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一城“青”梦压苏河

景点排名 2025年10月17日 14:04 3 cc

漫步于青浦环城水系的步道上,秋水长天间,43公里的河道如一条碧色绸带,将千年往事与当代法治文明细细缝合。18座法治文化驿站临水而立,既不张扬,亦不突兀,仿佛它们早已是这水乡脉络的一部分。倚在栏边,看河上的波光向西绵延,恍惚间,英国驻沪领事阿礼国在《展拓英租界条约》为它命名“苏州河”的殖民往事、吴淞江古称“沪渎”的渔火沧桑、明代夏元吉“黄浦夺淞”的治水传奇,皆随水声汩汩涌来。

一城“青”梦压苏河

前些日子探究苏州河源头,曾读到苏州河有“生母”与“养母”之争。苏州河的本名是吴淞江。唐时江面宽阔二十里,宋时犹有“九里烟波”,其势如虹。元设“松江府”,其名便源于此江;下游近海处称“沪渎”,更是上海简称“沪”的源头。这条河曾是古代上海的“生母”,滋养着青龙镇的商贸繁华——唐代商船由此出入,桅樯如林,成就了上海最早的对外贸易口岸。

然而,历史的转折总在不经意间。1403年,明朝尚书夏元吉浚通黄浦江,引太湖水借吴淞口入海,史称“黄浦夺淞”。自此,黄浦江反客为主,苏州河沦为支流。至1843年上海开埠,英国人依其“通往苏州”的航道,以“苏州河”为名载入租界条约。殖民者沿河修筑码头、公园、戏院,试图复刻泰晤士河的风情,却也让这条河背负起双重身份:既是本土文化的底色,又是西洋风情的载体。

今日青浦,仍留存着水脉变迁的印记。青龙镇遗址静卧白鹤镇,唐塔巍然;崧泽遗址深埋六千年前的先民足迹,被誉为“上海之源”。

而苏州河与黄浦江的“母子之争”,早已化作学者笔下的趣谈,有学者说,苏州河是上海的“生母”,有学者则称黄浦江为“养母”。其实,何须争辩?当夕阳为河面镀金,水波已默默将两条河流的故事编织成同一首史诗。

若说水是青浦的血脉,法治则是今日青浦注入血脉的文明新氧。2025年,青浦区以“环城水系法治文化建设综合体”为平台,掀起一场普法实践的静默革命。

在“青律先锋”律师党建之家,工作人员介绍了环城水系上的法治驿站。18座法治驿站如珍珠散落水系,却不见生硬标语。取而代之的,是“法治游艺园”里的投壶、拼图、大转盘,村民在欢笑中集章换礼,学《民法典》知识;是“围炉夜话”中,律师以方言解析邻里纠纷、消费维权;是淀浦河畔的“法治田山歌”,非遗传承人将赡养继承案例编入悠扬曲调,3200年的古老山歌与现代法理悄然共鸣。“三式普法”——嵌入、融合、浸润,力求法治如清风拂面,不言自明。

更妙的是,法治与民俗在此水乳交融。商榻镇的“阿婆茶”习俗中,老姐妹品茶吃九酥豆,普法志愿者便借机讲解反诈常识;朱家角的船拳传承人,在拳脚起落间传递权益保护理念;初夏的“法治夜市”飘香,统计法宣传与粽子糖人摊比邻,恰似法治与生活甘苦同味。青浦人以水一般的智慧,将律法条文化作“可感可触的日常”。

在上海生活35年有余,之于青浦不算生疏。1991年,青浦练塘镇,水患成灾,我和战友们与村民一道,携手抢险救灾,做的最多的就是筑堤,让水流有边有沿。一位工作人员告诉我,当地现在精神谱系中还有“太浦河精神”,或许,这精神中有军民鱼水情的底色。

青浦的底色,终是江南水乡的温润。田山歌的领唱与接唱,呼应着法治实践中的“头歌”与“和声”;徐泾的江南丝竹,笛笙谐振,宛若多部门协同普法的隐喻;练塘土布织染的经纬交错,恰如法治与文化在43公里水系中的紧密编织。

从青龙镇唐宋港湾的桅灯,到今日“长三角法治会客厅”的夜景;从夏元吉治水的斧凿,到今日法治驿站“零距离服务”的屏幕,青浦始终是“上海之源”,亦正迈向“上海之门”。它承载着崧泽文化的古拙、陈云故居的赤诚、淀山湖的浩渺,更以“法治乡约”探索长三角治理的“青浦范式”。

离开青浦时,已暮色四合,天空飘过细雨,掠过挡风玻璃,细碎有致。忽然想起清人描写青浦城墙的诗句——“观宁门内盼安宁”。而今,安宁不再依赖城墙,而是根植于每一道波光映照的法治印记。一城“青”梦,沉静地压住苏州河的历史波澜,亦托起一座城市对上善之境的永恒追寻。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