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今年8月,值南明区更名70周年。七十而砺,初心如磐;甲秀弦歌,再启新程。从建区初期的百业待兴,到如今的经济繁荣、生态优美、文化兴盛、社会和谐、...
2025-08-08 0
中午时分出发,出了东门,官员们在真武庙设宴送行,随后登船,经过安顺桥,又过了九眼桥。有人说九眼桥就是万里桥,而南门外的万里桥,原本叫江桥。西岸有座白塔,登上塔顶可以尽情观赏景色。过去有座合江亭,锦江和流江在这里汇合。江水从灌县都江堰分流而下,向东北流去的叫沱江,依次汇合湔江、濛江、绵江、雒江,到泸州流入长江;向东南流的,环绕在崇宁、郫县、温江、新繁、成都、华阳境内,名称不一:有的叫郫江,又叫都江、锦江、流江、清远江、石犀江、走马江、油子河,也称为内江;外江又称为府江。记载繁多,随地方不同而名称各异,郫江是它们的统称。主要支流有两条:一条从成都城北流过,叫流江;一条从成都城南流过,叫锦江。《史记》说李冰在成都城中开凿了两条江,《括地志》说两条江在城的东南汇合,岸边弯曲处有合江亭,说得没错。江水再向南流入长江。《寰宇记》记载:两条江汇合后,也叫锦江。看来锦江的名称,比郫江、流江更知名。
同榜的司、卓两位先生追到薛涛井边,又停船逗留了很久。同行的有同乡胡光瓒、贺懋椿两位县令。当晚住在中和场,一共走了二十里,这里是华阳县地界。
顺流南下,低头看清澈的水波,仿佛到了潇湘一带。水中的石子像樗蒱(古代赌博用具)一样清晰可数,远处的人烟与开阔的景象,尤其富有画意。行十里到中兴场(即华阳场),再十里到桐子场,二十里到傅家坝(即永安场),西边是双流县地界,左思《蜀都赋》中“带二江之双流”,说的就是这里。三十里到古佛洞属仁寿县地界,山势回环环抱,上面有石堰,相传开凿石堰时,挖出三尊石佛,就嵌在洞口祭祀,因此得名。二十里到黄龙溪,东汉建安末年,有黄龙出现在这里;有一条水从东北方向的仁寿县流来注入,叫赤水。另外,湔堋(都江堰)从离堆往东流下,分支成几十股,从双流向南,依次在新津汇合。《古今集记》记载:李冰开凿离堆,避开沫水,疏通三十六条江,灌溉四川西南的稻田。《堤堰志》说:李冰在江中开凿离堆,设置七十多丈的象鼻状堤坝,导引水流的十二座设施,大小钓鱼护岸三百八十多丈,拦蓄洪流,称为都江堰,用来分流岷江的水,向北折再向东,灌溉的田地数以亿计。蜀地因此富饶,沃野千里,被称为“天府”。李冰还写下“深淘滩、浅作堰”六个字,留作治水的方法。从大禹以后,这算是奇功了,难怪他在灌口有庙宇享受祭祀。
行三十里到江口停泊,这里是彭山县地界,西岸是新津(西岸实际上是仁寿和彭山地界,新津地理位置在彭山北边)地界。岷江发源于番地的羊膊岭,到黄胜关进入边境,经过松潘、茂州、汶川,共一千多里,到灌口分为湔堰。正流从灌县经过崇庆、新津向东,到江口与府江汇合,水流才变大,有漩涡澎湃的气势。
按说,大江称岷江,又称汶江、导江,上游叫玉轮江,到汶川叫皂江,到灌县叫沫江,又叫渎江,随地方不同改名,古代称为外水。明末,张献忠扰乱蜀地,熔搜刮来的百姓金银,装船向东运,打算改扮成商人。桂王麾下的嘉定伯杨展在江口截击,大败张献忠,击沉他的船。张献忠逃到西充,恰逢清朝肃亲王豪格率军赶到,将他射杀,还肢解了尸体。杨展追到汉州返回,不久也被投降的贼将袁韬、武大定杀害。如今江口的百姓,常常从江底用网捞到银锭。乾隆六十年二月,四川总督孙士毅上奏请求淘挖探寻,乾隆皇帝认为不合政体,下令停止这项工程。
从江口行十里经过彭山县。秦朝设置武阳县,汉朝建元年间,从僰道把犍为郡的治所迁到这里。唐朝改叫彭山县,因县后彭亡山得名。《元和郡县志》记载:周朝末年彭祖在这里居住并去世,于是葬在这里。东汉时岑彭攻打公孙述到这里,听到山名(“彭亡”),很厌恶,改名叫“平无”。恰逢天黑,没能移营,当晚被刺客杀死。这座山又名平模,又叫彭模,大概和“平无”读音相近。江水经过城北,古代叫鱼凫津。《蜀本纪》说彭祖出生在这里。另外,县东北有象耳山,《古迹志》说山上有彭祖的住宅。彭祖被封在大彭,就是现在江南的徐州,所谓的彭城。但蜀地有彭山、彭水,都用彭祖的说法来解释。况且彭祖是商朝的贤人,却说周朝末年在这里居住,就连苏辙的诗也有“猖狂战国古神仙,曳尾泥涂老更安”的句子。难道孔子说“窃比于我老彭”时,彭祖还在世?既然在世,又为什么入蜀?入蜀后又为什么很快去世?这些说法近乎没有根据,却用来给县命名,在道理上似乎不太妥当。彭山有龙爪、鼓楼两处滩,还不算太险。
行二十里到蟆颐堰,进入眉州地界。再行二十里,在眉州停泊。 眉州南面正对峨眉山,北面靠着长江,平原开阔,是历史悠久的州。三苏的旧宅,现在是书院。询问州里的人家,没有一户姓苏的。大概苏东坡、苏辙在外做官没回来,子孙世代住在汝颍一带,故乡的坟墓就没人照看了,苏洵的坟也找不到了。明朝嘉靖年间,眉州知州杨秉和四处寻找,才在石龙东岸的柳沟山中找到,修建祠堂守护。
大江流经州内的蟆颐山下,水色像玉一样晶莹,因此叫玻璃江,也叫蟆颐津。蟆颐堰是唐朝刺史章仇兼琼开凿的,灌溉田地七万多亩。魏了翁任知州时,又用武阳的石头垒堤,至今还在受益。另外有松江,上游从新津口引江水成渠,叫通济堰,向南流经彭山、眉州之间,灌溉田地几千顷,也是章仇兼琼开凿的。五代时张琳扩建,引渠水汇入松江,环绕州城,再向南汇合醴泉、双河的水,流入长江。
清晨出发,行二十里到太和场,二十里到张家坎,十五里到红花堰,就是古代的鸿化堰。唐朝太和年间,荣县夷人张武等人请求在青神开垦田地,凿山开渠,灌溉几百顷田。《蜀记》记载:青神有五十一座陂堰,鸿化堰是最大的。行五里到罗汉场,向东望,山冈起伏,是井研一带的山,从象耳山、蟆颐山、大旺山向南,群峰竞秀,屹立在江东,十分壮观。二十里到青神县,是西魏时的青衣县,取名源于蚕丛氏穿青衣鼓励农桑的传说。过去隶属于眉州,康熙年间分设为县,地方狭小贫瘠,远不如眉州。县东有芙蓉溪、五渡溪,流入长江。当晚停泊在象鼻子,离县城五里。
早上从象鼻子出发,滩涂的水声很响。行十里到刘家场,十五里到鸭婆滩,进入乐山地界。十五里到正阳关,五里进入平羌峡。两岸石峰高耸,古藤蔓延,望去阴森森的。《水经注》记载:江水经过南安县西,有熊耳峡,山山竞险,岭岭争高,大概说的就是这里。共行十五里出峡,到板桥溪,十里到荔枝湾。有荔枝树,要几人合抱那么粗,旁枝向上伸展,都是几百年的老树。树叶有青绿、碧白等色,开花结果时,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四年轮一次,也是一件奇事。行三十里停泊在嘉定府乐山县,是汉朝的南安县地界。《华阳国志》记载:南安县治所设在青衣江旁,是蜀王开明氏过去的治所。公孙述占据蜀地时,只有青衣县不服,光武帝很赞赏。安帝时,青衣王子仰慕汉朝制度,上书请求归附,于是赐名汉嘉。北周改叫平羌郡,隋唐时是嘉州。府城地处山水汇合处,雄奇秀丽在川南是第一。青衣江从夹江县西边流来,大渡河从峨眉县南边流来,一同在府治西南的双湖汇合,再向东流环绕城角向北,注入岷江。
三江汇合处,古代叫合水。《晋书》记载:桓温讨伐李势,沿外水西上,李势派李福抵御桓温,自己从山阳(即峨眉山南)赶到合水,说的就是这里。按说青衣江发源于雅州的蒙山,在芦山县境内,经过名山、洪雅、丹棱、青神、夹江到乐山,就是古代的沫水。因发源于蒙山,所以又叫蒙水。大渡河又名羊山江,发源于茂州西南边境的羊山(又名铁豹岭,是岷山的别名),原本和大江同出一源,而大江向东流在岷山北面,大渡河向南流在岷山南面,所以又叫阳江。大渡河水从打箭炉流入越巂,有罗罗河、鱼洞河注入,再向东到清溪县地界,经过鬼皮、落野夷地,进入峨眉地界,峨眉山的水流注入,所以许慎称它为涐水。《汉书·地理志》又称为渽水(“潎”就是“涐”,大概是传抄错误)。大渡河下游称阳江,也叫沫水,“沫”是说水与石头相激,喷溅如吐沫。
大概蜀地水流湍急、滩险密布的水域,都能称为“沫”,不只是青衣江、大渡河可以这么叫,就连长江主江也是如此。
传说李冰开凿离堆,是为了避开沫水的危害,可见长江到了灌口也被称为沫水。这两条水(青衣江、大渡河)在《禹贡》中没有记载,它们源流长远,名称各有不同,相关记载杂乱繁多,难以确定统一说法,我姑且在这里论述一番。另外按考:大渡河自进入中原地区,途经三个郡,流淌两千多里,才到嘉定府,它的源头原本与长江同源,后来又再次汇合,所以我怀疑这条水就是《禹贡》中“沱潜既道”里的沱水。不然的话,这条水与长江互为表里,大禹治水的足迹不该到不了这里。代理知府徐世钰前来,约我第二天游凌云山,我答应了。
清晨从渡口登岸,有一条水从西南方流来注入长江,名叫竹公溪。进入嘉定城,经过高望山下,这座山高耸秀丽,坐落在学宫旧址旁。山北侧边就是丁东院,院落荒芜狭窄,难以让人进入,院里有一口井,水像小水槽一样晶莹剔透,这就是黄山谷(黄庭坚)改名为“方响洞”的地方。路过府衙,不久出城,拜谒禹王宫。沿着城墙走到高北门,江水拍打岸边,激起雪白的浪花,溅到矮城墙上,发出咚咚的声响。从小路到泌水院,这处院落创建于宋代,祭祀李冰和他的儿子二郎。《水经注》说:李冰开凿离堆水口,制服江神,蜀地百姓仰慕他,强壮的人都自称“冰儿”。如今什邡县高境关外雄水分流处有大郎庙;还有衫县彭门山下雁江分流处有三郎镇。想来李冰的儿子们各自分管不同地段治水,而灌口的治水功绩,主要由二郎承担,所以他的名声尤其显著。院左侧有座像鸟翼一样翘起的轩榭,四周环绕着池塘,里面混杂种植着荷花和芡实,泉水从山脚涌出,颇有像《庄子》中“濠濮间”那样的闲逸意趣。稍作休息,又登船向北渡水。凌云山的差役拿着旗锣引路随从,我挥手让他们退下了。同行的有一位知府、四位县令,以及史君和我的门生章生。
到了岸边,看见石头上的篙眼密密麻麻像蜂窝,湍急的水流冲进去,还能形成漩涡。乘轿子过小石梁,石壁上刻着无数佛像,曲折的小路像梯子一样,都是凿石而成的台阶,每走十步就有一个转弯,于是我们弃轿步行。渐渐走到山腰,有个地方叫潮音洞,竹林树木茂密,水声从脚底轰鸣而过,十分壮观。路到这里变得平坦,大多是凿穿山石腹部、环绕着前行,外面用石头做栏杆,顶部像屋檐一样覆盖着。悬崖上刻着“东坡载酒时游处”七个字,还有“集凤峰”三个大字。按说凌云山又名九顶山,集凤峰是其中一座。其余的栖鸾、灵宝、就日、丹霞、祝融、拥翠、望云、兑说等峰,山峦相连,不太容易分辨。从潮音洞到山门约半里路,全是诗龛,王渔洋(王士祯)赞赏的安磐两首绝句也在其中。章生说:安磐是夹江人,官至给事中,与杨升庵(杨慎)交好。
山寺僧人在门口迎接,我们没来得及进去。从寺右侧的菜畦向北走,垒石成墙,在中间凿孔作为门。走出石墙西边,有两座石屋,是凿山腹而成的,这就是宋代知州吴秘研究《易经》的“治易洞”。远望龙泓山,翠绿的山峰环绕矗立,既幽深又开阔。西边的白塔立在高地上,僧人说已经坍塌不能攀登了。
稍往北是丹峡,走旧路穿过石墙,踏着竹林间的石阶向上,几百步后,到高峰观——这是凌云山的最高处。同行的人都聚集在这里。登楼拜谒苏东坡的画像,史君对此有些疑惑。原来苏东坡早年在这座山读书,所以画像画的是少年模样,没有胡须,和其他地方刻画的不同。楼前是东坡洗墨池,有座亭子叫“清音”,是苏东坡亲笔题写的。有位廉访使,把它改名为“横山堂”。邵博写记说,这是小人无所忌惮的行为,后来又取回旧匾额悬挂,并刻在石头上,这里就是遗迹。但苏东坡的手书已经见不到了。知州在亭中安排了戏剧,推辞不及。坐了一会儿又起身,沿着亭子向左,找到石阶,像螺旋一样向下,共一百多步,有一个石制引水渠,山上的水流十分清冽。有个海师洞,洞里刻着石像,碑文很值得一看,但名字被磨掉了。僧人说,这个人曾在嘉州做官,有很多污秽行径,所以被游客凿掉了名字。刻石留名,就连杜预(杜元凯)都不能免俗,而连累石头被凿刻,这是对有文采却无德行之人的告诫。
几座大佛像在南边,就是海师开凿的。《方舆胜览》记载:唐代开元年间,僧人海通在渎江、沫水、蒙水三江汇合处,水流汹涌、浪涛狂暴的岸边,凿山雕刻弥勒大像,高达三百三十尺。到韦皋任职时,历经十五年才完工。过去有七层楼阁,明末被贼寇毁坏,如今石头上的柱础、台阶痕迹还很清晰。大佛像以山顶为发髻,脚踏江水,两侧墙壁的侍立天王像,也高得与山齐平。狂涛怒吼,直射佛像脚下,如同百万披甲士兵冲锋,声音隆隆震动大地。苏东坡“奔腾过佛脚”的诗句,果然不假。在竞秀亭盘腿而坐,西望眉州、雅州,东望泸州、戎州,江山环绕,宛如天然图画。峨眉山在南边高耸入云,不时露出一角,像海上神山,可望而不可即。乌尤山在左侧,孤峰独立,俨然像凌云山的后援。稍往东就是马鞍山。登高眺望了一段时间,心胸为之一爽。同行的人踪迹到了,催促入席畅饮后返回。当晚,江水忽然上涨,抵达南岸时已经二更天了。
代理知府徐君又邀请登上府衙的桂花楼,山川风景,环顾四周都能看见,有块横匾,题着“西南第一楼”七个字,是陆放翁(陆游)的诗句。楼下竹石罗列,颇有曲折景致,旁边建有小亭,前任知府谢肇洙题写楹联说:“吾名吾亭,处处皆题。喜雨有客有酒,时时如在。凌云”,也见雅致。申时解开船缆,转眼已经过了大佛脚下,抬头看岩石上的佛像,尤其庄严。船夫因为天色将晚,水流湍急不能前行,于是在杜家场停泊。北边正对乌尤山,山间雾气与翠绿景色,低头就能看见。《方舆胜览》记载:乌尤山在九顶山左侧,旧名离堆山,在水中突起,像犀牛一样,又名乌牛山,黄庭坚开始称它为乌尤山,就是古代的青衣山。山上有乌尤寺、旷怡亭,相传是郭璞注释《尔雅》的地方,苏辙“区区辨虫鱼,尔雅细分缕”的诗句,说的就是这里。
杜家场距离嘉州城五里,逆流而上没有半天到不了。原来三江合流后,船只顺流而下,漩涡冲击,水流湍急凶猛,行船的人都觉得危险。
清晨有雾,船夫称之为“罩子”。巳时开船。行二十五里到牛华溪,这里有盐场,进入犍为县地界。十里到老木孔,南岸石壁陡峭耸立,在中间凿出道路通行,水流湍急,相当危险。十里到竹根滩,滩下就是五通桥,又名四望关。这里有山高耸,可以向四面眺望,所以得名。有一条水从北边流来注入长江,是犍为县盐的出处。犍为还有火井,涌出的泉水像油一样,用竹筒装着点燃,可以代替灯烛。《丹铅录》说,明朝正德年间才出现,与邛州的火井相似,大概是积聚的阳气所产生的,本来不算怪异。
十里到铁蛇坝,北岸有道士观,独石成山,山下有很多圆孔,案云宫坐落在山顶,十分陡峭。十里到木子场,十五里到子云亭,相传扬雄曾在此居住。曹能始(曹学佺)有诗:“已别子云宅,欣然闻旧城。”五里到石板溪。二十里到鱼又子滩,水流十分险恶。又行十里到犍为县,县南有犍为山,因此得名。还有沈犀山,北周时在这里设置沈犀郡。县城北靠长江,对岸石头高峻不平。
三十里到么姑沱。三十里到乐坡,有一条水叫箭板河,从南边流来注入,大概就是沐源川。唐代咸通年间,南诏蛮军突然到沐源川,逼近犍为,说的就是这里。又名沐溪口。
行二十五里到磨子场,十五里到泥溪,进入宜宾县地界。三十里到乾柏树,三十里到斑鸠石,六十里到猪毛沱,岸边石头连绵像城墙。五里到高家场,三十里到牛屎,五里到红崖寺,石壁像朝霞一样灿烂,又名赤崖,是古代的盐溉滩。《华阳国志》记载:僰道有兵栏神形成大滩,李冰用火焚烧,所以崖上有五色鱼从楚地游来,到这里就停下了,是害怕崖壁倒影太小。
五里到雷撇石,十里到流杯池,是黄山谷的遗迹。十里停泊在叙州府宜宾县。
这里是古代的僰道。汉代设置犍为郡治所。唐、宋时叫戎州,政和年间改叫现在的名字,取“西戎归顺”的意思。背靠山、面临江,是通往云南、贵州的要道。秦惠王攻破滇池,开通五尺道;汉朝派遣唐蒙征发士兵修路,从僰道到牂牁;隋朝史万岁征讨南蛮,经马湖、番山进军;宋末,蒙古将领纽璘入侵蜀地,渡马湖江,都是经由这条外水要道。东岸有登高山,宋代曾把治所移到山上。还有七星山,曹能始有诗:“人行五尺道,郡对七星山。”另外《寰宇记》说:郡里有大黎山、小黎山,常年下雨不停,俗称大漏天、小漏天。马湖江从屏山县地界流入郡境,西南接纳石门小江和龙马溪,到城东合江门,与岷江汇合。
按说马湖江就是《禹贡》中梁州的黑水。它的上游有三条大水:打冲河、泸水、金沙江。打冲河,蛮人叫黑惠江,又名纳彝江、鸦龙江,水流汹涌冲击,所以叫打冲河。明朝初年征讨月鲁帖木儿,在打冲河打败他,说的就是这里。发源于西番地界,在黄河源头的山南,地名查楮必拉,蒙古语叫七察儿哈拉,平地涌出几十处泉水,像水沸腾一样,分散如星星,汇流向南,左右十二条支流注入,到赡对进入四川地界,向南流再向东折,绕盐源县东北,又向南到乌喇狸猓(即现在云南大姚县的左却乡),与金沙江汇合。
泸水,发源于汉代沈黎郡西边,古代莋都境内。旄牛关外西番地界,叫可跋海,周长七十多里,向东流到越巂厅旧建昌司南边十里。那里有泸山、泸沽,是古代乌蛮居住的地方。唐代贞元年间,韦皋招抚南蛮,拆断泸水桥,进攻吐蕃,说的就是这里。又向南流到会理州,向东连接云南武定州境,与金沙江汇合。
金沙江发源于西藏卫地的巴萨通拉木山,是冈底斯山的东麓。冈底斯山是昆仑山的源头山,它的东麓就是古代的犁石山,水流叫犁牛河,番语叫大鲁乌苏河,接纳乌蓝、木伦、阿克达木、毕抗、枯枯、乌苏等几十条河,曲折流淌四千多里,到塔城关进入云南丽江府境,叫丽水,又名金沙江,因为出产金沙。向东南流经姚安境,与打冲河汇合,又向东流经武定境,与泸水汇合,于是金沙江也兼有泸水的名称,又称马湖江。《水经注》记载:越巂郡马湖江有泸津,就是诸葛亮南征的道路。李京说:从越巂到僰道,经过金沙江。《资治通鉴》注:从巂州向西南走八百里渡泸水,说的就是这里。又向东流经昭通府,到叙永厅进入四川地界,即马湖府旧治所,再向北到宜宾注入长江。总计金沙江的源头,在黄河源头西边一千五百多里,在岷江源头西边两千八百多里,共流淌六千七百多里,与岷江汇合,实在是川、滇、黔中间的第一大水,但《禹贡》没有记载。
《水道提纲》把它当作长江的真正源头。郦道元《水经注》说马湖江是古代的若水。按《山海经》:黑水之间,若水发源于那里。“卢”是黑色的意思,加水旁就是“泸”;而金沙江称“丽”,“丽”同“骊”,也是黑色;发源于犁石山,“犁”也是黑色;“乌苏”,番语也是黑色的意思。那么泸水和金沙江都是古代的黑水,打冲河介于其间,就是若水。三条水汇合后,都可以称泸水,都可以称马湖江,还有绳孙、淹鲜等名称,其实都是黑水。因为源远流长,所以《禹贡》用它来划分梁州的南境。
至于黑水的说法不一,郦道元、孔颖达、杜佑都说是在张掖,向南到敦煌,过三危山,向南流入南海。他们不知道中国的山,都源于冈底斯山:一支从于阗羌南起巴颜喀拉山,到积石山,延伸到西嵹山,再到终南山,这是中干山脉;一支从诺莫浑、乌巴什起卓尔长山,到塔城关,延伸到云岭,再进入贵州、广东,这是南干山脉。黄河在中干山脉北边,南海在南干山脉南边,长江在两干山脉中间。黑水如果真的经过敦煌,应当在积石山东北,就算能越过黄河向南,也绝不可能越过中干山脉再越过长江,何况能越过南干山脉流入南海呢?
我私下认为《禹贡》提到的黑水有三处:一处在雍州,一处在梁州,一处到三危山流入南海,原本就不是同一个地方,就像雍州有沮水,兖州也有沮水;梁州有蒙山,徐州也有蒙山,不必强行合并为一处。梁州的黑水,自然在马湖江,它收纳的黑惠、丽水、泸水等大水,都因“黑”得名,而且与华山以南地区南北相对,地界分明。至于雍州的黑水,本在张掖境内,经黑山下,向西流入青海,正是雍州的西界。那条流入南海的黑水,樊绰《蛮书》认为有四条,即西珥、区江、弥诺,其中一条丽水,就是《禹贡》的黑水。但丽水(金沙江)何曾流入南海?樊绰大概是误把澜沧江当作丽水的下游了。按澜沧江就是弥诺江,发源于藏卫,李元阳认为它是黑水,但也与三危山无关。程大昌又认为滇珥池是黑水,说它与叶榆泽相连,且靠近宕昌,本是三苗后裔的居住地,与三苗被迁徙到三危山的记载相应,这个说法较好。但滇珥池是死水不流动,不流入南海。我认为应当以唐蒙所见的牂柯江为黑水。
牂柯江发源于乌撒,又名盘江,在南干山脉的南面,水流环绕云南、贵州境内,到达广西成为左江,到浔州北汇合黎平、都匀、定番的水成为右江,流经梧州,汇合漓江,到番禺流入南海。这条水在岭南最大,环绕四省,长四千多里,正好流入南海。广东人叫它黔水,因为它发源于贵州……(未完)
相关文章
开栏语:今年8月,值南明区更名70周年。七十而砺,初心如磐;甲秀弦歌,再启新程。从建区初期的百业待兴,到如今的经济繁荣、生态优美、文化兴盛、社会和谐、...
2025-08-08 0
蝉鸣依旧,暑气正浓,2025年的暑期已过半。过去的七月,无数杭州青少年怀揣好奇与向往踏上夏日旅程,在实践中收获成长。他们或走进山川湖海,在自然的怀抱中...
2025-08-08 0
“这几年龙阳湖变化太大了!”家住汉阳人信汇的王帅兴奋地比划着,“我工作生活都在这附近,有着切实的感受”,他指向远处波光粼粼的湖面,“现在龙阳湖畔就是武...
2025-08-08 0
一、简介博罗县,位于广东省惠州市西北部,地处珠江三角洲东北端,东江中下游蜿蜒而过。自古便是岭南的交通要冲和鱼米之乡。二、主要景点罗浮山,博罗最耀眼的名...
2025-08-08 0
来安,来者皆安。这是一座名字听起来让人很安心的安徽城市。当真正走进它的市井街巷,沉浸式去感受当地的文化生态,会发现这份安心,流淌在各处生活细节中。在长...
2025-08-08 0
经过合肥庐江县的时候,发现自己所住宾馆的不远处竟然有个古迹,名曰“庐江小乔墓”。不禁心生好奇然后稍作打听,原来三国时期大乔、小乔的故乡正是位于庐江皖县...
2025-08-08 0
黄 踏浪戏沙 尽享清凉 金黄的沙滩在阳光下闪耀,柔软细腻,踩上去仿佛是与大地亲密接触。海浪轻轻拍打脚踝,孩童们踏浪戏沙尽享清凉;市民游客躺在沙滩椅...
2025-08-08 0
本次节目邀请的嘉宾是通州徒步协会的李建国主席。通州的美景多,徒步路线也多,甚至很多小区或社区公园都有步道,更不用说大型的森林公园和运河沿线。那听听这个...
2025-08-08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