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为是志同道合的创作伙伴,没想到是暗藏杀机的间谍猎手。”近期央视新闻联合国家安全部披露的一起女间谍案,把境外情报机构的“温柔陷阱”暴露在阳光之下。这...
2025-10-15 0
2025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克拉斯诺霍尔卡伊・拉斯洛,这人写长篇小说特别有自己的路子,专走“黑暗寓言”风。
他书里的人类总像没路可走,还说历史的创伤不是身上一道疤,是咱们天天待着的整个宇宙,这话听着有点重,但你读他的《反抗的忧郁》,就知道他没瞎说。
这本书还被改成过电影,就是塔尔・贝拉拍的《鲸鱼马戏团》。
本来我以为小说和电影讲一个故事,差别能有多大?后来才发现,这俩人简直是用两种“语言”说同一件事,最后还闹得没再合作,挺有意思的。
塔尔・贝拉拍电影有个毛病,哦不,该说特点,就爱用超长的镜头。
《鲸鱼马戏团》开头,黑白画面里酒馆老板一喊,那些假装行星转圈的醉汉就停了,钢琴声一出来,主角往黑街上走,这镜头一拉,那种“咱们根本不懂宇宙”的感觉直接砸脸上。
但拉斯洛写小说可不是这么来的。
他不玩画面冲击,就靠文字一点点缠你。
他写句子能写得让人喘不过气,几十万字的书,有时候翻好几页都没个分段。
本来想吐槽这排版太反人类,后来发现这就是他的心思,用这种密不透风的文字,把书里人的命捆得死死的,让你读的时候也跟着觉得憋得慌。
他俩之前合作过《撒旦探戈》和《反抗的忧郁》,有人说这是“双生宇宙”,一个用镜头搭笼子,一个用文字筑围墙。
可后来为啥不合作了?很显然,电影和小说想要的东西不一样。
电影是让你看着画面就懂情绪,小说得让你跟着人物的心思琢磨。
塔尔的镜头想让你“看见”绝望,拉斯洛的文字想让你“钻进去”感受绝望,追求差太远,分开也正常。
聊完他和导演的合作,就得说说《反抗的忧郁》里那些人了。
书里没一个活得轻松的,个个都想跟命运掰掰手腕,最后却都蔫了,这就是拉斯洛说的“反抗的忧郁”。
弗劳姆夫人是书里最先出场的,就是个普通女人。
坐火车的时候,满车厢都是陌生的乡下人,还有男人说些不尊重的话,她烦得不行,就想赶紧回家。
在她眼里,那座破城市再不好,也是她的家,吃口热饭就能缓过来。
可这天回家,一个叫艾斯泰尔夫人的找上门,彻底搅乱了她的日子。
艾斯泰尔夫人想搞个“城市卫生运动”,其实就是想掌权,还得让弗劳姆夫人的儿子瓦卢什卡去劝自己丈夫帮忙。
弗劳姆夫人想把这些事都关在门外,可她没那本事,最后广场暴乱的时候,她成了牺牲品。
我读这段的时候特唏嘘,谁不想守着自己的小日子?可外界的麻烦要来,你根本拦不住。
瓦卢什卡和艾斯泰尔是朋友,俩人都想躲着现实,可躲的法子不一样。
艾斯泰尔天天关屋里研究音乐和行星,觉得世界就像个乐器,凑齐七个音阶才能好听。
他靠这个躲开窗外的破事,可谁要是打扰他,他那套“平静”立马就碎了。
瓦卢什卡比他多点理想,在酒馆里带着人模拟行星转圈圈,觉得宇宙是靠“宁静”推着走的。
但后来看见马戏团闹出来的暴乱,他也懵了,觉得这世界根本没有天堂地狱,只有强者说了算。
还有艾斯泰尔夫人和马戏团里的“王子”,这俩人看着挺厉害,其实也没跳出圈子。
艾斯泰尔夫人最后找军队镇压了暴乱,成了城市里的大人物,可那座城该破还是破。
马戏团王子靠演讲拉了一堆人闹事,真要是他掌权,估计也还是一样的乱。
如此看来,书里的人不管是想躲、想扛,还是想抢权力,最后都没好结果。
这些人的遭遇不是拉斯洛瞎编的,背后藏着匈牙利那段不好过的日子。
东欧剧变之后,好多地方都像书里的小城一样,又破又静,人们要么迷茫要么挣扎。
拉斯洛写的马戏团进城,其实就是在说那些突然闯进来的“新东西”,大家看着新鲜,最后却闹得一团糟。
他还特别崇拜卡夫卡,卡夫卡写短篇,几句话就能让你觉得命不好改。
拉斯洛不一样,他用长篇把所有可能的路都堵死,让你知道不管怎么选,结果都一样。
有时候他会写点温柔的片段,比如远离人群的安静场景,本来以为是希望,后来发现更残忍,就像黑夜里闪了一下光,你刚看见亮,光又灭了,还不如一直黑着,至少不抱希望。
《反抗的忧郁》不是本好读的书,里面的绝望太实在了。
但拉斯洛厉害的地方就在这,他没写空话,而是把一群人的命、一个国家的过去,都装在这个小城故事里。
读完你会明白,他说“历史的创伤是整个宇宙”,不是夸张,是因为那些痛早就渗进日子里,躲不开也逃不掉。
相关文章
“以为是志同道合的创作伙伴,没想到是暗藏杀机的间谍猎手。”近期央视新闻联合国家安全部披露的一起女间谍案,把境外情报机构的“温柔陷阱”暴露在阳光之下。这...
2025-10-15 0
自诩尊重法治的欧洲,为何会干出海盗般的掠夺行为?荷兰是哪来的底气对中国企业如此嚣张蛮横?最近荷兰干了件挺不地道的事儿,它用行政和司法手段,把一家正常合...
2025-10-15 0
文|稳稳如果放在十几年前,相信“方琼”这个名字,肯定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可是如今,主持界却“查无此人”。草根出生的她,凭借满腔热血一跃成为“央视名嘴”...
2025-10-15 0
一入秋,嗓子就拉响警报,干痒得像有小虫子在爬,咳出来的痰又黏又厚,仿佛一块牛皮糖粘在喉咙深处,不上不下,别提多难受了。 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去买雪梨炖...
2025-10-15 0
2021 年 8 月,塔利班攻占喀布尔的画面传遍全球。镜头里,全副武装的士兵与仓皇奔跑的人群交织,可很少有人追问:那些成功逃出的人,后来过着怎样的生活...
2025-10-15 0
很多人到了五十岁之后,都觉得如临大敌,觉得五十岁,马上就是老年人了。老年人,在人们的观念里,就意味着口里没牙,两头白发,颤颤巍巍,被人嫌弃。现在的条件...
2025-10-15 0
一场秋雨,带来一阵湿润的水汽。干燥秋天给人带来的紧绷感消失不见,人也随之舒展。没雨的日子里,秋天一定是干燥的、枯萎的吗?其实不然,在乌鲁木齐城内和周边...
2025-10-15 0
一|年轻时是“住得下”,中年后是“住得好”年轻时出去旅行,我们拼命压缩预算。几十块一晚的民宿、凌晨五点的出发时间、一天打卡三个景点,靠青春和体力支撑着...
2025-10-15 2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