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这里的乡村,何以被世界看见?

景点排名 2025年10月18日 00:03 3 cc
这里的乡村,何以被世界看见?

你有没有这样的时刻?忙碌一天后,直到深夜终于能放下琐事,指尖划过手机屏幕,忽然,短视频里的画面撞进眼里——山间古村裹着暖意的晨雾,风吹麦浪时翻涌的金波,夜幕下静谧的村落与缀满天穹的繁星……一瞬间,日间的疲惫仿佛被悄然卸下,记忆里封存的美好,也跟着被轻轻勾了出来。

这些年,社交媒体的浪潮如一阵劲风,将散落于广袤大地上的乡村推至聚光灯下。乡村不再是被贴上“古老”“落后”标签的“纪念碑”或“活化石”,它们的独特的文化底蕴和自然风光,通过一条条短视频、一组组图文,被更多人看见、向往。于是,继“奔县游”之后,“奔村游”悄然兴起。

“奔村游”热潮的背后,是一代人在快节奏社会中,对心灵疗愈的深度渴求。与城市截然不同的乡村,恰好成为承接这份集体性情感需求的容器。“如果感到紧绷、无力,就去乡村寻找治愈的力量”——成为了许多人内心共同的精神独白。

10月17日,联合国旅游组织第五届“最佳旅游乡村”颁奖仪式在湖州市安吉县举行,湖州南浔和孚镇荻港村成功入选。这是继2021年安吉余村获评首批“最佳旅游乡村”之后,湖州乡村再次站上世界舞台,湖州也成为全球唯一拥有两个“最佳旅游乡村”的城市。

这里的乡村,何以被世界看见?

联合国旅游组织第五届“最佳旅游乡村”颁奖仪式现场

事实上,湖州一直是乡村旅游的“佼佼者”。2024年,湖州乡村旅游经营总收入142亿元,连续多年保持全省第一,全市农民人均乡村旅游收入占可支配收入比重突破15%。亮眼成绩的背后,是湖州乡村对当代人精神需求的精准捕捉与温柔回应——这里不仅有风景与人文,更建造了一个个安放身心的“精神疗愈场”。


在传统人文里寻得乡愁治愈

有人说,中国人大抵是这世间最眷恋故土的群体。从古到今,人们将思念写入诗行,传于山海,对故土山川、风物人情的记忆凝结为一种独特情愫——乡愁。

乡愁并非简单的“想家”,而是个体对熟悉环境、文化记忆与情感联结的深度眷恋,藏着对归属感与精神根源的渴望。对于从农耕文明中成长起来的现代中国,许多人乡愁的情感锚点,正落于乡村。

梁漱溟曾言:“原来中国社会是以乡村为基础,并以乡村为主体的,所有文化,多半是从乡村而来,又为乡村而设——法制、礼俗、工商业等莫不如是。”乡村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字一纸、一俗一礼,都载着故事与记忆,能触发美好情感。

如今,血脉中的乡愁在快速城市化中更浓烈。当快节奏与不确定性成日常,乡村成了锚定自我、稳住心神的根。人们望着城市的万家灯火、高楼林立,却格外想念乡村的田园巷陌、鸡犬相闻、把酒桑麻的精神治愈。

南浔荻港村,就是一处治愈乡愁的“精神家园”。“倚港结村落,荻苇满溪生”,荻港村因河港两岸芦革丛生而得名,自南宋建村至今,已有千年历史,自古就有“苕溪渔隐”之称。这里也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赞为“世间少有美景、良性循环典范”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桑基鱼塘系统”所在地。

这里的乡村,何以被世界看见?

南浔荻港村的桑基鱼塘

在老舍之子舒乙先生眼中,荻港村是“最好的江南小镇”,古朴、幽雅、原汁原味。步入其间,便能真正理解何为“古意”——“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下,这里没有过度开发,空间肌理依旧,历史风貌犹存。

白墙黛瓦沿河延展,青石板路蜿蜒向前,拱桥静卧碧波,青苔斑驳,流水悠悠。穿过掩映在苍翠中的连廊街巷、古堂旧寺,走过保留明清风貌的外巷埭与里巷埭,跨过石桥,眼前豁然开朗——千亩桑基鱼塘如镜面般铺展,被桑林带分割成块,天光云影徘徊其间,鱼群翕忽游动。

漫步于此,耳畔无喧嚣,只有生活的“本真声音”:摇橹船的欸乃声、河埠头的捣衣声、“一元茶馆”里的茶碗轻响、老人的絮语、集市里村民与游客的方言交谈……这些声响交织,反而更显宁静安详。

这里的乡村,何以被世界看见?

荻港古镇

味觉亦得满足。“苕溪渔隐”美食街上,桑叶糕、桑果糕、桑黄饼、桑基鱼塘咖啡与桑叶冰淇淋各具风味;天茶、地茶、水茶“三道茶”韵味悠长;面有财、面乾隆、面狮子“三碗面”香气诱人……荻港渔庄的非遗陈家菜更是鲜香四溢——春日的烂糊鳝丝、五月的抱籽河虾、八月的红烧乌青鱼,皆是这一方水土独有的古早风味。

在荻港村所能感受的,是一场贯通视觉、听觉与味觉的沉浸式体验。它将抽象的乡愁,化为童年熟悉的味道、家乡亲切的声音,让飘渺的情感变得具体可感,进而完成一种深层的心理治愈。

这种治愈甚至跨越地域差异。即便成长于一个与江南风貌迥异的故乡,走在荻港,依然能被深深触动——白墙黛瓦虽不同,但“村落沿水而建”的布局,传递的是那份共通的“家乡空间感”;此处的声音或许也并非耳熟能详的乡音,但属于生活的“本真声音”,唤起记忆里家乡烟火柔和、岁月宁静;源自柴火灶台的锅气、就地取材的时令风味,或许也与家乡菜肴口味迥异,却但有着“家的味道”——一种质朴与新鲜共同烹煮出的滋味。

这里的乡村,何以被世界看见?

荻港村点心店里

乡愁不仅是寻回熟悉的记忆,更深层次上是对文化根源的追寻——对习俗与传统的情感依恋,是确认“我们是谁”的精神归乡。在荻港村,这种“寻根”正通过研学、节庆等沉浸式的文化体验实现。

2019年,国内首个以鱼桑文化为核心的研学基地——荻港渔庄桑基鱼塘研学基地成立。围绕桑基鱼塘的历史人文,基地开发了探鱼源、养鱼经、捕鱼乐等40多项研学活动,推出蚕丝纸制作、缫丝技艺、鱼骨画等多元课程,让参与者在动手中触摸传统。

在此基础上,荻港村创新推出了“研学人家”。选取具有服务能力、能提供研学场所和活动的农家,将文化体验搬进乡村生活现场,鱼塘边学捕鱼,田埂上学采摘,灶台前做青团、包鱼粽、烧鱼圆,200余户农家成为一个个活态课堂,鱼桑文化就在鱼塘泛波、蚕匾盈绿、柴灶作响的日常生活中,自然而温暖地流淌。

这里的乡村,何以被世界看见?

荻港桑基鱼塘研学营地研学活动

延续多年的鱼文化节,则以鲜活的节庆仪式,将鱼桑文化具象为可感可触的集体记忆。村民身着鱼纹彩衣、写鱼字、唱鱼歌,用千斤锅、百座鱼灶共烹“桑基塘鱼”。游人品鱼汤、赏鱼戏、感鱼乐,在热烈的节日氛围中感受千年文化的脉动。

不止鱼桑文化,荻港村更以一隅之地,贯通南北文化记忆。村内“非遗里的中国”主题陈列馆,通过实物展陈结合巨幕光影、CG特效等数字技术,构筑出跨越时空的场域,步入其中,便可沉浸式体验川剧变脸、山西鼓乐、内蒙古射箭等十一省非遗的魅力。

或许对一些游人而言,这些并非熟悉的故乡风物,但依然能在荻港村的沉浸体验中,找寻到自己的文化根脉。因为无论是游人家乡的文化,还是荻港本土的鱼桑传承,南北各地的非遗技艺,都深深植根于同一片农耕文明的土壤,承载着共通的乡土情感与生活智慧。个体的乡愁与宏大的文化记忆相拥,收获的是一种与整个中华文明紧密相连的归属感与心灵慰藉。


在自然风光里疗愈身心

如果说,乡村传统人文的疗愈是间接且心理性的,安抚的是我们作为“文化人”的身份焦虑与精神漂泊。那么乡村自然风光的疗愈,则来得更为直接、本能且生理——无边的田野、寂静的山林、潺潺的溪流,修复被现代节奏扰乱的感知,重建我们作为“自然人”的生理与感官平衡。在湖州乡村,人们正以各种创意唤醒并放大这种源于山水的治愈力。

安吉余村幽深山坳中,有一家人气火爆的咖啡店——瀑布咖啡旗舰店。咖啡店位于冷水洞矿坑遗址,利用原有地势,打造出两条落差数十米的飞瀑。沿矿坑山势而建的热带雨林风木屋、悬空吊桥与悬崖泳池,与粗粝的原始岩壁、原生植被交织碰撞,共同构建出一个充满视觉张力的“原生态部落”场景。

这里的乡村,何以被世界看见?

瀑布咖啡

人们远道而来,不只为一杯咖啡,更是追寻一种直抵身心的“爽感”。这里已超越传统咖啡馆的范畴,融合悬崖餐厅、水上划桨、音乐吧等多元业态,成为一个复合型体验场域:在电影级景致里随手拍九宫格大片,纵身跃入泳池溅起水花,随夜晚电音派对的音乐节奏摇摆——每一种新鲜体验,都精准击中“自我表达”“压力释放”与“社交共鸣”的即时需求,让大脑多巴胺在感官刺激中畅快分泌。

除了“多巴胺式”的即时爽感,乡村自然风光的疗愈还有“内啡肽式”的绵长幸福。比如人们对“田园牧歌”的向往——清晨田间薄雾、午后竹林风声、傍晚归家炊烟,这些场景承载着对慢节奏生活的幻想,让人放松神经、消解焦虑,获得深沉安稳的满足。

但多数人的“田园牧歌”自带滤镜:只留“采菊东篱下”的悠闲,却滤去“晨兴理荒秽”的艰辛;只盼春华秋实的静好,却回避农事劳作的辛苦。既想逃离城市喧嚣,又离不开城市的舒适便利;既向往乡村的自然之美,又难以适应乡村生活的不便。

湖州乡村正在创造一种“鱼与熊掌可以兼得”,在稀缺的自然风光资源基础上,用城市的审美、服务和管理标准进行重塑,实现保留乡村的静谧与诗意、又接轨城市的舒适与便捷的“田园牧歌”式生活。

这里的乡村,何以被世界看见?

横山坞村里的民宿

安吉灵峰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内的“横山坞”原本是一个空心村。设计师陈谷回到家乡,租下村落,将其打造为名为“小瘾·半日村”的集群民宿村落。村落内汇聚珂玩家、帘青、朝花夕舍、影竹等19家风格迥异的民宿与精品度假酒店。每家民宿均融合主人的专长与个性,为游客带来不同的住宿体验。

配套设施同样丰富。亲子中心、中餐厅、特色小吃店满足日常需求,图书馆、咖啡厅、甜品店、乡村酒吧提供休闲选择,还有个性小店、艺术家工作室增添创意氛围。竹林掩映、茶园梨园环绕,既有隐逸山居的宁静,亦不失城市生活的便利,“小瘾·半日村”完美诠释了“偷得浮生半日闲”的闲适意境。

而在嫁接城市的审美、服务和管理标准、补足短板之上,湖州乡村更拉长自然风光长板,创造出城市无法提供的“稀缺体验”。

这里的乡村,何以被世界看见?

小瘾·半日村

在德清莫干山,村宅旧筑经修葺焕新,设计师新作于林间生长,蜕变为西坡劳岭良室、秋田布谷、缦田、三秋等风格各异的精品民宿。它们不仅提供个性化的高品质服务,更超越单一住宿功能,用“自然美学+城市便利”的复合场景,让每一种需求都能找到独特的满足方式。

商务活动不再是刻板的会议室与PPT——民宿里高速Wi-Fi、专业场地一应俱全,会议间隙推门就是连片翠绿竹海,清风与竹影能随时驱散疲惫、激发灵感;会后的徒步、骑行,更是比城市里的娱乐项目多了份自然野趣;亲子时光也跳出了商场与游乐园的局限——童话主题房、游乐设施之外,孩子还能触摸自然,深入竹林探险、观察昆虫、体验农耕等。康养体验更显纯粹,纯净空气与静谧环境本就是天然疗愈场,搭配温泉与有机餐饮,让身心全面疗愈。艺术向往也可在此落地,民宿举办书画、篆刻、文学等文艺集会,让深山里的居所,变成连接同好的文化交流平台……

这里的乡村,何以被世界看见?

莫干山民宿内

更深层的进阶,则是在“稀缺体验”之上,进一步生长出全新的生活方式。

吴兴西塞山旅游度假区深处,十里芳菲・香积岭村藏于竹海、茶园间,夯土、石墙、黛瓦风格的屋舍随地势排列,民宿、餐饮、文创、休闲娱乐等多种业态错落分布,既留存村落古朴肌理,又注入现代生活的便捷舒适。不过,这里最独特的魅力,是“香”。

这里旧称“香栀岭”,因山间遍植的大叶栀子花而得名,村民也世代珍视这片“天然香料园”。十里芳菲・香积岭延续这份自然禀赋,构建起从香料种植、加工、交易到文化体验的全产业生态链,让自然美学、产业价值与乡村生活深度交融。

这里的乡村,何以被世界看见?

十里芳菲・香积岭村

漫步村中,田间地头遍布迷迭香、薄荷、薰衣草等芳香植物,步履所至,暗香浮动。在这里,你可以逛香方博物馆感受香道底蕴,也能亲手采摘香草、制作草杖、香草浴盐或香薰蜡烛、打香篆,还可以品尝以香草入馔的创意菜肴与饮品,融合芳草疗法的SPA更能让人在氤氲香气中释放疲惫。以“香”为纽带,香积岭村塑造了一种新的乡村生活方式——“香生活”,让人们用“香”疗愈、滋养自己,寻回身心的安宁与丰盈。

而如果让自然与人文深度交织,会催生怎样的疗愈力?

这里的乡村,何以被世界看见?

太湖9号公路

串联长兴太湖34公里湖岸线、104国道、长达线及中央大道等景观廊道的“太湖9号公路”,纵贯88个自然村落,联动111处旅游景点。沿路而行,既能饱览烟波浩渺的太湖、层层叠叠的茶田与静谧湿地,在傍晚看夕阳熔金、水天一色,让身心在自然的宁静与壮美中慢慢放松;也可驻足“9号湖畔”咖啡、二十四仓·茶空间、小西洲营地或太湖有风青年集市,在年轻态的消费场景中收获新奇与愉悦;更可随意拐进某个百年古村,触摸斑驳的墙垣,体验世代相传的民俗,在温暖的烟火气中感受精神抚慰。


在田园沃土找到价值坐标

意在成为“青年入乡首选地”的湖州,乡村所给予的,不止于乡愁的治愈与身心的抚慰,它更能提供一种独特的“价值实现满足”。年轻人在此找到安放才华与理想的土壤,个人成长与乡村发展彼此滋养与成就,收获生命的充盈。

“95后”姑娘黄彬彬在北大校园里就一直怀揣着一个梦想:和有共同理想的小伙伴们一起到村子里,去保护古建筑,发掘村子的文化资源,让乡村有更多促进经济发展的方式。

2023年4月,从北京大学硕士毕业的她,在走访过三十多个乡村后,最终被南浔窑里村“河港湖漾、老宅黛瓦”的水乡气质深深吸引。于是,她与乡创团队携手村集体,共同成立“湖州水漾窑里乡村发展有限公司”,开启整村运营实践。

这里的乡村,何以被世界看见?

窑里村

窑里村虽坐拥深厚的千年古窑文化,却因青年流失而日渐沉寂。如何唤醒这座江南古村?结合村落非城郊、宜自驾的区位,黄彬彬有了一个清晰的方向:打造“儿童友好村”。

基于这一定位,她带领团队,以陶艺文化为特色,梳理旅游动线,设计吉祥物“窑里里”,创作村歌《水漾窑里》,塑造“儿童友好,艺术窑里”亲子品牌。同时收储改造农房,引入窑文化馆、云集艺术空间、乐高教育、英国麦琪罗斯亲子俱乐部、亲子马术场等二十余个新业态,废弃猪棚变身文化礼堂,老宅成为艺术家工作室……村庄面貌在艺术的介入中悄然蜕变。

不仅如此,黄彬彬还发起“艺术乡建·不止概念”青年工作营、“乡村艺穗节”等一系列青年乡创行动,推出“窑里新村民计划”,吸引高校学子、艺术家和设计师,围绕艺术研学、田园度假与乡居颐养等产业,驻村共创。静默的窑里村,如今已成为一个持续生长的“乡村造梦空间”,以一种“青年节奏”,不断生长、更新。

这里的乡村,何以被世界看见?

第六届艺穗节开幕式嘉宾合影

青年创意落地生花,结出的亦是带动村民共富的产业之果。整村运营两年间,窑里村累计接待乡村旅游游客约20万人次,创造经营性收入累计达256万元。未名湖畔的学识落地乡土,黄彬彬为自己的理想找到归宿,也让窑里村在乡创实践中重焕生机。

在安吉余村,也集聚着一大批怀揣梦想的青年。2022年7月,余村启动“全球合伙人计划”,围绕研学教育、乡村旅游、文化创意、农林产业、数字经济、绿色金融、零碳科技、健康医疗等八大领域,向全球发出共建未来乡村样本的“英雄帖”,邀请怀揣理想的青年入驻余村的“大自然工位”,展开属于这个时代的乡村创想。

为支持青年发展,余村先后建起了青年专属的创业空间——“青来集”,开办“余村全球青年发展学院”,发起“余村云村民计划”,推出支持青年入乡发展就业创业相关政策。如今,余村已经吸引了60多个合伙人和新经济项目,1200余名青年在这里生活、创业。他们用创意为乡村“焕新”——改造废弃垃圾房、旧矿山遗址、老水泥厂与制衣厂房,让数字游民公社、网红咖啡馆、文创小店、露营基地等新业态、新场景在乡间不断生长。

这里的乡村,何以被世界看见?

安吉县余村“青来集”青年人才社区

“来余村创业的年轻人,让村里八九十岁的老爷爷、老奶奶喝上了人生中的第一杯咖啡。”这是安吉余村村党支部书记汪玉成记忆里的一个深刻的场景。天南海北的“新乡人”聚在这里,带动着“原乡人”一起创新发展,乡村成为了理想落地生根的土壤。

若想找一处既能安放情绪,又能承载理想的地方,湖州的乡村便是答案。这里的历史肌理,能安放最深切的乡愁;这里的绿水青山,能抚慰最疲惫的身心。年轻的理想与这片土地相遇,更会迸发别样火花。所以,无论你是想暂别喧嚣的游客,还是怀揣理想的创业者,都不妨来湖州的乡村走走。这片土地,为每一份向往,留着属于它的位置。



南风窗长三角研究院出品

作者 | 陈 莹

编辑 | 甘笠男

统筹 | 查一鸣

排版 | 思 乐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