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让山海不止于流量

景点排名 2025年10月11日 19:10 1 cc

今年国庆中秋假期,厦门整体旅游订单量同比增长15%,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的游客成为厦门主要客源地;国内旅游平台监测数据也显示,厦门跻身海外游客中国游“过中秋”的热门城市TOP5,入境游海外总订单量同比提升65.3%。多组数据共同印证了双节叠加背景下厦门旅游市场的红火。

让山海不止于流量

今年以来,钻石联赛的闪电瞬间、苏迪曼杯的激情对决、周杰伦演唱会的万人大合唱,接连点燃城市热情。作为厦门人,在为家乡文旅爆火深感自豪的同时,不禁要问:厦门文旅“出圈”的密码,究竟是什么?

从厦门环岛路马拉松跑道的景色到“行李异地存取”的便利,从军营村的“两山”蝶变到“屿见闽南”的沉浸体验,厦门文旅高质量发展的底层逻辑,正从资源依赖转向思维革新——“场景、故事、系统”三重思维的重塑,让山海之城的魅力,既见“流量”更显“留量”。

场景思维,构建“可沉浸的时空”。网上有人说“旅游就是从自己活腻了的地方到别人活腻了的地方”,这话虽有调侃意味,但似乎道出了旅游的本质特性——“体验”。文旅竞争的本质是体验的竞争,而场景正是体验的容器。它打破了传统景区的物理局限,围绕游客核心需求,通过创意设计,构建出让人能够真切感知、参与互动、深度沉浸的情境与氛围。比如,“屿见闽南时光幻境”浓缩千年闽南历史,融合宋元明清至南洋风情,重现红砖古厝、骑楼街巷等116栋仿古建筑,让游客沉浸体验闽南文化风情。像厦门沙坡尾艺术街区将百年骑楼改造为“跨界实验室”,白天是沉浸式艺术展,傍晚变身闽南菜馆,深夜化身电子音乐现场,以多元多变的样貌,让市民在熟悉的地方有别样的发现,也能让游客深度融入在地文化的“肌理”。

故事思维,打造“可共情的叙事”。爱听故事是人的天性。夏季来临,大批城市游客选择到乡间游玩,但部分网友却吐槽有些地方让人感到“好山好水好无聊”。这个吐槽道破了部分文旅项目“好山好水”讲不来“好故事”的痛点。比如,有的景区将特色景观圈起来,竖几个“我在xx很想你”的标牌,让游客走马观花拍一圈,留不下深刻记忆。“故事思维”的本质是将文化基因转化为情感纽带,让风景会说话、让历史可触摸。好故事能激发情感共鸣,比如,在厦门取景拍摄的电视剧《以家人之名》,涉及了亲情、友情、爱情几个维度,主角三人以家人之名相互治愈的故事,击中了很多人的心,大家纷纷到电视剧实景地拍照打卡,厦门市文旅局还专门开设了“和你一起长大”亲子游线路,融入《以家人之名》的街巷拍摄场景。好故事引人向往。厦门拥有25处红色纪念场馆、68处革命遗址,“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发源于此……厦门有取之不尽的故事“素材库”,当下文旅尤其需要学会对文化内核进行情感赋能,让静态的遗迹和景点用好故事让他们“活”起来。

系统思维,创造“可持续的产业”。文旅发展不是孤立的“爆点打造”,而是产业链、治理链、价值链的协同再造。缺乏系统思维,网红效应终将昙花一现。业态融合打破边界,厦门以“票根经济”的链式体验,将演唱会门票延伸为沙茶面品鉴券、鼓浪屿船票,场景的延展模糊了消费与体验、功能与情感的界限,让资源要素全域流通。智慧服务全域覆盖,“乐游厦门”小程序集成38项功能,覆盖“吃住行游购娱”,数字中枢成为文旅治理的新基建。生态文旅协同发展,军营村践行“两山”理论,将生态保护与乡村旅游挂钩,激活乡村生态资源,让农民通过文旅产业链增收。当文旅发展成果转化为民生获得感,旅游场景的构建才能永续发展。

当鼓浪屿的琴声与体育场馆的欢呼声交叠,闽南文化的底蕴与现代产业相互激荡,我们期待的不仅是热搜榜上的昙花一现,更是城市软实力的持续生长——文旅的终极魅力,恰在于让远方的心灵找到归处,让沉睡的文化重获新生。

(来源:厦门网)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