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小记者绘出怀化文旅美怀化日报全媒体记者 易达10月26日,在怀化日报的精心组织与带领下,怀化市宏宇小学16名“文明小记者”怀揣着对家乡美景的向往,...
2025-10-28 0
清晨6点30分的敦煌戈壁,东方地平线刚泛起鱼肚白,一道银色光带突然从地面腾空而起,和缓缓升起的自然朝阳缠在了一起,这就是摄影爱好者们心心念念的“双太阳同框”,想拍到一次可不容易。
那光带哪儿来的?是12000面定日镜拼出的巨大矩阵,它们像千万朵银色向日葵,围着260米高的中心吸热塔转,太阳往哪儿走,它们就往哪儿追。
可你知道吗?早在1600多年前的公元366年,僧人乐僔也在这片土地上见过“万丈金光”。
他把那当成祥瑞,一锤子一凿子,在崖壁上刻下了莫高窟的第一尊佛像。
一边是古人躲在石窟里修行的安静,一边是现代科技追着太阳发电的火热,当这两样东西在河西走廊撞个正着,这片长1000千米的土地,到底在演一场怎样的“时空对话”?
从酒泉出发去敦煌,坐进广汽本田皓影里,对着车机说句“导航到敦煌光电博览园”,系统立马就找出最优路线,不用自己动手戳屏幕,省事儿多了。
车子开起来,窗外的景色慢慢变了,从绿油油的绿洲变成光秃秃的戈壁,祁连山的影子却一直跟着,这条横在西北的山,不光长得好看,更是河西走廊的“命根子”。
山上流下来的河往北淌,在干得冒火的土地上冲出水道,慢慢形成了凉州、甘州、肃州、瓜州这四大绿洲,也给这片土地的发展铺好了底子。

越往敦煌走,路边的“能源标志”就越多,一大片光伏板铺在戈壁上,像给大地盖了层蓝色铠甲,祁连山脚下的大风车转个不停,叶片划开空气的声音混着风声,听着特别有劲儿,高压输电线拉着线横跨荒漠,把发出来的清洁能源一股脑往东部送。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半个多世纪前,这儿还是中国最早搞石油的地方,玉门油田当年给发展供了不少能源,现在不一样了,西北戈壁一年能晒3000多小时太阳。
这种“天然优势”让这儿成了搞光电产业的好地方,敦煌那座100兆瓦光热电站选在这儿,就是冲这份“阳光礼物”来的。
离敦煌还有60公里时,就能看见那轮“沙漠太阳”了,刚开始就是一片晃眼的银光,越走近看得越清楚,12000面定日镜摆成“桃心圆”的形状,北边的镜子比南边多。
这可不是瞎摆的,工程师根据北半球太阳走的路线算过,这么摆能让每面镜子都尽可能多晒到太阳。
靠近电站时,光太亮了,得眯着眼睛看,塔顶的吸热器被阳光聚在一起,亮得像个小太阳,表面温度能超1000℃,有游客管它叫“敦煌熔岩”。
但很少有人知道,吸热器本来是黑色的,高温下会发光,其实就是能量攒多了的样子。
这座光热电站是咱们国家目前最大的商业化塔式光热电站,它的技术原理比看着还让人惊讶。
好多人以为光热发电和光伏差不多,其实差远了,简单说就是“烧开水”,但每一步都设计得特别细。
电站里有两个超大的熔岩罐,一个存低温熔岩,一个存高温熔岩。
罐里的熔岩是硝酸钠和硝酸钾按6:4的比例混的,这个比例是工程师试了好多次才定下来的,既能让熔岩存更多热,保证没太阳时也能发电,又能控制成本,不让技术变成“纸上谈兵”。
具体发电分四步走,先把290℃的低温熔岩抽到塔顶的吸热器里,然后12000面定日镜把阳光聚到吸热器上,让熔岩温度升到565℃,热熔岩流进高温罐存着,要发电时再送到蒸汽发生器里,把热量放出来后变冷,再流回低温罐。
最后,产生的高温高压水蒸气推着汽轮机转,就能发电了,蒸汽冷下来变成水还能再用,形成一个完整的“能源循环”。
每面定日镜是35块镀银反射超白玻璃拼的,单块镜子面积有115平方米,聚光效率能到92%,也就是说大部分阳光都能精准照到塔顶的吸热器上,这么高的精度,在大型光热项目里可不多见。
更厉害的是,这座电站能24小时不停发电,白天有太阳,就用太阳能发电,晚上或者阴天,就靠高温熔岩罐里存的热继续发。
2024年的数据显示,它一年能发2.36亿度电,光热转换效率超50%,这个数在全世界同类项目里都是靠前的。
而且敦煌这电站不是独一个,甘肃瓜州、青海德令哈、新疆哈密都有建好的或者正在建的光热电站,比如瓜州的“双塔一机”光热电站,定日镜加起来快3万面,比敦煌这个还大。
这些电站交融共生,慢慢撑起了河西走廊“能源走廊”的名头。
在河西走廊,除了现代科技追着太阳跑的故事,更藏着攒了上千年的“文化家底”。
一说起这儿的文化遗产,好多人先想到莫高窟的飞天壁画、鸣沙山的月牙泉,但其实从东到西,甘肃境内藏着几十个石窟遗址,称得上是“跨了千年的石窟艺术长廊”,每个石窟都有自己的特色。
天水麦积山石窟以“泥塑”出名,也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
这儿的泥塑做得特别细,神态也真,既有好几米高的大佛,也有巴掌大的供养人像,看着这些泥塑,就像能听见不同朝代的人讲自己的信仰故事。
临夏炳灵寺石窟虽然被叫做“第五大窟”,但里面藏着比莫高窟还早的唐代壁画,颜色亮、线条顺,能让人看见早期佛教艺术到底是啥样,张掖马蹄寺石窟藏在祁连山深处,洞窟直接凿在悬崖上。
工匠们在又陡又滑的岩壁上凿佛龛、刻佛像,光看这石窟,就知道古人有多聪明、多敢干,酒泉榆林窟和莫高窟是“姊妹窟”,壁画风格差不多,尤其是西夏时期的壁画,题材新、技法特别,刚好补上了敦煌艺术在西夏那阵子的空白。
这次行程里去的文殊山石窟,虽然没那么有名,但参观体验特别不一样。
和别的景区比,这儿的参观流程透着“仪式感”,买完票得开车到景区指定的等车点,到点了讲解员会骑电动车来接。
因为要保护文物,石窟平时都锁着,每次参观都得专人开锁。
这种“限制开放”不光能减少游客呼吸出来的二氧化碳对壁画的伤害,还能避免光线直射让颜料掉色。
更重要的是,能让参观者专心听讲解,要知道,古代的时候,这些窄小的洞窟就是修行的人独自打坐的地方,现在能近距离看洞窟里面的结构、壁画的细节,已经很不容易了。
从文殊山石窟出来,往西开20公里就是嘉峪关。
这座被叫做“天下第一雄关”的建筑,是万里长城最西边的关口,过了这儿,在古人眼里就是“黄沙漫天的西域”了。
它的位置太关键了,前山和黑山在这儿夹出一条15公里宽的峡谷,嘉峪关正好堵在峡谷最窄的地方,真正做到了“一个人把着关,一万个人也攻不进来”,在古代打仗防御的时候,作用太大了。
现在的嘉峪关市,早就不只是个旅游城市了。
1958年酒泉钢铁公司建起来后,给这座城市添了新活力,慢慢成了甘肃重要的工业城。
从卫星地图上能清楚看见,工业区差不多占了整座城市的三分之一,千万吨级的钢铁厂、百万千瓦级的光伏项目、百万吨级的电解铝厂都在这儿扎根,机器轰隆响和古城墙的安静形成反差,倒显出这座城市“老的新的凑在一起”的特别气质。
等最后一缕阳光从定日镜上滑过,戈壁慢慢静下来,回头想这次行程,才更清楚河西走廊的“多重身份”,它是装着历史的“文化长廊”,石窟、长城都在讲千年前的故事。
它也是推着未来走的“能源走廊”,光伏、光热电站正在开启清洁能源的新日子,它更是连起古代和现在的“时空走廊”,让古人的智慧和现代的科技能在这儿遇见、碰撞出火花。
从古代丝绸之路上,商队跟着太阳往西走,驼铃叮当作响,到现在光热电站里,镜子追着太阳转,发出来的电点亮万家,人对“光”的追求,从来没停过。
敦煌那轮“沙漠太阳”,不只是一座发电站,更是人靠智慧和自然和平相处的证明。
它在告诉我们,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历史从来没走远,而是换了种方式和现在的生活融在一起,科技也不是冷冰冰的机器,而是带着温度,继续写着新的传奇。
说不定将来某一天,再踏上河西走廊,能看见更多“沙漠太阳”把戈壁照亮,更多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能用新方式“活”过来。
而这片土地上的“时空对话”,也会一直继续,用自己的独特魅力,吸引更多人来这儿看看、感受感受,把这些故事传下去。
相关文章
文明小记者绘出怀化文旅美怀化日报全媒体记者 易达10月26日,在怀化日报的精心组织与带领下,怀化市宏宇小学16名“文明小记者”怀揣着对家乡美景的向往,...
2025-10-28 0
2000多年前,在蒙城这片土地上,庄子临水观鱼,感叹天地万物的逍遥与愉悦;今天,道德启蒙,文旅润蒙,发展兴蒙。走进皖北,感悟先贤,蒙您厚爱,城邀您来。...
2025-10-28 0
它们跨越时间长河,见证历史变迁,它们凝结过去,连接当下,传承未来。河南文物之窗——文化遗产耀中原,带您走进古建筑、古遗址、古墓葬,遍访石窟寺,聆听中华...
2025-10-28 0
10月28日淄博河湖发布关于孝妇河湿地公园音乐喷泉暂停喷放的通告尊敬的市民游客朋友们:随着秋风渐起,气温逐渐降低,为保障音乐喷泉设施安全度过低温季节,...
2025-10-28 0
九岁首次参加巡山护石、十一岁打卡首批纳入认保范围的60余处奇岩怪石认保点……平潭城关小学学生林倪朵用双脚丈量家乡,保护奇岩怪石,今年还获得平潭奇岩怪石...
2025-10-28 0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 谢圣国 通讯员 恩文旅)10月30日至11月2日,恩施州第二届露营大会将在恩施地心谷景区举行。这场由恩施州文化和旅游局与...
2025-10-28 0
秋风掠过金沙的红土地,连风里都带着热血的温度。近日,金沙四通机车俱乐部组织二十余位摩友骑上摩托车,迎着秋风,沿“金沙县红色旅游精品线路”轰鸣启程。沿着...
2025-10-28 0
家有娃的宝爸宝妈注意啦!秋日遛娃不用愁,第 32 届广州园博会(秋季场)即将重磅开启 ——10 月 30 日至 12 月 15 日,首次联动全运会、灯...
2025-10-28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