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把脉古城“芯中芯” 激活区域新动能

景点排名 2025年10月11日 04:50 1 admin
把脉古城“芯中芯”  激活区域新动能城中区夜市灯光璀璨,人流如织。 城中区委宣传部供图把脉古城“芯中芯”  激活区域新动能西宁市中心广场北扩处EGO PARK早市烟火气十足。本报记者 李延平 摄把脉古城“芯中芯”  激活区域新动能游客在藏汇仓·青藏特产仓储超市选购特色产品。 本报记者 李延平 摄

本报记者 李延平 贾 泓 钟自珍

初秋时节,西宁的气候凉爽宜人。朝阳缓缓升起,位于中心广场北扩处的EGO PARK早市,烟火气息渐浓;傍晚时分,大新街夜市香气四溢,人流熙攘;莫家街特色美食街区,老字号店铺座无虚席。

与此同时,独具高原特色的青海可可西里工业旅游景区发展稳步推进,让市民和游客得以领略青藏高原的独特魅力……这些场景恰恰是西宁市城中区多元业态融合发展的生动写照,呈现出传统与现代交织、文化与商业共融的城市发展图景。

作为全省的政治文化中心、商贸信息中心以及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城中区站在“芯中芯”的战略高度,按照“寻迹卫城·文脉城中”的总体定位,打造“古城游”“工业游”等精品旅游线路,因地制宜推动旅游差异化发展、品牌特色化塑造、服务精准化提升,以文旅“一业兴”赋能“百业旺”。

城中区正通过优化空间布局、创新商业形态、完善政策体系,持续释放核心城区的辐射带动效应,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稳步迈进。

夯实生态旅游压舱石

“我们即将步入企业生产线参观走廊,廊桥入口处是可可西里牦牛产业园,出口则与西宁可可西里国际饭店相连。透过玻璃,大家能够看到整个企业的生产工序和流水线……”在西宁市城中区的青海可可西里工业旅游景区,景区经理牛三存正在为游客讲解。

青海可可西里工业旅游景区位于城中区南川工业园区,是率先在全省打造的集“吃、住、游、娱、乐、购”等多元化消费场景的工业旅游景区。这里,现代化的生产线与文化展示厅形成奇妙的化学反应。这里,不仅是牦牛肉制品的生产基地,更是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活态课堂。

在生产线参观廊道,隔着一面面透亮的玻璃,按照“U”型路线行进,从严格清洗到精挑细选分割,到预煮和分选半成品,再经炒制卤制、烘干风干……环环相扣的加工工序清晰可见。

“一块牦牛肉,历经可可西里独创的10道净制工艺进行精深加工,才能彰显牦牛肉本身的价值。”讲解员的介绍声、生产设备的轰鸣声与游客的惊叹声相互交织。这种透明化的生产模式,不仅能让消费者直观看到高原特色食品的品质保障过程,更催生出了“参观即消费”的新型消费场景。

“此刻我们路过的是西宁可可西里国际饭店,国际饭店以‘世界共享,牦牛全宴’为主题。当下正值旅游旺季,国际饭店的入住率和订餐率基本处于饱和状态。”牛三存介绍。

随后便来到了青海牦牛产业文化馆。文化馆是一座专题性展馆,集中反映了青海牦牛文化、青海牦牛产业以及可可西里企业文化。展馆由序厅、雪域生灵、青藏特产、企业文化、科学生产、高原馈赠、弧幕影院这七个部分组成,具备社会教育、展品收藏、娱乐休闲、旅游观光、互动体验等综合性功能。

序厅向游客呈现了青藏高原旖旎雄奇的自然风光与纯净天然的生态景象;藏文化板块以牦牛为线索进行串联,营造出浓郁的藏式风情;“青藏特产”展区分别展示了青藏高原最具代表性的特产,如冬虫夏草、藏红花、蕨麻、青稞等。

“以前常吃朋友带的牦牛肉干,味道很好很喜欢吃,因此这次来青海玩特意来青海可可西里工业旅游景区转转,没想到一站式解决了所有需要,不仅有住宿、餐饮,还买了很多青海特产,最有意义的是参观了牦牛肉干生产线。”来自广东的游客许普清说。

城中区借助青海可可西里工业旅游景区这一创新性载体,把生态IP转化为区域发展的动力,在丰富旅游产品供给的同时,给住宿、餐饮等配套产业带来了显著拉动效应。据了解,2025年上半年,青海可可西里工业旅游景区的销售额达3097万元,客流量约6万人。

打造消费升级主阵地

清晨,摊主们或驾驶着三轮车、小货车,或骑着载满货物的摩托车,从四周赶到中心广场北扩处EGO PARK早市,一个个摊位如雨后春笋般“长”了出来,原本空旷的场地变成了一条琳琅满目、人流涌动的早市,这是一天中最具烟火气的开始。

随着早晨太阳升高,客流渐渐增加,摩肩接踵,人声鼎沸。走进早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鲜亮而饱满的色彩,绿得发亮的油麦菜、上海青等,红得耀眼的辣椒、橙黄饱满的胡萝卜、紫莹莹的茄子……

“老板,辣椒多少钱?”“你好,称一下。”“老板,钱付过啦。”在蔬菜瓜果区,摊主范兴响忙得不可开交,他一边麻利地给顾客称重、装袋,一边回应着顾客的询问。

“自5月份早市开市后就来这边摆摊了,特别省心,每天只收8元钱的卫生费,其余都不用我们操心,我们只要安心做买卖就行,周末客流量大的时候营业额有3000元至4000元。”范兴响说。

筋道诱人的酿皮、醇厚可口的酸奶、裹着香豆粉的焜锅馍馍等是西宁早市的灵魂;新鲜蔬菜的清香、牛羊肉的腥膻、熟食面点的焦香……混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属于早市的“生活气息”。

“自从这里早市开市后经常来逛,蔬菜水果、生活用品等种类丰富,价格也合适,为家门口的‘早市’点赞。”市民赵女士说。

中午12时过后,摊主们便开始利落地收拣剩余货物,很快,场地恢复原貌,仿佛一切未曾发生。

走进藏汇仓·青藏特产仓储超市(青海总店),3100多个青藏特色产品整齐摆放,市民和游客穿梭其间选购商品。

“我们的运营模式源于在拉萨创立的‘西藏特产仓储超市·乃仓总店’的成功经验。这在特产销售行业是一种新现象。”藏汇仓西宁店店长李永志介绍。

藏汇仓凭借实惠的价格、可靠的品质和便捷的体验,吸引了众多顾客,同时也为推动区域特色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开辟了一条创新之路。

7月份,EGO PARK项目与本地知名的“三进山山野火锅”“瓦达公社”“玫恰露营咖啡吧”“山果桃橄榄鸡煲”“起点·零公里露营餐酒吧”等餐饮酒吧品牌举行品牌集中签约仪式。本次品牌集中签约,不仅丰富了城中区商业品牌业态,也为市民带来全新的消费体验。

EGO PARK不仅是重要的商业项目,更是激活区域消费的“新引擎”和提升城市品质的“新名片”,其开放式的空间布局与周边绿地景观无缝衔接,打破了传统购物中心的封闭感,营造出舒适宜人的消费环境。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就业,吸引了投资,带动了周边区域的商业升级,形成较大辐射效应,为城中区注入强劲的消费驱动力。

培育文旅融合增长极

经济的发展,既需要EGO PARK这样的现代化商业综合体作为引擎,也离不开充满市井烟火气的特色街区作为基底。大新街、莫家街夜市,正是城中区乃至西宁市“夜经济”最闪亮的名片。

夜幕降临,大新街与莫家街的霓虹亮起,古城西宁在夜色中焕发新生。这一老城夜市开业于20世纪90年代,包括大新街、小新街、兴隆巷、饮马街4条街道。白天,是车辆通行的道路;夜晚,则切换至“市集模式”,一个个接地气的摊位沿街排开,引得市民与游人纷至沓来。

漫步于大新街夜市,摊位上陈列着日用品、水果蔬菜,还有许多充满“潮流气息”的服饰和小商品。摊主们热情地招呼着往来的行人。再往里走,便进入了美食的天地,烤羊肉串时发出的滋滋声、炒粉炒面散发的香气、甜醅子独有的醇厚味道,交织成一曲热闹非凡的夜市交响曲。

“到西宁后,出租车司机力荐大新街夜市,于是来逛一逛,果然很‘哇塞’,返程的时候咱们还来。”来自湖北的游客张文说。

据了解,目前大新街夜市有1100余个摊位,带动超1500人就业,游客量最高达10万人次。

走出大新街夜市,只过一个路口,就到了莫家街夜市。莫家街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青海特色美食闻名,酿皮、甜醅、酸奶、青稞饼……琳琅满目的传统小吃让食客们流连忘返。

8月8日,城中区第七届河湟非遗美食系列活动之饮马街夜市开街电音之夜启幕。饮马街作为西宁最具历史底蕴的老街之一,承载着这座城市的记忆与情怀。此次开街,不仅让老街重焕生机,更成为展示西宁独特文化和城市魅力的新窗口。

大小新街夜市、饮马街夜市与莫家街夜市三大特色夜市实现联动发展,形成一片业态互补、人气汇聚的夜经济核心片区。

当然,夜经济的烟火气离不开精细化管理的温度与力度,城中区城管局成立夜市工作专班,推行“错时值班”与“重点时段增岗”机制,在人流量大的傍晚至深夜关键时段,执法人员在莫家街、大小新街等热门夜市全程值守,让规范有序成为夜市繁荣底色。

此外,执法人员化身“城市管家”,提供道路指引、找寻丢失物品等服务,完成从“管理者”到“服务者”的温情转身,让夜市成为展现城市文明与治理水平的窗口。

统一的规划管理、严格的食品安全监督、特色的灯光布景、定期的民俗文化表演……城中区多措并举有效激发消费潜力,创造了大量灵活就业岗位,成为提振消费、繁荣市场、展示地方文化的重要平台。

把脉古城“芯中芯”  激活区域新动能

《青海日报》(2025年10月11日 第4版:省内要闻)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