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福州这里,郁达夫打卡过!丨榕图·闽都宗祠寻脉

景点排名 2025年08月28日 17:03 3 cc

古埠千帆接远洋,商通万国誉双杭。

百年信义未曾断,犹带茶香过画梁。

在福州台江上下杭这片曾经舟楫如梭、店铺栉比的商埠深处,杨氏家祠静默伫立,古砖黛瓦间,雕梁画栋里,藏着一段以“合春”为商号的商业传奇。

福州这里,郁达夫打卡过!丨榕图·闽都宗祠寻脉

祠成左海 支分晋江

杨氏家祠坐落于

台江区中平路合春巷6号

为晋江新塘后洋芙蓉杨氏宗祠的支祠

它是富甲一方的合春杨氏

第三代当家杨文畴

在事业鼎盛时期斥资兴建的

从祠门旁“民国乙丑年季秋立”石刻可知

其建成于1925年,至今恰好百年

福州这里,郁达夫打卡过!丨榕图·闽都宗祠寻脉

芙蓉杨氏为弘农杨氏一派的后裔。自周至唐,杨氏先祖世居陕西华阴,累朝簪笏蝉联,冠裳鹊起,贵盛之至。唐末世乱,芙蓉杨氏始祖元一公(杨逸)自河南光州府固始县入闽避难,辗转迁至晋江后洋芙蓉里。历经数代传承,族众日繁,渐向各地迁徙——近到南安、漳泉、厦门、福州地区,远至广东、浙江、四川、台湾各省,以至南洋群岛皆有芙蓉杨氏派系。合春杨氏便是其外迁家族之一。

福州这里,郁达夫打卡过!丨榕图·闽都宗祠寻脉

杨氏家祠占地面积473平方米,坐北朝南,东有高高封火山墙。南立面被4根青砖柱分作三段,侧门有“入孝”“出悌”牌匾,两侧设圆形竹节花窗;石门框上“杨氏家祠”门匾,正楷字体,笔力浑厚,阴刻鎏金,端庄古雅。建筑为一进院落,中轴依次由入口塌寿、U形回廊、前天井、主座、后院构成。主座面阔五开间,进深四柱,明间及次间采用插梁式构架,稍间为穿斗式构架。

家祠融合了闽南地区传统建筑风格:入口为塌寿(凹寿)形式;牌楼面由花岗岩的柜台脚、裙堵、腰堵、身堵构成;主座明间和次间的架内木构架采用二通三瓜形式;镜面墙、对看堵的身堵均以红砖香线框装饰,并在其四角嵌以蝙蝠纹样的砖雕挞角。整体建筑风貌鲜明,技艺精湛,雕刻精美。

福州这里,郁达夫打卡过!丨榕图·闽都宗祠寻脉福州这里,郁达夫打卡过!丨榕图·闽都宗祠寻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杨氏家祠曾一度作为前锋小学校舍

后又改作民居

家祠前原有一口活水池塘,景致宜人

2023年,家祠启动全面修缮工程

表层白灰褪去后

那些曾被掩盖的楹联与石刻重现真容

福州这里,郁达夫打卡过!丨榕图·闽都宗祠寻脉

大门的两旁及两侧,共题刻有两副楹联和四首七言诗,这种布局颇为罕见。门联“家学龟山承绕绪;国华鸾掖蔚文章”,上联点明杨氏家族的学问传承源自“龟山先生”——被誉为“闽学鼻祖”的宋代著名理学家杨时;下联嵌入“文”字,暗指杨家文字辈人才辈出、成就斐然。从七言诗内容推测,所咏对象应为杨氏祖上四位彰显忠孝勇义的著名人物。

祠内共有10副楹联,题刻在祠堂的花岗岩柱和青石柱上——原本应为11副,因两根石柱在改作校舍抑或民居时被拆毁,此次修缮刚补配新柱。祠厅联“四百里来此开支奕代克承先代泽;数十年居斯成族是乡仍作故乡名”,说的是杨氏兄弟到福州经商致富后,带动闽南乡人入榕兴业,在洲边土地庙及附近落户,还将当地以故乡“后洋里”命名的事。

杨氏家祠现为台江区第二批传统风貌建筑。它和合春巷的其他几栋杨氏老宅刚一同修缮完毕,眼下暂未启用。老宅幽幽,祠堂寂寂,唯有祠前的古榕兀自葱茏,虬枝斜探如臂,像在静静等候一场时光的重启。

一方巨贾 六合同春

“五口通商”后

上下杭凭借闽江黄金水道之利

跃为江海交汇之重要商埠

八方货殖在此集散,中西技艺于此交融

因此吸引更多商贾接踵而至

清道光年间,闽南晋江后洋

杨氏堂兄弟启文、启善

因家道艰难,十多岁便背井离乡

结伴同赴省城福州

踏足这片商潮涌动的热土

二人先投苍霞洲

晋江同乡所开的利发号当学徒

因勤勉节俭,又重信守诺,很快赢得口碑

历练数载后,兄弟俩便自立门户

创办了合春商号

福州这里,郁达夫打卡过!丨榕图·闽都宗祠寻脉

“合春”之名,暗藏玄机。“合”取兄弟同心、商客相和之意,“春”则寄寓生机勃发、基业长青的愿景“合春”二字又有“六合同春”之蕴,既含对生意通达四海、各方和合共荣的期许,亦藏杨氏家族与天下同春、福泽广被的胸襟。

杨氏兄弟(孙字辈)早年涉足杉行、船行生意,从木帆船运输起家;至二代东主杨瑶堂(又名杨世楷,世字辈,1912年去世)时,已拥有商船十余艘;到三代当家杨文畴(文字辈)时,更购置了500吨级日本“锦州丸”轮船,经营起沪甬航线。

福州这里,郁达夫打卡过!丨榕图·闽都宗祠寻脉

19世纪中叶,福州开埠,时值欧洲茶叶需求旺盛,福州港一度成为中国最大茶港,商机无限。杨氏家族顺势而为,设立合春洋行,从事进出口贸易。据《福州港史》记载,其业务涵盖茶行、纸行、铝行、石油行以及棉丝行等多个行业。专做茶叶进出口生意的就有合春、振春及香港“菁记”茶行。据山西财经大学《晋商研究》记载,洋合春号茶叶在19世纪末的福州独占鳌头

祠内有楹联云:“创业首三难几券茶经传海国;成名踵三相一官薇省重朝班。”上联追溯合春号的商脉:凭借茶叶贸易发家,历经艰辛将生意拓展至海外,由此奠定了坚实的商业根基。杨氏家族的创业历程,正是闽商善观时变、爱拼会赢特质的生动体现。

随着生意日益兴旺,杨氏家族率先在中平路接连兴建大厝与楼馆堂舍,还拓展出了钱庄、饭菜馆、歌舞厅等多元服务业态。自此,杨氏家族成为横跨多领域的商业巨贾,名下在台江的房产遍及合春巷、利发巷、后洋里及中平路一带。因产业多聚于中平路,这条街遂有“杨半街”之称。郁达夫在他的日记中提到“晚上在田墩杨文畴家中吃饭,系万国联青会之例会,属于饭后作一次讲演者,畅谈至十一点始返寓”,田墩即中平路。

福州这里,郁达夫打卡过!丨榕图·闽都宗祠寻脉

因年代久远、相关记载散佚,杨氏老建筑的具体数目已无从考证。目前已修复的代表性古建中,宅院包括:合春巷2号和4号(现为双杭小学校舍)、合春巷6号杨氏家祠、合春巷8号、合春巷10号(现为杭舍民宿)、合春巷33号、利发巷59号(现为上下杭“游客中心”)、利发巷61号(现为“上下杭展馆”)、利发巷89-93号(人称九奶奶府)。其他相关产业建筑有:新紫銮歌舞厅(中平路61号)、嘉宾洋菜馆(中平路63号,中平旅社)、庆菁钱庄(又称庆钦钱庄,中平路87号)、浣花庄(中平路143号)、大东饭店(中平路145号)。其中利发巷59号、61号于2022年被公布为福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浣花庄与九奶奶府于2020年被公布为台江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福州这里,郁达夫打卡过!丨榕图·闽都宗祠寻脉

信义传家,英才辈出

除了商业上的卓越成就

更令人称道的是,杨氏兄弟

始终秉持“商道即人道”的理念

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其善行不胜枚举

曾获光绪帝赐“乐善好施”匾额

中法战争期间

杨启善又毅然命其长子杨廷玑

向清廷捐助军款洋银五万枚

清廷诰授中宪大夫、晋封通奉大夫

杨氏家族当时的社会地位与影响力,从其与陈宝琛、黄培松同列的西禅寺楹联中也可见一斑。西禅寺大雄宝殿佛像前,第二排左侧有副楹联,落款为“钦加道衔晋邑杨启文、启善仝敬立——光绪八年岁次壬午仲春毂旦”。史载杨家与陈、黄二人交往甚密,且与黄培松、台湾板桥林家皆有联姻之亲。

光绪十年(1884)杨启善病逝,其墓志铭由王崧辰撰文,陈宝琛书写,吴玉田镌刻,题头篆书则出自林鸿年之手,皆为彼时福建乃至天下极富声望之士。如今,这篇墓志铭在福州马江海战纪念馆展出。其子杨廷玑(又名杨世玉,1851—1911),清光绪二十四年进士,曾任内阁中书、翰林院侍读学士、浙江补用道,官至三品;曾保护泉州安溪会馆,上书反对割让台湾。忠肝义胆,令人敬仰。

福州这里,郁达夫打卡过!丨榕图·闽都宗祠寻脉

杨启文育有11子,杨启善育有7子。兄弟二人子嗣繁茂,家族人丁兴盛。抗战后杨家生意渐趋衰落,族人开始分散至中国台湾、香港,以及美国、日本、菲律宾等地。时移世易,然其后代秉承仁义传家的祖训,英才辈出。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第四代“人”字辈中,杨廷玑之孙杨庆燮在“九一八”事变时就读复旦大学,与堂兄杨人伟、杨人倜、杨毓麟等组成学生义勇军,请缨从军,后配属十九路军,参加“一·二八”淞沪抗战,彰显一门忠义。

福州这里,郁达夫打卡过!丨榕图·闽都宗祠寻脉

杨氏家族以“合春”聚心谋远,既坚守义利并举的商道,更怀揣家国情怀,于时局中践行担当,让“合春”之名穿越百年风云依旧回响,余韵悠长。

数字化“寻宗”到榕图

我们向市民读者强力推荐福州市图书馆精心构建的两岸宗亲文化与血缘联结的重要数字资源平台——闽台家谱体验中心。该中心收录300多个姓氏,6000余种,4万多册的族谱,其中包括郑成功、陈宝琛、萨镇冰、施琅、颜思齐等众多历史名人。只需输入祖先名号、家谱所在地区、源流、堂号等关键信息,即可迅速定位到目标家谱。使用者还可以在线编修家谱,创建个人家谱空间,实现家谱的续修与创意编辑,欢迎市民读者到福州市图书馆内进行体验。

由福州市文旅局、福州日报社主办,福州市图书馆、福州晚报承办的“闽都宗祠寻脉”大型系列报道及出版活动,2025年7月开启续篇。欢迎市民读者推荐身边的宗祠,讲述独属闽都的传承故事!线索及投稿请发至邮箱mdxz127188@163.com。

来源:福州晚报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