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10月15日下午1时30分左右,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黑水镇大营子村,一名3岁女童从自家停在地头的面包车内失踪。截至16日下...
2025-10-17 0
据澎湃新闻报道,近日,云南丽江“荒野之国”景区因“人体蜈蚣”“三面女孩”等装置引发观感不适争议。13日晚,景区致歉称高度重视公众的意见反馈并及时进行改进,现已对部分有争议的艺术作品进行了拆除。
回顾这一事件,景区最初将争议归咎于部分网络差评系刻意调色所致,并强调作品是“作者为女儿打造的童话王国”,并建议游客“晴天前往”。这种辩解显然忽略了公共空间艺术的核心属性——公共性。
不同于私人画室的自由创作,景区作为对外开放的公共场域,其艺术装置面向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的游客,“梦幻温馨”的定位不能仅停留在创作者的主观意图,更需落地到公众的实际观感。当“夸张设计”触碰部分游客的文化敏感神经,甚至引发不适,本质上是艺术表达与公共审美出现了错位。
艺术家的个人风格与创作情怀固然值得珍视,但公共属性决定了这些作品必须顾及更广泛群体的审美习惯与心理感受。这并非束缚艺术的手脚,而是承担公共空间应有的文化责任。网友提出的“明确分区提示”“增设创作解读”,恰恰给出了平衡艺术个性与公共感受的可行路径。景区若能在前期规划中主动预判争议,通过分区将小众艺术与大众休闲空间隔离,用解读帮助游客理解创作理念,既能保留艺术的独特性,也能避免公众陷入“误闯不适场景”的尴尬。
从年接待超3万人次、门票收入破百万,到因争议作品陷入舆论漩涡,“荒野之国”的转折警示所有文旅从业者:文旅融合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艺术可以成为景区的独特名片,但这张名片需要兼顾创意与共情,让游客在感受艺术魅力的同时,更能获得舒适、愉悦的体验。此次拆除争议作品,既是景区对公众意见的积极回应,更应成为文旅行业反思艺术表达边界的契机——唯有守住公共审美底线,艺术才能真正为文旅赋能,而非成为争议的导火索。
上游新闻 李文滔
相关文章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10月15日下午1时30分左右,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黑水镇大营子村,一名3岁女童从自家停在地头的面包车内失踪。截至16日下...
2025-10-17 0
特朗普这次又开始对华关税这事儿,闹得沸沸扬扬的。事情得从2025年10月10日说起,那天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直接放话,说要从11月1日起,对中国商品额外...
2025-10-17 0
周静波在2000年6月28日出生,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2015级。她气质清新,网友们都亲切地叫她“北舞校花”,特别是她的侧颜,被夸赞“神清骨秀”。周静波...
2025-10-17 0
习近平时常提起自己当农民的经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陕西梁家河的黄土地沟壑纵横。在这里,习近平与乡亲们一起种地、放羊、铡草、挑粪、拉煤、打坝……什么苦都...
2025-10-17 0
中新网河北新闻10月16日电 (宋敏涛 陈健 来敬尧 国庆中秋假期,河北廊坊消费市场活力涌动、热点纷呈。当地以“文旅+戏剧+美食”的多元消费场景,成为...
2025-10-17 0
【青岛新闻网原创】(记者 宋波鸿)近日,青岛胶州湾北岸传来喜讯:继7月红岛东大洋码头趸船布设项目正式开工,标志着青岛海上旅游迈入关键建设阶段后。10月...
2025-10-17 0
2025年国庆中秋双节期间,井陉县吕家村的青石路上,清晨的露水还未干透,吕大妈的山货摊前就围满了游客。她一边招呼客人,一边指向不远处的井陉古道文化馆—...
2025-10-17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