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皇塘镇丁桥行政村蒋头上村历史

景点排名 2025年10月15日 13:22 3 cc
皇塘镇丁桥行政村蒋头上村历史

村名由来
据传,蒋头上村因村中一座小土墩曾埋葬过一位蒋姓官员的头颅而得名。

地理位置与交通
蒋头上村位于皇塘集镇北约2公里处,东邻沈马家村,南眺贺巷里村,西靠丁桥村,北接巷东村,村庄整体呈梯形布局。村北有直南河自东向西流经,连通沈马家村与丁桥村。皇塘镇北路穿村而过,村东有导皇公路,村西接皇塘镇4号路,交通条件十分便利。

行政区划沿革
该村行政区划历经多次变更:

  • 1949年,属导墅区皇塘乡第四保。
  • 1951年,属张堰区皇塘乡第三行政村。
  • 1956年,属新苗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 1958年,属张堰人民公社大庄大队。
  • 1959年,属皇塘人民公社大庄大队。
  • 1983年,属皇塘乡大庄行政村。
  • 2005年,大庄村与新马庄村合并为大庄行政村。
  • 2010年,丁桥村与大庄村合并为丁桥行政村,蒋头上村遂属皇塘镇丁桥行政村。

人口与姓氏(2010年数据)

  • 土地总面积:288亩(耕地234亩,水面26亩,村基地28亩)
  • 总户数:64户
  • 总人口:200人(男性96人,女性104人)
  • 90岁以上老人:1人(荆三娣)
  • 主要姓氏:邱、荆、钱、赵、汤等,其中邱、荆两姓约占52%。
  • 民族与语言:除1名壮族外,其余均为汉族,通用皇塘方言,承袭当地习俗。

经济发展

农业
传统上以种植稻、麦为主。解放前,因水利设施落后、生产技术低下,粮食产量较低(水稻亩产约150公斤,小麦约50公斤)。解放后,通过合作化道路改善了生产条件。六七十年代,村民疏浚皇塘河、兴建电灌站、开展农田基建,推广双季稻与杂优稻,粮食产量显著提升。至1980年,水稻亩产达500公斤,小麦200公斤。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积极性提高,加之新品种与技术的推广,粮食产量持续增长。2010年,水稻亩产650公斤,小麦亩产350公斤。

产业转型
20世纪90年代后,农业结构逐步调整,土地流转加速,规模养殖与镇村企业兴起,村民多进入企业就业,二、三产业成为经济支柱。例如:

  • 村民利用方在皇塘镇创办印刷厂,年收入约20万元;
  • 荆留方创办丹阳市俊杰塑料有限公司,年产值200万元;
  • 邱朝庆承包30余亩农田种植无公害水稻,年收入约10万元。
    2010年,该村人均纯收入约1.5万元。

生活水平
村民居住条件不断改善:

  • 20世纪50年代前多为草房、平房;
  • 70年代后逐步改建为混砖瓦房;
  • 90年代后普遍兴建二层楼房并进行精装修。
    截至2010年,全村有楼房135间、平房16间,人均住房面积43平方米。固定电话、自来水、数字电视全面普及,家电、摩托车、电动车基本覆盖,拥有小轿车13辆、面包车1辆。

人才与历史事件

  • 人才情况(2010年):共有共产党员4名,参军服役9人,大学毕业生20人(含本科8人)。知名人士包括:
    • 荆章寿(曾任南京军区警卫团团长)
    • 邱正庆(皇塘镇科技办公室主任)
    • 荆国平(部队转业至南京军区7214印刷厂任中层领导)
    • 姜杰(任职于常州市建设局)
    • 邱立军(山东烟台海军航空工程学院科研部正团级干部)
  • 历史灾情:1941年8月,该村霍乱(俗称“瘟病”)盛行,十余天内死亡15人。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