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福建红色研学:从“观与讲”转向“沉与融”

景点排名 2025年08月07日 10:58 1 admin

来源:中国文化报

本报记者 黄国勇

今年暑期,福建红色研学热度不减。各地不断探索新时代红色文化活态转化与研学实践新路径,以文化赋能教育、以旅游激活传播,推动红色资源从静态展陈走向沉浸体验,在多方协同中打造兼具地方特色与育人价值的研学样本,推进机制创新、内容拓展和成果转化,构建起“红色研学不止于研学”的传播新范式,持续释放红色研学的综合效能,为文化传承和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福建红色研学:从“观与讲”转向“沉与融”

厦门市仙岳小学于厦门战地观光园开展“耕读红色文化”研学活动 受访者供图

模式创新:沉浸互动激发教育活力

“古厝里的现场故事比课本更生动。”站在位于福州晋安环的邓拓故居前,一名小学员的兴奋与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今年6月,福州市中小学生综合实践中心组织9所学校400余名师生走进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邓拓故居等,在直观体验中触摸历史温度,沉浸式感悟家国情怀。

当前,福建红色研学正从传统的“参观讲解”向“沉浸式互动+自主探究”逐步转型,通过“红色+科技”“红色+非遗”“红色+乡村”等多元路径,丰富内容表达,提升吸引力。

这一教育理念的革新源自政策引导。2024年11月,福建省委宣传部、省委教育工委联合印发《全面推进“行见八闽”大思政课研学实践圈建设的若干措施》。文化、教育系统迅速响应,推动红色资源融入研学实践,强化“大思政课”育人实效。

福建省各高校也积极将专业优势引入研学实践。例如,近日,龙岩学院数学与信息工程学院研学团队走进龙岩市上杭县才溪镇,调研红色文化传播与乡村产业发展,以科技赋能红色资源活化。该学院外语学院学生在长汀飞虎队纪念馆内,以英文讲述英雄事迹。数学与信息工程学院实践团队拍摄思政短视频、录制微党课,借助“实地行+艺术创新+媒体推广”新形式,让红色文化走进日常课堂。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则深入闽西工农银行旧址等地,追溯“红色金融”历史脉络。

红色研学的文化维度也在拓展延伸。7月5日至6日,漳州职业技术学院走进福州马尾船政文化遗址群等地,实景剧《最忆·船政》融合船政文化与红色记忆,让学生沉浸式体验中华民族向海图强的奋斗历程。格致中学、福州二中等学校学生参与非遗体验课程,促进红色教育与民俗文化融合互促。

机制更新:多元协同夯实发展基础

福建逐步构建起覆盖小学、初中、高校全学段的“启蒙—深化—研究”三级红色研学体系,根据不同成长阶段设计差异化内容,从趣味启发到价值引导再到学科融合,形成良性循环。

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科教处负责人认为,红色研学基地建设须提升讲解员业务能力,推动红色精神“讲得好、讲得深、讲得动听”。目前,福建已有15名讲解员入选全国红色旅游“五好讲解员”培养项目。

福建各地红色场馆不断丰富文化产品供给方式。龙岩市推动红色教育场景化发展,龙岩市委宣传部成立红色宣讲导师团,开展“师徒结对”,通过“一对一”剧本打磨、“手把手”舞台指导、“心连心”情感共鸣训练,培育出邹广敦家庭等“夫妻档”“父子兵”特色组合,推动红色故事讲演从“单兵作战”向“团队攻坚”转变,形成辐射效应,提升红色文化影响力。

“这些遗址是鲜活教材,要以情感人、以史育人,避免说教灌输,才能确保学员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得。”中央红色交通线伯公凹交通站烈士后代邹广敦说。

企业与行业协会也积极参与红色研学体系建设。最忆船政文旅发展公司推出多学龄段定制课程,将90分钟演出与非遗、安全教育融合,打造成体系化研学内容包。“推出学生专场和研学版本演出,结合剧目开展非遗体验活动等,推进红色教育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最忆船政文旅发展公司综合部经理陈武海介绍,该项目累计演出超660场,接待游客逾11万人次,研学团体占比超3成,形成文旅与教育双向赋能的良性循环。

成果焕新:多维转化激发传播活力

红色研学不仅是历史与文化的体验之旅,更是红色文化成果的沉淀与转化。福建各地持续推动红色研学从“现场参与”迈向“持续生成”,不断延展教育影响力、提升红色文旅传播力。

高校师生将研学所见、所感转化为可视、可用的实践成果。比如,福州四中以研学成果为基础,举办“红色研学映初心”摄影展,借镜头定格青年与历史的对话;龙岩学院数学与信息工程学院编制《才溪镇乡村振兴建议书》,将研学成果服务地方发展。多样研学产品,成为福建“红色研学+社会服务”的创新样板,助力文旅融合。

红色场馆在此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暑期以来,古田会议旧址、福建船政博物馆等成为热门“沉浸课堂”。各馆持续优化研学接待机制,延长开放时间、调整讲解流程,推动红色文旅服务不断升级,带动地方文化消费稳步增长。

数据统计显示,福建船政博物馆今年接待游客近50万人次,暑期单季即突破7万人。

古田会议纪念馆深化馆校合作,探索构建常态化、制度化的协同育人机制,与全国30余所高校联合开展大思政课,与50余所大中小学签署共建协议,形成“红色文化进校园、研学团队来古田”双向流动,还与高校共建红色教育资源库,联合开发《古田会议精神的时代价值》等精品课程。同时,建立馆校联席会议制度、组建研究团队,产出一系列理论成果与咨政报告,仅今年上半年就与多所高校联合申报国家级思政课题3项,为红色文化传承提供智力支持。

八闽红色研学持续升温,传播维度不断拓展,成为福建文旅融合的生动注脚。如今,从船政学堂到革命金融旧址,红色研学不断突破“观与讲”的传统边界,转向“沉与融”的深度体验,依托地域文化优势,通过多平台联动、多样态表达,让红色文化“看得见”“听得懂”“传得开”,在教育、文旅、传播的交汇点上,激发出更大的社会动能。

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福建以青年为主体、以文化为内核、以场景为载体,在机制保障、成果转化与传播创新的协同共振中,探索出一条兼具教育温度与文旅厚度的红色基因传播路径,讲好新时代八闽红色好故事,让红色精神代代相传、历久弥新。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