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12万游客涌向伊朗吉兰省:丰收节激活千年非遗

景点排名 2025年10月14日 13:51 1 admin

在伊朗北部里海边上,有个叫吉兰省的地方,这地儿可不一般,光是注册的文化遗产就有130多项。您可能好奇,这些遗产咋没被锁在博物馆里?恰恰相反,它们全融在当地人的日子里。就说拉什特市吧,作为省会,人家靠美食直接拿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的认证。这可不是吹的,当地七味药草汤在波斯新年喝的时候,那七种春天的香草一熬,满屋子都是复苏的味儿,象征意义拉满。

12万游客涌向伊朗吉兰省:丰收节激活千年非遗

吉兰的饮食,那真叫一个讲究

鸭肉菲森詹、米尔扎・加塞米这些菜,光听名字可能陌生,但做法里藏着大讲究,尤其是七味药草汤,里头的水芹、香菜啥的,对应着伊朗传统的“七吉祥”。当地女性在熬汤时,还得遵循老规矩用手工工具,这哪是做饭啊,分明是在传承手艺。说实话,这种把饮食当仪式的做法,让文化自然而然就活下来了。

转到音乐这块,吉兰人把乐器玩出了花坦布拉琴可是伊朗最古老的民间乐器之一,在古代陶器上都能看见它的样子。14世纪的诗人还写过它的旋律比箴言更懂人心。还有卡纳琴,以前用于战事和祭祀,现在在东部的哀悼仪式上,那低沉的音色一响起,故事感直接来了。稻田里的劳作歌谣更绝,不是表演给人看的,而是农民们干活时统一节奏用的,边唱边干,累活都变轻松了。

12万游客涌向伊朗吉兰省:丰收节激活千年非遗

吉兰语的传承有点让人揪心,现在年轻一代说的越来越少,可在亚尔达节这种传统节日里,长者们还是会用吉兰语讲神话故事。2023年有调查说,18到25岁的年轻人里,能熟练用这语言交流的不到四成。但有意思的是,像湿地耕种的谚语,还得靠吉兰语才能完整表达,这让保护工作变得更迫切了。

12万游客涌向伊朗吉兰省:丰收节激活千年非遗

再看当地的节庆,那叫一个热闹,穆哈兰圣月的“诺赫”哀歌,是吉兰独有的悼念形式,由女性合唱队主导,和伊朗其他地方不一样。“米赫兰”丰收节更厉害,2018年就被UNESCO认证了。节日里最年长的女性带头采桑叶,展示蚕丝技艺,最后大家一起吃桑葚饭,这哪是过节,分明是社区凝聚力的大聚会。石榴丰收节时,村民把最大的石榴挂村口,共享丰收的意思一目了然。

12万游客涌向伊朗吉兰省:丰收节激活千年非遗

吉兰的传统服饰也有门道,东部卡塞马巴迪的服饰色彩鲜艳,绣着郁金香和水鸟,裙摆12层褶皱代表12个月;西部塔里什的服饰以羊毛为主,腰带铜扣刻着吉兰语铭文。省博物馆里还有公元10世纪的服饰残片,和现在的工艺很像,这传承度绝了。这些服饰就像文化地图,看一眼就知道人来自哪片儿。

说到传承,吉兰的女性可是关键,85%的传统美食传承人、70%的手工织工都是女性。拉什特有个“女性织梦”合作社,靠传承织造技艺带动不少家庭脱贫。传统陶器制作里,筛选黏土的技艺只传女不传男,她们不仅是继承者,还是创新者,把老手艺改成现代款式,打开了年轻市场。

12万游客涌向伊朗吉兰省:丰收节激活千年非遗

不过现在吉兰的文化遗产也面临挑战

原材料涨价,像桑蚕丝价格涨了不少,年轻人更愿意去城市工作,传承断层明显。130项遗产里有15项濒危,传统陶器因为制作周期长,买的人越来越少。这可不是小事,得想办法解决。

好在当地已经行动起来了,伊朗文化遗产组织启动了记录项目,拍了300多小时视频建档案,卡塞马巴德村自发办了技艺学校,免费教年轻人,学员里不少是女性。拉什特图书馆还收集吉兰语的口述史,这些努力都是为了把文化留住。

12万游客涌向伊朗吉兰省:丰收节激活千年非遗

活化方面,生态旅游成了新路子,“米赫兰丰收节”来了12万游客,外国游客也不少,带动了周边民宿和手工艺品销售。法什特克村把芦苇编织和湿地旅游结合,游客能体验全过程,收入增长明显。伊朗旅游部还把这儿列为示范区,看来这条路子走对了。

12万游客涌向伊朗吉兰省:丰收节激活千年非遗

吉兰的文化遗产不是死的古董,而是活的河流,它在药草汤的香气里,在乐器的旋律中,在服饰的花纹上,更在女性的手心里。虽然有挑战,但社区参与和旅游活化让传统有了新活力。说实话,文化遗产的价值不在于保存过去,而在于连接未来,吉兰省正在用自己的方式证明这一点。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