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风口财评|花钱买免费票?文化权利不是“商品”

景点排名 2025年08月28日 09:06 3 admin

热门博物馆的0元预约票,普通人怎么都抢不到,但通过第三方平台花上几十元到几百元,就能轻松入内参观。免费门票成了“商品”,被明码标价出售,这已经不仅仅是供需失衡的技术问题,更是公共资源分配机制出现系统性偏差的警示。

风口财评|花钱买免费票?文化权利不是“商品”

供需的尖锐矛盾是这种灰色交易滋生的土壤。随着文化需求的爆发式增长,热门博物馆的参观需求往往超过接待能力的十数倍,而现有的预约系统在技术上未能有效阻挡专业化抢票团队的入侵。技术“黄牛”利用软件和人力优势,在放票瞬间垄断票源,然后通过巧妙的“服务包装”将其合法化。将免费门票与讲解、研学课程等增值服务捆绑,既规避了法律风险,又为加价行为披上了商业创新的外衣。

然而,这种看似市场智慧的商业模式,实则是对公共文化资源的变相私有化。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机构,其公益属性决定了每个人都应平等享有参观权利。付费通道的存在,实质上建立了基于经济能力的“双轨制”入场机制,用金钱划分文化享受的权利,这与博物馆设立的公益性初衷完全相悖。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机制正在加剧文化获取的不平等,熟悉数字技术的群体通过付费捷径得偿所愿,而老年人、低收入群体等弱势群体则被排除在外。

监管滞后与治理困境助长了这一现象的蔓延。法律对这类新型“黄牛”行为界定模糊,平台以“技术服务提供商”自居规避监管责任,博物馆则在技术对抗中力不从心,过于复杂的验证系统可能阻碍正常用户,过于简单的系统又容易被技术攻破。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多元主体的协同努力。博物馆应当优化预约机制,采用更科学的分段放票、实名核验和黑名单系统;平台必须承担起监管责任,对明显违规的票务交易坚决下架;监管部门则需要完善法律法规,明确此类行为的性质与处罚标准。从长远看,更应通过增加场馆供给、延长开放时间、发展数字博物馆等方式,从根本上缓解供需矛盾。

博物馆“黄牛票”乱象,折射的是公共文化资源如何在大众需求与商业利益间取得平衡的深刻命题。文化权利不应成为金钱的附属品,而博物馆的大门,理应向所有人平等敞开。

(大众新闻·风口财经评论员 管亚楠)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