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开智驾呼呼大睡翻车!辅助驾驶的坑你踩了吗?

景点排名 2025年10月09日 15:53 1 admin

今年7月底到8月初,网上突然被几条智驾车测试视频刷了屏。

这些视频标题都挺扎心,像“你敢把命交给车吗?”“谁能安全回家”,一看就勾人点进去,三条视频加起来播放和转发量都好几百万了。
发视频的是个挺大的汽车评测自媒体,测的都是市面上常见的智驾车,分高速和城区两个场景,专门看遇到紧急情况时车的表现。

高速场景选了36款车,白天4种情况、晚上2种情况都测了,城区更细,26款车在“转盘路”和“斧头路”里跑,还模拟了过马路的小学生、停着的故障车、突然冒出来的电瓶车这些真实场景,一共9种情况。

开智驾呼呼大睡翻车!辅助驾驶的坑你踩了吗?


好多人买智驾车时,可能都没搞懂“辅助驾驶”到底是啥。

我特意查了北航鲁光泉教授的解读,他说咱们国家2021年有个《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标准,把自动驾驶分成L0到L5六个级别。

现在市面上的智驾车,基本都是L0到L2级,这些都叫“辅助驾驶”,意思就是帮司机减轻点疲劳、提升点安全性,但全程得司机盯着,手不能离方向盘、眼不能走神,还得随时准备接管。

本来想觉得“辅助”俩字挺好理解,后来发现不少人把它当成“不用管”了,这误会可不小,光说测试场景不够,关键是测试结果真有点让人捏把汗。

开智驾呼呼大睡翻车!辅助驾驶的坑你踩了吗?

测试里有个“消失的前车”场景特别典型:高速上,前车突然并线躲事故车,留下测的车跟在事故车后面,旁边快车道还有一堆社会车辆。

按说辅助驾驶该赶紧判断减速或者避让吧?结果36辆车里,就5辆安全停下了,还有一辆直接以86公里的时速撞了上去。

不光这个场景,其他测试也没好到哪去,183次高速测试只通过44次。

这么看,车企之前吹的“300公里完全不用接管”“能一边开车一边开会”,甚至“无需司机”,确实有点名不副实了,视频一火,网上立马吵翻了。

开智驾呼呼大睡翻车!辅助驾驶的坑你踩了吗?

有人觉得这测试是“智驾安全教科书”,能让消费者看清真实水平,也有人说测试本身有问题,不客观。

7月24号,测试团队在社交平台回应了,就两点:一是测试时司机没干预,所有问题都是车的辅助驾驶功能导致的,二是做这测试就是想科普,让大家知道辅助驾驶有安全边界,自己的命还得自己攥着。

这回应还算实在,没绕弯子,没推卸责任。
鲁光泉教授的看法更中肯,他说现在测的车都是L2级及以下,但测试用的是L3、L4级的标准,这就像让初三学生去参加高考,考不过太正常了。

开智驾呼呼大睡翻车!辅助驾驶的坑你踩了吗?

如此看来,咱们不用太纠结测试结果好不好,更该记住现在的智驾车还得司机盯着,不能脱眼脱手,这才是测试最该传递的信息。

而且车企出厂前肯定也做过不少封闭场景测试,但路上的情况太复杂了,啥意外都可能有,测试根本不可能覆盖所有情况。
为啥好多人用错智驾?认知和培训都差了点
讲完测试本身,大家可能会问,为啥智驾实测表现一般,还有人敢放心“放手”开?其实问题出在用户认知和培训上。
先看国际上的测试,2024年2月美国汽车协会测了4款车,发现车后面有车穿过来时,能避免碰撞的概率特别低,要是后面有静止的小孩,避撞概率也才一半。

开智驾呼呼大睡翻车!辅助驾驶的坑你踩了吗?

2025年初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协会更直接,测完说智驾系统对摩托车的识别率才刚过一半,70公里时速下,30款车里有14款没及时刹停,50公里时速时还有不少车撞了摩托车假人。

这些数据看着就心慌,技术显然还没到“让人放心”的地步。
更让人无奈的是用户这边,不少人花了上万元买智驾包,结果发现系统连“变道避让”都做不了。

搞不清的是,车企卖这些功能的时候,咋不把能做啥、不能做啥说清楚呢?还有调查数据更扎心:2022年美国有近一半的智驾车主,觉得自己的车能“完全自主驾驶”,今年年初国内一家网站调查显示,只有25%多一点的消费者,买车时接受过品牌方“充足的智能驾驶培训”,反倒有73%的人觉得“自动驾驶完全无需人工接管”。

开智驾呼呼大睡翻车!辅助驾驶的坑你踩了吗?


之前看到过两个事故案例,2025年9月济广高速上,有个叫钟某的司机开着智驾车,觉得车能自己跑,就放松警惕,结果没注意到前方锥桶,直接撞了上去,同年3月大广高速还有个司机,开着智驾直接睡着了,车最后侧翻了,交警判定这俩司机都负全责。

很显然,用户没搞懂辅助驾驶的边界,车企也没尽到培训义务,这锅不能只让用户一个人背。
鲁光泉教授再次强调,现在市面上没有正式认证的L3级智驾产品,L3级都得在特定条件下才能离手离眼,更别说L2级了。

毫无疑问,车企先把“分级”讲明白,把“不能做的事”列清楚,比天天吹“技术多先进”要实在得多。

开智驾呼呼大睡翻车!辅助驾驶的坑你踩了吗?


智驾这条路不好走:技术碰壁还得解决追责

虽然现在智驾还有不少问题,但“完全自主驾驶”确实是大家的美好期待,这条探索路其实走了挺久了。

1888年卡尔・本茨的第一辆车上路后,大家就开始想“能不能让车自己开”,1939年纽约世博会上,出现了一辆能靠无线电控制的概念车,算是给智驾埋下了种子。
不过探索过程全是坑,2004年美国搞了首届无人驾驶车公路赛,参赛车都装了当时最先进的雷达,结果本来预计10小时的比赛,15辆车前4小时就全抛锚或退出了,最顽强的也只跑了7.4英里。

那次比赛算是把问题摆上台面:车要自己开,得先“认路”还得“看清路”。

开智驾呼呼大睡翻车!辅助驾驶的坑你踩了吗?


后来技术慢慢有了进展,2014年谷歌出了“萤火虫”无人驾驶原型车,还配了安全驾驶员和可拆卸的方向盘、油门,2015年百度也开始搞无人车测试,成了国内早期探索者。

车企也陆续入局,通用2016年花10亿收购自动驾驶公司,福特2017年投10亿给AI公司,丰田2021年也砸了5.5亿进来。

本来想觉得“人多力量大”,智驾很快就能成,结果很快就遇到了挫折。
2016年特斯拉出了首例自动驾驶死亡事故,司机用辅助驾驶时,车没识别到横穿马路的卡车,2018年Uber的自动驾驶车在亚利桑那州撞死人,丰田这些车企吓得暂停了道路测试,谷歌的“萤火虫”也因为时速只有40公里,最后退役了。

开智驾呼呼大睡翻车!辅助驾驶的坑你踩了吗?

2022年更惨,福特和大众合作的ArgoAI宣布倒闭,理由是“自动驾驶大规模盈利的时间比预期晚太多”,连ChatGPT母公司投资的自动驾驶公司、苹果的智驾项目也都黄了,彭博社当时发文感叹,花了一千亿后,自动驾驶的前途还是没看清。
现在车企总算清醒点了,开始琢磨技术瓶颈和责任划分。

鲁光泉教授说,技术上有两个方向能改进:一个是用雷达加视觉传感器的“组合感知”,另一个是“纯视觉感知”,这俩各有优缺点,得慢慢试,算法上也得变,以前靠“模型驱动”,现在得靠深度学习的“数据驱动”。

更关键的是事故追责,以前的法规都是针对“人开车”,现在是“人+车”一起操作,出了事该怪谁?
好在国内已经开始行动了,深圳2022年最先出台智驾事故追责规则,上海2023年明确了企业先行赔偿机制,北京2024年也出了征求意见稿,区分有驾驶人、无驾驶人时的追责主体。

开智驾呼呼大睡翻车!辅助驾驶的坑你踩了吗?

无奈之下,法规确实得跟着技术跑,不然出了事都没依据判定责任。
2024年有组数据挺亮眼:中国超过50%的新车都装了驾驶辅助系统,全球智能汽车市场占比也到了65%多。

这些数字说明智能出行是大趋势,未来说不定真能放下方向盘,在车里好好休息。

但当下最重要的是,大家别被车企的宣传忽悠,记住“辅助驾驶不是自动驾驶”,自己把好安全关。

开智驾呼呼大睡翻车!辅助驾驶的坑你踩了吗?

怕是最有体会的还是那些出过事故的司机,安全这根弦,啥时候都不能松。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