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行进中国丨千年灵渠“灵”在哪儿?

景点排名 2025年08月14日 09:51 1 admin

一场大雨过后,桂林灵渠水利风景区水流汤汤,游客不绝。兴安县南陡口村村民秦峰自家开的农家乐外,新修的青石板路蜿蜒至灵渠畔,草坪如绿毯般铺展,“以前渠边杂草丛生,现在成了大公园!”秦峰欣慰地说,“现在游客越来越多,这灵渠又‘活’了起来。”

秦峰是“陡军”后代,祖辈们曾守着灵渠的陡门,调控水流、护航漕运。而今,作为后人的秦峰不再撑船摆渡,而是守着古渠过上了新生活。

行进中国丨千年灵渠“灵”在哪儿?

始建于公元前214年的灵渠,是世界上最古老和保存最完整的人工运河之一,全长37公里,连接湘江与漓江,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被誉为“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

灵渠的“灵”,在于它从未停止滋养这片土地。这条流淌了2200多年的水道,虽水运功能逐渐淡出,但至今仍然灌溉着周边6.5万亩农田沃土,每年可为漓江补水1.1亿立方米,滋养桂林黄金水道;它更是长江与珠江水系的“生态廊道”,使珍稀鱼类得以在两大流域间洄游,守护着生物多样性基因库。

行进中国丨千年灵渠“灵”在哪儿?

这背后,源自跨越千年的守护。

多年前,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以及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受两岸人口密度大、生产活动繁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影响,大量生活垃圾、污水乱排,农业面源污染突出,工矿企业废水无序排放,灵渠部分河道淤泥堆积严重,通航条件基本丧失,水质变差、水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降低。

保护好灵渠,让千年灵渠“活起来”,桂林市靠的是“刚柔并济”。近年来,桂林致力探索历史遗产保护协同环境可持续利用的治水新模式,出台《桂林市灵渠保护条例》,制定《灵渠保护规划》等政策文件,指导灵渠有序保护与开发。实施系统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投资1.29亿元开展灵渠护堤固岸工程,修复堤岸16.9公里,覆盖面积达69.86公顷;投资5亿元开展渠道修缮工程,总长46.4公里的河段得到有效治理,同时新建生态护岸超过60公里,灵渠自然岸线率超过98%;累计投资2.4亿元实施灵渠补水工程,保障渠道基本生态用水和灵渠南渠12.5公里河段的全年通航能力。

2018年,灵渠成功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使得灵渠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大提升。灵渠距离“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又近了一步。

2021年9月,兴安县政府从承包公司手中依法收回灵渠及水街景区经营权,及时调整灵渠保护提升思路,推动灵渠从“静态保护”走向“活态保存”。

行进中国丨千年灵渠“灵”在哪儿?

“活态保护实际上是更好的保护。我们一边利用一边保护,让灵渠永远保持‘工作状态’,这才是更好的保护。”中国水利史研究会委员、灵渠研究会会长刘建新认为,这条始建于秦代、沟通长江与珠江水系的“天下第一古渠”,其当代守护是一场关乎文明根脉的“活态实践”。

多年来,兴安县通过最小干预、保持原状、整体性保护、可持续发展和合理利用五大方式,力求保持灵渠本体的原真性和完整性,摒弃静态封闭保护,推动灵渠从“历史标本”升级为“活态遗产”。

该县成立灵渠研究会,委托中国水科院等研究机构,围绕灵渠水利水运、军事、促进民族融合、推动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融合等方面,共同深挖灵渠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彰显灵渠国家民族文化标识的重要意义。精细修缮大小天平、铧嘴等遗址遗迹,推进秦城遗址(通济城)考古发掘,恢复重建魁星楼、白云驿、濂溪坊等历史文化建筑,完成灵渠北渠及南渠修缮工程一、二期,建设财神街历史街区,打造东村陡军文化村落,擦亮灵渠文化名片。

行进中国丨千年灵渠“灵”在哪儿?

站在灵渠铧嘴分水处远眺,灵渠水三分入漓、七分归湘,像一条银带系着南北大地,而蜿蜒的水道与周边自然、农田村落等和谐共生,共同续写“功在当代”的故事。

“灵渠不仅是中国的遗产,更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刘建新说。当前,兴安县正有条不紊地推动灵渠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更积极筹办2026年世界运河大会,让这一泓流淌千年的智慧之水,继续滋养兴安大地、联结世界,向全人类讲述“中国故事”的永恒魅力。(何宁、雷琦竣、梁章晖、朱晓玲、覃心、韦欢)(人民网“行进中国”广西调研采访团)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