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洛阳:推动“非遗+” 让传统文化绽放活力

景点排名 2025年08月02日 16:51 1 cc
洛阳:推动“非遗+” 让传统文化绽放活力

  这个暑期,洛阳文旅市场一片欣欣向荣。记者采访发现,洛阳各大景区各出心裁,通过“非遗+旅游”“非遗+研学”“非遗+演艺”等跨界融合模式,为游客营造沉浸式体验,激发传统文化活力,彰显洛阳城市气质。

  “非遗+演艺”,传统文化“潮”起来

  剪刀咔嚓轻响,红纸翻飞,喜字在指尖“初露端倪”……龙门古街的戏台处,锣鼓喧天,精彩的《绣楼招亲》节目渐入佳境。主线剧情过后,“王家小姐”手把手教游客剪纸,把一份古街独有的喜气,剪进游客的夏日记忆……

  这个夏天,“龙门市集·夏游纪”火爆出圈,10天吸引游客近10万人次。以“非遗+演艺”为代表的多彩活动,吸引众多青年游客纷至沓来。

洛阳:推动“非遗+” 让传统文化绽放活力

  距《绣楼招亲》现场不远,《乐天酒肆吟诗会》正热闹开演。游客与“白居易”吟诗作对,完成剧情之后,还能体验非遗拓印技艺。“墨要匀,力要轻,像给碑文盖一层薄纱……”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游客手拿拓包,轻轻拍打宣纸,碑文、图案渐渐在纸上浮现。

  师从“神医文仲”学制非遗香囊,跟随非遗传承人近距离体验火烧画创作……随NPC演员在古街穿行,随机触发的剧情,给游客带来惊喜。

  “非遗+旅游” ,传统文化“活”起来

  学习唐三彩制作工艺,体验唐三彩制作过程……近期,在孟津区朝阳镇南石山村,学生们正在沉浸式感受唐三彩文化的魅力。

  “以非遗体验为主题,孩子们在旅游中了解的历史文化。”南石山村相关负责人说,该村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唐三彩烧制技艺为核心,依托唐三彩非遗传习所、唐三彩陶艺博物馆 该村还将唐三彩烧制技艺与现代潮流相结合,开发出一批特色非遗文创产品,在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的同时,也让村子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景点。

洛阳:推动“非遗+” 让传统文化绽放活力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是旅游的重要资源。近年来,洛阳积极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在让古老非遗“活”起来的同时,也为非遗传承增添了无限可能。

  在此基础上,洛阳规划设计一批以河洛非遗项目、河洛文化遗址作为支撑点的特色旅游带,依托非遗项目打造特色文创产品……非遗与旅游融合,衍生出不少“非遗+”文旅新业态,助力文旅文创融合发展。

  “非遗+研学”,沉浸式文旅新体验

  “妈妈,我学会手工织布了。”28日,在洛邑古城的一间研学教室,唐式大袖衫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张志晓,正手把手教一对郑州小姐妹织布。

  经过指点,13岁的李沂洋和8岁的妹妹李青玥很快上手了,她们身着汉服,在书本见方的“迷你”织机上“纵横经纬”,不一会儿就纺织出一块巴掌大小的布,两个小家伙乐得合不拢嘴。

洛阳:推动“非遗+” 让传统文化绽放活力

  两个小姑娘还体验了非遗漆扇的制作过程:在水缸中倒入色彩鲜艳的非遗大漆,然后将纸质团扇缓缓浸入水面,再轻轻摇晃着色,缓缓取出,如彩霞般绚烂的画面就出现在扇面上。

  “亲自动手体验,感受传统非遗技艺的魅力。”李沂洋说,这次洛阳之行收获满满,会动员亲友来洛体验隋唐文化。

  “复活古代服饰,传承守护‘河洛制衣’这一古法技艺,是我们的重要使命。”张志晓说,这些年,他们从《捣练图》《韩熙载夜宴图》《簪花仕女图》《步辇图》等古画、壁画以及历史文献中寻找素材,还原古代人们的服饰,参与国内外文化活动展示。

  洛邑古城研学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近来,他们深入整合非遗资源,开设大袖衫制作、扎染、非遗拓印、非遗毛笔制作、非遗漆扇制作等十多门课程,邀请非遗传承人亲自授课,让前来打卡的游客、学员沉浸式体验神都魅力。

洛阳:推动“非遗+” 让传统文化绽放活力

  近期虽天气炎热,来此游玩的国内外游客却络绎不绝,平均每周开展3场非遗主题研学活动。

  该负责人表示,作为全国知名的汉服打卡地,洛邑古城在深入挖掘现有非遗资源的基础上,还将发力汉服礼仪相关领域,用更加生动鲜活的研学活动,带领海内外游客深入了解中华文化。(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孟山 文/图 通讯员 章杰 石智卫)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