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天镇县:两城为骨 一河为韵,描绘文旅融合新画卷

景点排名 2025年10月21日 09:15 3 admin

金秋时节,天镇大地处处皆景。驱车沿着长城一号旅游公路疾驰向前,山峦上沧桑古朴的长城伴着金色的玉米田地一路向后退去;薛三墩景区村市有景广场,彩绸翻飞、鼓点铿锵,男女老少正忙着排练文艺节目……两城为骨,一河为韵。这一幅幅生动的场景,正是天镇县以“两城一河”为架构,深耕文旅沃土、激活高质量发展动能的生动注脚。

近年来,天镇县锚定文旅消费赛道,充分发挥农文旅资源优势,推动文旅项目建设,完善文旅功能设施,全面丰富文旅业态,开发系列文创产品,不断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如今,这座兼具长城风骨与田园风光的县城,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焕发出勃勃生机。

长城是天镇最厚重的文化印记。天镇县境内共有汉、北魏、明三朝古长城74公里,其中62.213公里明长城保存较为完整,特别是李二口段明长城是万里长城极为罕见的“错长城”,2020年底列入首批国家长城重要点段。依托这份珍贵遗产,天镇县以“保护为先、活化利用”为原则,让长城文化焕发新生。

天镇县:两城为骨 一河为韵,描绘文旅融合新画卷

天镇县:两城为骨 一河为韵,描绘文旅融合新画卷

长城一号旅游公路,藏着气吞山河的浪漫,串起全域旅游“黄金线”。天镇县以李二口为龙头,以薛三墩为主体,以长城沿线其他11村为腹地,配套驿站、充电桩、停车场、智能公厕、慢行道、观景台等设施,逐点建设、连点成线,打造长城农文旅融合发展经济带,形成“内外通、景景通、城乡通”的全域旅游路网格局。建成的大同长城博物馆如今已经成为天镇长城文旅的“核心名片”,长城展览馆、文物馆、图书馆等五大区域全方位展示大同长城的地理风貌、军事战略与民族交融历史。长城脚下布局建设的李二口民俗文化村、薛三墩旅游振兴示范村、天镇红酒谷、玫瑰花海等项目,打造出农品采摘、康养理疗、特色民宿、露营观星、军事体验、暑期研学六大业态,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李二口长城、3A级景区慈云寺和薛三墩,实现以文旅全域融合引领农旅有机融合、康旅拓展融合、居旅深度融合。

天镇县:两城为骨 一河为韵,描绘文旅融合新画卷

作为天镇县现存边塞历史文化文物的典型、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慈云寺是天镇县的又一亮点。走进慈云寺,厚重的文化气息浸润着人们的每一个毛孔。近年来,天镇县将慈云寺周边及学府东街区域公共和商业开发项目作为全县“一号工程”来抓,坚持“以一寺带动一小片区” ,通过改造周边环境、开发文旅产品、完善基础功能、引进商业服务,成功带动了整个区域发展,使其成为“新天镇”未来的“城市会客厅”。

值得一提的是,慈云寺此前一直未曾对外开放,居民和游客难以领略其蕴含的历史文化,导致这份珍贵的文化财富被埋没。如今,慈云寺这座深藏闺中的“国保”展露全貌,并成功申报国家3A级景区,成为天镇县的显著标志。今年7月15日,慈云寺正式对外开放。目前,游客服务中心、佑见慈云文创店、孙记包子、肯德基、游乐场、小吃街等设施正式运营。

天镇县:两城为骨 一河为韵,描绘文旅融合新画卷

南洋河——天镇人的 “母亲河”,为这座北方县城增添了灵动的水韵。近年来,该县大力推进南洋河天镇县核心区生态修复工程,治理范围从上游三沙河汇入口延伸至下游石佛寺水库。在加强治理河道的同时,还完善了游步道、绿化、停车场、广场等。目前,项目已基本完工,不仅防洪能力从20年一遇提升至50年一遇,还打造了集休闲娱乐、生态康养、健身锻炼于一体的县城“蓝绿画轴”,成功获评全省首批“幸福河湖”。

作为永定河上游流域,南洋河治理有效改善了河流水质,出水断面水质显著变好,切实保障了下游地区的生态用水安全。同时,该县还配套实施了石佛寺水利风景区项目,建设了房车营地、窑洞民宿、儿童游乐区、水上栈道等娱乐设施,与长城、古城两大核心景区形成互补,串联起区域旅游资源,丰富了游客体验。

文旅产业是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当前,我市文旅产业蓬勃发展,天镇县正在市县联动下乘势而上,不断挖掘资源潜力、优化产业布局、提升服务水平,让长城风骨更劲、古城韵味更浓、母亲河碧波更清,书写让群众满意、让外界瞩目的文旅融合新答卷。


记者:郑苗苗

责编:王宇 校对:卢珊

审核:邓琳 监制:杨刚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