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深夜,G56杭瑞高速上演惊险一幕,一名男子独自在硬路肩上行走,所幸被巡逻交警及时发现。经了解,男子一家三口自驾从武汉来杭州旅游,途中夫妻吵架...
2025-08-15 0
这个夏天,当全国多地接连发布高温预警时,云南以21℃左右的宜人气候,再次成为全球焦点。
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280.3万人在云南旅居,同比增长45.4%;旅居游客人均停留91天,同比延长11天;云南累计接待游客3.71亿人次,同比增长10.8%;昆明累计接待游客15987.24万人次,让人惊呼:坊间传言“有1亿人在昆明”原来是真的!
这些数据都在证明,云南旅居品牌效应在持续扩大,“象”往的云南、向往的生活愈发具象化。
人们发现:在这里,旅行被重新定义,生活有了新的书写方式,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在旅居云南的一呼一吸间、一步一移时,有了具象的表达。
在土瓜冲村,来自加拿大的旅居客科特(右二)在聚会上边弹吉他边唱歌。新华社记者 陈欣波 摄
今天,站在“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的时间节点上,回望。
相比起用庞大的数据讲述云南在过去20年牢固树立并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筑牢国家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努力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成就,借用这片土地上一滴水珠的剔透、一支鲜花的娇艳、一片茶叶的醇香、一朵菌子的独特、一个生命的灵动,来讲述这份云南奋力书写多年的生命答卷似乎更为恰当。这份从变量到增量、从单点到系统、从地方实践到国际贡献的生命答卷,是云南孜孜书写出来、并仍在努力为其奋斗的终生事业。
一份不容小觑的成绩单
全省森林覆盖率达55.25%,森林蓄积量达21.44亿立方米,90%的典型生态系统和85%的重点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16个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连续多年超过98%;六大水系出境跨界断面水质100%达标; 鲜切花、天然橡胶、咖啡、烤烟、核桃、中药材种植面积和产量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一; 成功创建20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9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40个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亚洲花都的传奇还在继续
在多个场合,我们都见过云南的这份生态文明建设成绩单。也许在一些人眼里,它们只是抽象的数字,但在很多人心里,这是真真切切改变命运、重塑生活的生命清单。
就在不久前,三家光伏企业自愿购买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谋县4个乡镇7个村委会21个村民小组新造林704.2公顷产生的碳汇,实现交易收入88.13万元。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村民们做梦都没想到:“栽树养出的好空气还能卖钱”,且这样的“奇幻故事”居然发生在曾经的“不毛之地”上。
2024年底,生态环境部公布的第三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名单中,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独龙江入选,这条承担着我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重要组成部分的江水,多年来在云南保护优先、探索“两山”理念的坚持下,不仅延续其秘境之美、生态之源,更依托独龙江高山峡谷风光打造自然生态体验文旅业态,成为当地群众增收新“引擎”,带领实现了整族脱贫,走出了一条人水和谐发展的路子。
当大理市上关镇漏邑村村民苏建益每隔一天就把养牛所产生的牛粪送到收集站,以每吨80元的价格出售,一个月挣4000多元时,越来越多的群众主动加入到保护生态环境的“战役”中,这样的改变源于在洱海流域保护治理过程中对各类废弃物处理能力的提升,实现“村民拿实惠、企业获原料、洱海得治理”的良性循环。
洱海之滨
在更多人看来,这份成绩单则是成就可感可及的田园诗画、社交媒体上亿万网友向往的“诗与远方”的真实写照:当亚洲象种群数量稳定增长,当越来越多罕见的野生动植物“再次问世”,当今年暑期智库发布数据显示:全球避暑胜地排名中云南昆明位列第一,当2025年7月30日出入境昆明的旅客量突破200万人次,当犹如一条“翡翠项链”的滇池绿道被评价为“镜头里的美不及现场十分之一”,当外交部赵立坚连续多天发博力荐云南,当每个人,在这里,抬头可见“天空蓝”,垂手可拂“碧水清”,放眼满是“生态绿”时,这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绩单,以极其生动具体的方式,跃然而出。
“四梁八柱”构建的“高质量”跃升
看似清风拂山岗,在引领世界瞩目“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的背后,是云南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四梁八柱”为基础的支撑,是云南锲而不舍,从单点到系统,久久为功实现的从变量到增量的转化。
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思想核心理念。这一天,也被设为全国生态日。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指出,云南要努力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一定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坚决保护好云南的绿水青山、蓝天白云。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再次强调,云南是我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承担着维护区域、国家乃至国际生态安全的重大职责,要努力在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一句句殷殷嘱托,于云南,既是破题的指引,更是重任与担当。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0年来,云南全省上下始终牢记嘱托,坚持践行“两山”理念,先后出台《云南省创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促进条例》《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云南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云南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20多部地方性法规,累计完成180余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任务,基本构建起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并将这些制度实实在在转化为具体治理效能的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制,在一次次创新和突破中,摸索出“保护为先、治污为重、扩绿为基、转型为要、发展为本”的思路,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道路,从而推动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在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和10个标志性战役中,全省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滇池、星云湖摘掉劣Ⅴ类“帽子”,泸沽湖(云南部分)、赤水河(昭通段)、独龙江被评为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
“点绿成金”的故事不断续写:华坪县从“黑色经济”向“绿色经济”发展,西畴县探索出可复制可借鉴的“六子登科”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昭通市赤水河流域以机制创新驱动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联防联控联治……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名声越来越响:全省有机产品获证数2700多张,居全国第二位;鲜切花、天然橡胶、咖啡、烤烟、核桃、中药材种植面积和产量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一;“云系”“滇牌”农产品销往全国150多个大中城市、110多个国家和地区。
瞄准“双碳”目标,云南持续深挖能源潜力,加快风光水储一体化基地建设,曲靖市成功入选全国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及国家第一批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城市,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全州企业连续3年实现碳排放配额盈余……此前,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多部委联合发布的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试点名单中,昆明市电解铝和磷铵两类产品脱颖而出,其中磷铵产品是全国唯一碳足迹标识认证试点,标志着云南在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方面迈出重要一步。
绿色铝等市县从无到有、迅速壮大
绿色铝、硅光伏、新能源电池等产业从无到有、迅速壮大,“绿电+先进制造业”成为最具竞争力的新优势。截至2024年底,云南绿色能源装机突破1.3亿千瓦,绿色能源装机占比超过90%,均位居全国前列。
全省人民深知:作为全国生态环境最优的省份之一,云南最大的优势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兴则云南兴。
从地方实践到国际贡献
2021年,COP15第一阶段会议举办前夕,云南大象北上南归之旅温暖了全世界,充分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称赞大会是说:中国已经成为生物多样性方面的全球领导者,云南、昆明已经成为全球生态文明的一个象征。
云南大象北上南归之旅温暖了全世界
生态文明建设,从来都不只关乎云南。
在国家“两屏三带”十大生态安全屏障中,云南肩负着“西部高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三大生态安全屏障的建设任务,地处众多国际、国内河流的上游或源头,生态区位极其重要。为守护好得天独厚的生物多样性和优质的生态环境,云南牢固树立并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科学构建基于主体功能区划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坚决守住生态保护红线和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着力提高生态系统质量,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促进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筑牢国家西南生态安全屏障,为美丽中国建设扛牢云南担当、作出云南贡献。
澜沧江流域,全国最长风光水储一体化清洁能源基地蜿蜒千里,造福着边疆人民及澜湄相邻国家;
金沙江下游,白鹤滩等水电站动力澎湃,“云电东送”支援长三角等区域,成为国家能源安全和碳达峰碳中和的“国之重器”;
白鹤滩水电站动力澎湃 谢雷 摄
在云南举办的COP15第一阶段会议中,“昆明宣言”“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中国智慧;
2021年起,生态文明建设(洱海)论坛每年在云南大理举办,旨在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国际对话与实践分享;
2022年5月,昆明正式托管磨憨,成为全国唯一拥有“边境线和边境口岸”的省会城市,后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中老国际生态环境保护交流合作实施方案》,坚决扛起磨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加强生态环境对外交流合作;
多年来,亚太森林恢复与可持续管理组织一直高度重视与云南的合作,支持云南发挥森林资源富集以及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缘相通的优势,引领区域林业可持续发展,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贡献了云南力量。
这份云南孜孜成就的生命答卷
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底色鲜明、丰富多姿的生态建设
是推动云南高质量发展的底气
是让世界更加聚焦中国和云南的底气
当风拂山岗,吹绿枝头,拨动涟漪,惊起栖鸟
这幅万物生长的美丽画卷将永远铺展在云岭大地上
生生不息讲述着
生态颜值与经济价值“共同奔赴”的时代华章
云南日报-云新闻出品
编辑:陈洁
审核:陈创业
云南日报-云新闻 观云南 知天下
相关文章
8月11日深夜,G56杭瑞高速上演惊险一幕,一名男子独自在硬路肩上行走,所幸被巡逻交警及时发现。经了解,男子一家三口自驾从武汉来杭州旅游,途中夫妻吵架...
2025-08-15 0
三色标线彩色公路(肖鹏 摄)“路面上红黄蓝三条标线彩色公路太漂亮了!”8月10日,长沙某公司董事长佘文胜先生一家驾车途经怀化杨村高速路口进城,去享誉在...
2025-08-15 0
文|婧婧编辑|婧婧“今日我若冷眼旁观,来日祸临己身,将无人为我摇旗呐喊!”丑恶的男董事长、崩溃的女职员。一场平平无奇的出差,却成为了女子一辈子的阴影。...
2025-08-15 0
文|七月编辑|七月前言最近,年仅19岁的李嫣刚回国便跟随父亲李亚鹏去应酬,如今的李嫣亭亭玉立,只是170的身材实在太过干瘪像极了母亲王菲的身材。在聚餐...
2025-08-15 0
8月15日是第三个全国生态日,也是“两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的日子。20年前的这一天,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来到安吉余村考察调研,首次提出“绿水青山...
2025-08-15 0
这个夏天,当全国多地接连发布高温预警时,云南以21℃左右的宜人气候,再次成为全球焦点。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280.3万人在云南旅居,同比增...
2025-08-15 1
晋宁区上蒜镇牛恋小渔村成为市民游客周末游热门目的地。 记者 胡妤雅 摄市民游客在滇池绿道骑行健身。 记者 杨峥 摄蓝喉太阳鸟。 通讯员 董家泽 摄景迈...
2025-08-15 1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