,战争是难以想象的残酷。时刻警惕着这个世界的弱肉强食。如今的现代化武器,无法以城墙之力抵御,但在意念上,生成一道防线,却是它给你的提示。

当然,国之实力护佑民众,那是人们赶上了好时代。民族之强盛,关键是众志成城生发的力量。无以战胜。

在与城墙的对话中,你把自己的想法附在那里,别人看不见,浓重的心思蔓延。想起诸多关于城墙的往事。有快慰,有遗憾。


那天,西安古城墙上多余的风

平遥古城墙 图片来自网络,在此鸣谢!


记得2007年去平遥,买了一本街边的《平遥牛皮书》。在那上面得知,古城被保护的过程,现在回忆起来还觉得惊心动魄。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观念上的。那时,若是如今的胜方败了,将会惨不忍睹。

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阮仪三,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在1980年去平遥调研过程中,发现当地正在拆除古城建筑,城墙也被扒开。他立即向平遥政府建议:停止“建设性破坏”。然后,采取了一系列行动,找到国家相关部门,争取到维修经费,使平遥古城得以保护下来。

文化部文物组组长罗哲文,在阮仪三的规划书上写下:“这是刀下留城救平遥”的批文。建设部总顾问郑孝燮,如是说:这个规划起到了“刀下留城”的作用。被称作“山西古代建筑研究第一人”的山西古建筑文物专家柴泽俊,面对古城被拆毁的危机,直闯省委书记王谦办公室,力陈平遥古城只能保不能拆。

这些人,都对古城的保护起到了无可估量的作用。不然,你到山西,或者说,没什么值得的事,你根本不会到平遥。即便去了,眼见一个模子刻制的现代化建筑,不会有任何感受。

城墙的遗传密码,被他们捕捉到了。

古人的心音跳动着,至今存续的早年构想,并无这种浪漫情调,被用作警示,用作观赏,失效的另一面,是它的御敌功能。你在人类进步的漫漫长路上,看到了沧桑中那张不动声色却异常诡谲的脸。你对待它的态度,它都感应得到,且会不遗余力地生发着它对你的好。

千载难逢的遇见,错过或是失去,便再也找不见人们想要的。

你在觉察悄无声息这个词的意蕴时,想到这样的话:

时间在行进中,扔掉了许多看似不经意的什么,即便当时毫无意义的存在,走到今天,都是长河中不可或缺的一滴。况且这么大气的城墙,一国之重器。回溯时,让你感觉,它的价值所在。每每看上一眼,都有着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与心魂之震颤。现今,保护并呵护它,即是对它的深度关怀。


那天,西安古城墙上多余的风

北京市古城墙老照片 来自网络,在此鸣谢!


北京市古城墙的拆除,你对此一直耿耿于怀。

早些年几次去八达岭长城,在古城墙下,与之亲密接触,垛口、炮孔,还有城墙上打过仗的痕迹,你用眼睛去抚摸,还曾傻呵呵地去寻孟姜女哭倒的那段城墙,感觉为修筑长城而死的那些民工,他们的魂魄未散,也是一种护卫。无不透着那时代战争文化的古老长城,默默诉说着古往今来的战事。不由得,你理解了始皇帝。他为大一统所做的贡献,为着边疆的安全,派大将守护,国家再是需要人,也不撤兵。他说,秦国不行了,华夏民族还在。边疆不能失守。

你理解,肉烂在锅里。怎么打,还都是一个大家,绝不让外敌入侵。

历经风雨。古长城,雄风犹在。

可连续去了三次,都未留下影像,原因很简单。那时是手工操作,用胶卷拍的那种,怕是自己拍照不把握,花了钱的。结果回到家,最终盼来了八达岭方面的信。里面是10张8分钱小型邮票。里面带着长城的影像。信上说,对不起,你的照片拍坏了,退回8角钱。

第二次独自去的,再次花钱拍照后便石沉大海,连张邮票都没收到。

第三次是出差,特意和同事去的,为拍长城。你带了几个胶卷。一定要把前两次的损失补回来。想着,八达岭。这回你跑不掉的。没想到,冲洗出的胶片,几乎整整一卷全部是空卷。八达岭的影像一张未见。怪哉!

第四次是参加国家贸易部在京办班,期间组织去八达岭游览。机会来了。但这次,你没抱太大期望,你和长城无缘。

只是随意拍了几张。没了从前的意气风发,也没了当年的激情和神态。曾经的几次经历,你被打击得没了那份勇气。

还好。总算拿到照片,但已物是人非。四次进京,时隔三十年光景。


那天,西安古城墙上多余的风

北京八达岭 来自网络,在此鸣谢!


由此想到,北京市区的城墙。如若它能存在,你不会跑那么远了。你在资料上看到,平津战役打响之前,建筑学家梁思成郑重地把亲手绘制的《古建筑目录》递交给领导者。“北平是世界上现存最伟大的古城,我们有责任保护好它!”

得知此事的毛主席,特意指示部队攻城时尽量避开古迹。识大体顾大局的傅作义率军起义,使得古城得以完全保存。

可是,解放后这边保存了下来,那边又要拆除,包括城墙和城楼及其古建筑。

梁思成不赞成拆。林徽因急得找到时任北京的一位副市长,痛心地说:“你们要拆的是有着近七百年历史的真古董…… 你们会后悔的!”

副市长反驳林徽因夫妇“北京城墙不可拆”的观点,甚至冲着她说:“出身低微,思想因循守旧”。也太伤人了,即便出身低微,这与保护古建筑何干?殊不知,林徽因家族满门忠烈。

当时的气氛异常紧张,梁思成、林徽因等人主张保留老城墙和城楼,在古城西郊另建新都,且做出规划,娱乐于民;而那些想着拆除的人,认为维护旧城墙费用太大,影响城市交通。财力和物力,无钱养护。更何谈花巨资建新都。

无人倾听他们的声音。

痛心疾首,无能为力的人,喊破嗓子也无济于事。“为什么我们在博物馆的玻璃橱里精心保存几块残砖碎瓦,同时却把保存完好的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古建筑拆得片瓦不留呢?”林徽因的话,振聋发聩。

就此,本因与紫禁城同时并存的那些古建筑,古城楼牌楼,古城墙瞬间消逝。世界上,从此失去了古城的韵味,它的价值,大打折扣。

蒙昧的人,反倒说人因循守旧。历史的罪人,应该不止一个。

城还在,未见风骨。

2023年,你和汀兰在济南,看过趵突泉,又在寻找黑虎泉。据讲,那条路便是在古城墙旧址上修建的,一直绕大明湖那边都是。上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被大规模拆除,如今也只剩下仅存的那么一点儿遗迹或是遗址了。

有些悲催,只留少得可怜的片瓦。


那天,西安古城墙上多余的风

南京城墙 来自网络,在此鸣谢!


南京的古城墙,被历朝历代尽力地保护着,解放后也是惨遭厄运。

进入民国时期,好多城市的城墙经历过战事,又遭人为破坏,城墙伤痕累累。有人主张拆除部分城墙,得到有识之士的保护。解放后,与南京等城市一样,西安城墙也曾面临多次被拆毁的危机。还是有人冒着风险硬扛,终于得以保存了一段。听说,他们还开展了“颗粒归仓,守护城墙”活动,征集散落的城墙砖,积极响应的结果,几十万块青砖得以回归。

如今,站在西安古城墙之上,过往风云掠过心头。古时的青砖上面,都有着制作的相关信息,一旦出现工程质量,那是要追究责任的。现代的大修,仍延续了古匠人名号留在砖上的做法,各砖厂也在仿古砖上刻上了名号和年份。还有一个原因,政府当时没钱,周边村子的烧砖人便要求把自己的名号写上,市长答应了。

朴素的情感,一份初心。

城墙的独特文化价值,承载着一座城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即便如此,你还是一阵一阵掩藏起低落的情绪。想到那多的古城墙,躲过了战乱,没躲过拆除。北京、上海、武汉、成都、苏州、合肥、长沙、沈阳等市区的城墙基本上没了影子。无以抵达的逝去。

你在一个人固执的思维里,很难走出。也因此,它的惯性响了你的情绪,找到出口的方式便是自行释放。情绪的风,依旧地吹着。从西安城墙上吹出去,那些多余的风,不是席卷,却是:悲的低吼……



#上头条 聊热点#



END


世态记录者,灵魂倾听者。

那天,西安古城墙上多余的风

那天,西安古城墙上多余的风

那天,西安古城墙上多余的风

感谢您抽出时间来阅读本文

那天,西安古城墙上多余的风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