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中秋双节同庆,长达八天的假期是促消费的超级黄金周,大力度折扣、全新店铺、各种首发首秀的快闪活动,商家抓住机会花式促销,长假第一天,沪上商圈迎来大客...
2025-10-07 0
2025年8月25日下午,加沙南部汗尤尼斯的纳赛尔医院,路透社摄影师胡萨姆・马斯里正对着镜头调整机位。
按照以色列军方此前的要求,他和同事们早就从北部“高危区”撤到了这片被宣称“相对安全”的区域,医院屋顶的直播点是他们能找到的最稳定的工作位置。
突然的爆炸声打破了平静,正在观看路透社直播的观众发现,画面瞬间被雪花覆盖,随后彻底中断——第一枚坦克炮弹精准击中了直播点位,马斯里当场倒在相机旁。
这场“补刀式袭击”最终夺走5名记者的生命,除了马斯里和达加,还有半岛电视台的穆罕默德・萨拉梅、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的莫阿兹・阿布・塔哈,以及《中东之眼》的艾哈迈德・阿布-阿齐兹。
萨拉梅的同事在悼念时说:“他是我们在加沙牺牲的第10个人,我们以为向南撤就能活下来。”
如果你对单个事件没概念,不妨看看这组扎心的数据——自2023年10月冲突升级以来,加沙地带已有至少252名记者遇难。
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特别报告人艾琳・汗算过一笔账:这个数字超过了两次世界大战、越南战争、南斯拉夫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中记者遇难人数的总和。
更残酷的是对比,俄乌冲突打了这么久,乌克兰境内遇难的记者只有14人;阿富汗20年战乱,记者死亡数也只是“数十人”级别。
而在加沙,平均每个月都有近10名记者倒下,保护记者委员会的统计显示,197名确认遇难者中,189人是土生土长的巴勒斯坦人。
这些数字不是冰冷的符号,每一个都对应着一段未完成的人生。
8月10日在希法医院附近遇难的半岛电视台记者阿纳斯・谢里夫,生前刚给女儿过完5岁生日,手机里还存着带孩子去海边的视频。
以军事后宣称他“是哈马斯指挥官”,却拿不出任何证据,半岛电视台直接怒怼:“这是对死者最卑劣的抹黑”。
最让人毛骨悚然的是袭击的“规律性”,纳赛尔医院事件中,CNN援引消息人士爆料:以军原本只获准用无人机打摄像头,却擅自换了坦克炮弹,而且第二枚专门盯着救援队伍打。这种精准度,很难用“误炸”解释。
这一切的起点,是2023年10月以色列军方发布的那道撤离令,当时以军宣称出于“人道主义考虑”,要求加沙北部居民全部撤往南部,还画了所谓的“安全区”示意图。
可事实证明,这更像个致命的诱饵,加沙媒体办公室统计,仅2025年8月这一个月,南部“安全区”就发生了17起针对记者的袭击,遇难人数占当月记者死亡总数的82%。
那些听话撤离的记者发现,自己只是从一个战场换到了另一个战场。
为什么会这样?答案可能藏在记者的镜头里。
玛丽亚姆・达加生前最后一条视频里说:“每个地方都危险,但我们必须记录——这里的孩子在饿死,医院在倒闭,有人该为这一切负责。”
她拍摄的营养不良儿童的影像,曾引发国际社会对加沙人道主义危机的强烈关注。
联合国近东巴勒斯坦难民救济工程处负责人菲利普・拉扎里尼点破了关键:“这些记者在报道饥荒中儿童默默死去的真相,而袭击他们,就是在压制最后这些声音。”
以色列显然不希望这些画面被更多人看到——毕竟,当真相曝光时,所谓的“反恐战争”就很难自圆其说了。
面对国际社会的怒火,以色列的回应套路从来没变过。纳赛尔医院袭击后,总理内塔尼亚胡称之为“悲剧性事故”,军方说“已展开调查”;谢里夫遇难时,他们也玩起了“扣帽子+调查”的组合拳。
但这套路早就被看穿了,美联社和路透社直接联名致信以色列当局,信里毫不客气地问:“医院受国际法保护,记者穿着明显标识的服装,你们怎么就能精准击中两次?”
两家媒体还戳穿了“调查”的谎言:“过去那么多次袭击,你们的调查从没出过结果,更没任何人被追责”。
更实锤的证据来自路透社的后续调查。
他们把以军袭击前的无人机影像和记者工作现场照片一比对,发现所谓的“哈马斯摄像机”,根本就是马斯里日常工作用的设备——连型号都对得上。美国军事专家看了现场弹痕分析后也直言:“这就是蓄意瞄准,不是什么意外。”
艾琳・汗干脆撕破了遮羞布:“以色列就是在蓄意针对记者,目的是掩盖‘种族灭绝’的罪行。”
她指出,以军一边轰炸记者,一边切断加沙的互联网和光纤,就是想让这里变成“信息黑洞”,让外界看不到他们的所作所为。
可能有人会问,都这么危险了,为什么还要坚持?答案很无奈:因为没人能替他们记录。
以色列早就禁止外国记者进入加沙,当地的巴勒斯坦记者成了世界了解真相的唯一窗口。
我们看到的那些震撼人心的画面——母亲抱着饿死的孩子痛哭,医生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做手术,废墟里伸出的求助的手——全是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拍下来的。
这些记者自己也身处绝境,他们和普通民众一样,要排队抢救济粮,要带着家人辗转找避难所。
燃料短缺时,他们用手机仅剩的电量剪辑视频;通信中断时,他们得徒步穿越战区把素材送到边境。
达加生前接受采访时说:“我也怕,但如果我们不拍,就没人知道这里在发生什么”。
即便知道下一秒可能就会被炸,他们还是会冲向现场,就像萨拉梅,明知医院附近是高危区,接到线索还是立刻出发;就像谢里夫,哪怕已经被以军“盯上”,依然每天出去采访。
他们不是不怕死,而是知道,自己的镜头比生命更重要——那是加沙600多万人生存的希望。
纳赛尔医院的袭击引发了全球震怒,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要求“立即停火并公正调查”,美国总统特朗普都公开说“对此感到不高兴”,埃及、土耳其等多国直接召见了以色列大使抗议。
但愤怒和谴责,似乎没能阻止悲剧重演,截至9月中旬,记者遇难人数又增加到了252人,艾琳・汗警示:“这个数字还会上升,因为每周都能听到新的噩耗”。
更让人绝望的是,加沙的通信越来越差,有时整座城市都会“与世隔绝”,记者连求救信号都发不出去。
不过即便如此,还是有人在坚守,达加的同事接过了她的相机,马斯里的徒弟继续在医院屋顶架起设备。
美联社在声明里说:“我们会竭尽全力保护记者,因为他们的见证至关重要”。这些活着的人,在替252个倒下的同伴继续战斗。
说到底,以色列炸的不只是记者,更是真相,他们以为把记录者消灭了,罪行就会被掩埋。
但他们忘了,那些已经传出去的影像,那些刻在幸存者心里的记忆,那些252个再也回不了家的名字,早就是这场战争最铁的证据。
当炮火平息,历史终将记住:在加沙的废墟上,曾有一群人用生命守护真相。
而那些杀害他们的人,无论怎么辩解,都逃不过良知的审判。
相关文章
国庆中秋双节同庆,长达八天的假期是促消费的超级黄金周,大力度折扣、全新店铺、各种首发首秀的快闪活动,商家抓住机会花式促销,长假第一天,沪上商圈迎来大客...
2025-10-07 0
黄河大集。金秋送爽,双节同庆。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欢喜而来。我市精心筹备了覆盖市区与周边的全场景文旅盛宴——市内,黄河电音、工业街区、商圈潮玩交织都...
2025-10-07 0
10月3日,泗阳成子湖旅游度假区持续迎来客流高峰。澄澈碧水与沿岸风光交相辉映,不仅勾勒出秋日里的灵动画卷,更吸引了众多市民与游客前来打卡游玩,尽享假日...
2025-10-07 0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敏)10月6日是中秋节。当晚,在北京市卢沟桥旁,直径五米的“光影月亮”从城墙缓缓升起,与天边真月形成“双月同...
2025-10-07 0
最近计划国庆节去韩国玩,正在研究境外上网卡的时候,无意间点进华为天际通APP,竟然发现他们家和Klook、Agoda这些旅行平台一起推出了超多旅游...
2025-10-07 0
金秋十月,皓月当空。10月6日晚,由中共西安市委宣传部、西安市文化和旅游局联合主办,董宇辉倾情加盟的“长相思·在长安”2025西安中秋月宴在大唐西市金...
2025-10-07 0
在嘉峪关关城,千人同歌迎国庆。本文图片均由嘉峪关市文化和旅游局提供新甘肃客户端嘉峪关10月2日讯 国庆假期以来,嘉峪关关城景区每晚举办“夜幕红歌潮·共...
2025-10-07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