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南京留下250个报刊亭,城市不该让温情与记忆消散

景点排名 2025年10月07日 23:19 1 admin

□郭元鹏

南京留下250个报刊亭,城市不该让温情与记忆消散

国庆中秋假期的南京长江路,游人如织。在南京市玄武区长江路69号,那一方熟悉的绿色报刊亭早早开了门。62岁的亭主李淑云刚为一名外地游客耐心指完路。在南京,李淑云是众多报刊亭亭主的一个缩影。据南京邮政公司介绍,目前全市约有250个报刊亭。这些小小的亭子,已从昔日单纯售卖报刊的“小推车”,升级为多功能便民服务亭,成为城市街角一道兼具实用与温情的风景。(10月7日 《扬子晚报》)

国庆中秋假期的南京长江路,62岁的李淑云在绿色报刊亭前为游客指路,这个曾以售卖《扬子晚报》闻名的小亭子,如今成了游人眼中的“便民站”。南京保留的250个报刊亭,没有在时代浪潮中“烟消云散”,反而以“多功能便民服务亭”的新身份“换个活法”,这不仅是对城市记忆的守护,更给其他城市提供了一个重要启示:城市再大,也该容得下这些有温度的“街角风景”,“拆除”远不如“重生”有意义。

回溯过往,报刊亭曾是城市生活的重要符号。上世纪九十年代,李淑云夫妇摆摊卖报时,傍晚的下班人群围着报刊亭买晚报,墨香与市井气息交织,成了老南京人心中温暖的生活印记。那时的报刊亭,是信息传播的“窗口”,也是邻里交流的“据点”,人们在这里获取新闻、分享琐事,小小的亭子承载着一代人的生活习惯与情感记忆。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电子阅读取代纸质阅读,报刊销量锐减,不少城市的报刊亭因“经营困难”“影响市容”被拆除,曾经的“城市风景线”逐渐消失在钢筋水泥间。

南京没有简单地将报刊亭“一拆了之”,而是推动其转型,这一选择充满智慧。如今的报刊亭,虽不再以卖报为主业,却在便民服务中找到了新价值:卖水、租借充电宝解决游客急需,亭主凭借对城市的熟悉为游人指路,景区周边的亭子还售卖明信片、文创产品,成了传播地方文化的“小驿站”。对李淑云这样的亭主而言,报刊亭更是生计所依:南京邮政免收租金,为低保户、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群体提供了创业谋生的路径,让他们在服务他人的同时,也能获得稳定收入。这种转型,既保留了报刊亭的物理空间,又赋予其新的功能,实现了“便民”与“惠民”的双赢。

更难得的是,转型后的报刊亭,还延续了城市的“人情味”。李淑云在长江路坚守多年,见证了街道从市井小巷变为文化街区的变迁,她向游客讲述南京的故事,递上一瓶水、指一段路,这些细微的举动,让陌生游客感受到城市的温暖。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高楼大厦难免让人感到疏离,而报刊亭这样的小空间,就像城市的“毛细血管”,连接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让冰冷的城市多了一份烟火气。这种“人情味”,是冰冷的机器、标准化的服务无法替代的,也是城市文明中最珍贵的部分。

南京报刊亭的“重生”,打破了“传统设施必然被淘汰”的思维定式。它证明,面对时代变革,传统公共空间并非只能“消失”,通过功能升级、服务拓展,完全可以适应新需求、焕发新活力。城市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不仅要追求高楼林立的“面子”,更要守护有温度、有记忆的“里子”。期待更多城市能像南京一样,对报刊亭、老书店等传统空间多一份包容与思考,通过精细化治理让它们“换个活法”,让城市在快速发展中,始终保留那些能唤起人们情感共鸣的 “街角风景”,不让温情与记忆随着设施的消失而“烟消云散”。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