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秋雨润青州:千年古城的文脉回响与时代脉动

景点排名 2025年10月06日 12:52 1 cc

当国庆的红旗拂过秋风的褶皱,中秋的明月在云隙间酝酿清辉,一场绵密的秋雨便悄然漫过青州古城的青砖灰瓦。10月5日,记者踩着雨丝重返这座藏着2200余年建城史的“古九州”之地,从巍峨阜财门到雅致偶园,从苍劲老槐下到沧桑万年桥畔,雨雾里触得到历史的纹路,烟火中捞得起记忆的碎片。这趟双节之旅,既是与故乡的久别重逢,更是一场跨越千年的文脉对话——在一砖一瓦、一景一物间,读懂了青州古城“活”着的时光。

秋雨润青州:千年古城的文脉回响与时代脉动

阜财门:叩响千年的时光甬道

“阜财”二字,取自《周易》“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藏着古人对“富民安城”的朴素期许。立在青州古城南门外,雨丝如素绦轻垂,漫过阜财门的城楼黛瓦,将这座始建北魏、重修明清的古城门,晕成一幅流动的水墨长卷。城楼檐角的铜铃在雨中轻晃,铃声穿雨而来,恍若从千年时光的褶皱里漾出的回响,轻轻唤醒了尘封的记忆。

雨中的阜财门依旧巍然,瓮城格局森严,雨水沿着青灰城砖的缝隙蜿蜒而下,像在流淌岁月的泪痕。作为古青州的南门,它曾名“云山之门”,后取“阜财”为号,寄寓着“财富丰盈”的民生祈愿。脚踏上门内被千万足迹磨得温润的石板路,每一步都像叩在历史的门环上,闷响里全是时光的重量。

秋雨润青州:千年古城的文脉回响与时代脉动

登临城楼凭栏远眺,古城内的古街巷陌尽收眼底,远处云门山、驼山在雨雾中若隐若现,恰似宋代画轴里的淡墨山水。收回目光时,城门内外的热闹又撞入眼帘:细雨中的古城游客如织,商铺林立,传统幌子与时尚店招在雨里和谐相依——古老的“阜财”寓意,正以文旅融合的新姿焕发着生机。这城门从不是空间的界碑,而是连接青州辉煌过去与繁荣现在的时光甬道:它见过李清照夫妇“屏居青州”十余年的恬淡风雨,也听着当下百姓的市井欢歌。此刻才懂,阜财门守护地从不是静止的城池,而是一代代青州人对“国泰民安”的期盼,是历史与当下无缝相拥的“活标本”。

秋雨润青州:千年古城的文脉回响与时代脉动

偶园:方寸间的士人风骨

从阜财门沿石板路往北步行五百步,便到了偶园——清代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冯溥的私人花园,素有“江北名园”之称。“偶园”之名取“无独有偶”之意,园门低调朴素,跨进去却别有洞天,像闯入了古人藏在闹市中的“山林秘境”。

秋雨浸润的偶园,满是清幽静谧。亭台楼阁、曲径回廊、奇石池泉,全裹在氤氲水汽里。雨水叩击荷叶,凝作晶莹的水珠在叶缘流转;落在竹叶间,溅起细碎的“沙沙”声,禅意便在水汽里漫开。园内的假山堪称国宝,峰峦洞壑变化万千,虽由人作,却宛自天开。雨中观山,山石色泽愈深,纹理愈显,仿佛把天地间的灵气都凝在了褶皱里。

秋雨润青州:千年古城的文脉回响与时代脉动

漫步园中,总忍不住遥想冯溥当年在此读书、会友、赏景的模样。偶园从不是单纯的园林,而是古代士大夫精神世界的物化——他们追求“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的理想,在方寸之地造心中山林,藏着对自然的热爱、对隐逸的向往,更有对人格完善的坚守。这“偶得”之园,实则是主人人生智慧与审美情趣的沉淀。

雨中游客流连:或驻足赏石,细品假山的灵秀;或临水观鱼,看锦鲤搅碎水面的雨痕;或在亭中避雨闲谈,笑声混着雨声格外清亮。先贤的风骨与雅趣,穿越数百年时光,仍在滋养着古城的精神生活。离开时雨丝渐疏,回头望那低调的园门忽然懂得:偶园的价值从不在建筑与山水的精巧,而在它承载的文人风骨——不张扬、不浮躁,在岁月里静静诉说着青州的文化底蕴。

秋雨润青州:千年古城的文脉回响与时代脉动

老槐树:千年守望的乡愁图腾

从偶园出来,循着空气中飘来的面食焦香,很容易就找到了那棵“老槐树”——青州古城的“精神地标”。1300余年的树龄,虬枝盘错如老者的筋骨,树冠如华盖般铺开,树皮皴裂如老茧,却从纹路里透着倔强的生机。雨水顺着苍劲的树干流淌,滋润着皴裂的皮层,像时光老人在轻轻擦拭记忆的痕迹。

这棵唐槐,是青州古城活的编年史。它见过唐宋的市井繁华,历经明清的岁月变迁,也见证过无数游子的离愁与归盼。树下的“老槐树煎包”店前排着长队,香气裹着热气飘得很远。记者跟着队伍买了几个刚出锅的煎包:底面金黄酥脆,上皮松软暄腾,咬开时馅料的鲜汁满溢。站在千年古树下,淋着蒙蒙细雨,一口咬下这热腾腾的家乡味,一股踏实的温暖瞬间漫上心头。

秋雨润青州:千年古城的文脉回响与时代脉动

这煎包早超越了食物本身——它是符号,是媒介,连着青州人的过去与现在,凝着割不断的乡情。对离乡多年的记者而言,这一口唤醒的,是童年巷弄里的烟火气,是整个故乡的温热记忆。旁边隆盛糕点铺的蜜三刀、桃酥香气扑鼻,东关酱牛肉的摊档前顾客络绎不绝……这些经岁月沉淀的老字号、老味道,与千年古槐并肩,构成了古城最有烟火气的景观,也托着一代代青州人的味觉依恋与精神归依。

老槐树用千年的沉默,守着古城的每一次日出日落,听着南来北往的乡音故事。它从不是简单的地理坐标,而是刻在青州人心里的情感图腾。望着雨中舒展的枝叶忽然明白:所谓“传承”,大抵就是这样——一棵古树,一味小吃,一代人守护,另一代人接续,把乡愁藏在岁月里,让文化活在烟火中。

秋雨润青州:千年古城的文脉回响与时代脉动

万年桥:卧波千年的古今对话

带着煎包的余香与满心感慨,一路北向走到古城尽头,便见南阳河上的万年桥。这座横跨河面的古石桥,始建于北宋,明清时多次重修,因坚固耐用,古人冀望它“永存不朽”,故取名“万年”。雨中的万年桥,恰似一条灰白色巨龙静卧碧波,七孔桥洞在水中映出完整的圆,拼成“七星连珠”的绝美景致。雨水落在桥面青石板上,“嘀嗒”声里全是千年的故事。

桥下南阳河因雨水更显丰盈,水流潺潺着向东而去,桥洞的倒影随波轻晃。桥面的巨大青石板被雨水洗得清亮,两侧栏板上的石雕狮子、宝瓶纹饰,在湿漉漉的空气里愈发古朴生动。站在桥头凭栏远望,两岸垂柳依依,远处现代楼宇与传统民居层次分明,恍惚间竟想起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里汴京虹桥的繁华——原来千年的烟火气,从未远离。

秋雨润青州:千年古城的文脉回响与时代脉动

史料里藏着万年桥的智慧:桥墩前尖后方,形如舟楫,既能分水势,又能减冲刷。它曾是连接南阳城与东关的唯一通道,承过商旅车马的辚辚声,印过士子学人的匆匆步履,也经受过战火与洪水的考验。如今的万年桥成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只走行人,不走车辆,却仍是连接古城与外界的纽带——古老与现代,就在这一步步的踩踏中交汇融合。原来桥的本质从不是“阻隔”,而是“连接”:连接着南阳河的南北两岸,也连接它的千年过往与光明未来。

秋雨润青州:千年古城的文脉回响与时代脉动

尾声:砖石不语,岁月留声

雨还在细细密密地下着。从阜财门的雄浑,到偶园的雅致;从老槐树的温情守望,到万年桥的默默承载,青州古城的一砖一石、一房一瓦、一街一巷,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光阴的故事,让每个游客都能与历史的深邃变迁撞个满怀。

这座古城从没有因古老而僵化。传统民俗、手工艺在传承中创新,新兴的文创产业、旅游业态又为它注入新鲜血液。国庆与中秋双节的古城内外,五星红旗与喜庆红灯笼交相辉映,家国同庆的氛围在雨雾里愈发浓厚。

青州从不是“静止的博物馆”,而是一部“流动的历史长卷”——每一块砖、每一棵树、每一座园、每一座桥,都在诉说“过去”,拥抱“现在”,更期待“未来”。就像那棵雨中的老槐树,根扎在千年的土壤里,枝叶却向着未来舒展——这便是千年文脉的力量,是故乡永远的温度。它用千年的积淀告诉我们:历史从不是沉重的包袱,而是迈向未来的深厚底气;乡愁也不是感伤的羁绊,而是砥砺前行的温暖行囊。

这场细雨中的青州古城行,是身体的漫步,更是灵魂的洗礼。砖石虽不语,岁月却留声。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正像那棵千年老槐,根系深扎沃土,枝叶舒展蓝天,在新时代的雨露滋润下,续写着更枝繁叶茂的华彩篇章。(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周茂本)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