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哈尔滨现“鸳鸯火锅浴”!泡澡如涮菜,日耗食材70公斤?

景点排名 2025年10月23日 19:56 3 cc

泡澡还能泡出火锅味?这事儿还真发生了——就在前几天,黑龙江哈尔滨一家温泉度假村搞了个“真人版鸳鸯火锅”浴池,瞬间引爆社交平台。一边是漂着“辣椒”“白菜”的红汤,一边是浮着枸杞、大枣的白汤,游客往里一坐,活脱脱像一盘刚下锅的毛肚。当然,没人真拿它涮肉吃,这本质上是一场主打视觉冲击的沉浸式打卡秀。

说实在的,这种玩法乍看猎奇,细想却透着一股精明的生意经。

这个“火锅浴”到底长啥样?据现场游客拍下的视频,浴池是直径约6米的圆形设计,中间用透明隔断一分为二。所谓的“红汤锅”,其实汤色来自玫瑰花瓣浸泡,并非辣椒油;漂浮的“辣椒”也多是甜椒类,辣度几乎为零,纯粹为了营造川渝火锅的视觉符号。而“白汤锅”则加入了少量东北产的大枣、枸杞,部分时段还会投放应季水果如蓝莓、草莓,甚至少量牛奶,让整个池子看起来像一锅刚熬好的养生汤。

哈尔滨现“鸳鸯火锅浴”!泡澡如涮菜,日耗食材70公斤?


项目10月21日上线,到22日晚,相关话题在抖音播放量已超380万次,小红书笔记超1200篇。进入10月下旬,哈尔滨气温已跌破5℃,温泉行业普遍进入淡季,客流量普遍下滑三成以上。这种时候,能靠一个创意快速拉回眼球,不得不说是一招险棋,但也算准了年轻人“为拍照买单”的心理。

对商家而言,这是一次典型的低成本高回报营销实验。通过“火锅浴”这种强视觉符号,单日新增预约量达到平时的2.3倍。但游客体验却明显两极分化。

有年轻游客直言:“拍照发朋友圈点赞破百,值回票价。”也有人质疑:“食材泡完就扔,是不是有点浪费?”据不完全统计,单次体验需更换食材约1.5公斤。若日均接待50人,每日消耗食材就超过70公斤。虽然商家强调所用蔬菜多为次日市场尾货,但浸泡后的食材基本无法再利用,环保成本不容忽视。

社会学专家李明(化名)指出,这是典型的“文化混搭营销”——将川渝火锅的符号与东北洗浴文化嫁接,短期内确实能激发猎奇心理。但长期看,若缺乏可持续设计,很容易沦为一次性噱头。对比日本的“酒粕浴”或韩国的“人参汗蒸”,这些传统养生浴法虽也用食材,但多采用提取物或可循环材料,环保成本更低,体验也更注重功能性而非纯视觉。

哈尔滨现“鸳鸯火锅浴”!泡澡如涮菜,日耗食材70公斤?


坦白讲,这类“食材浴”并非首次出现。2023年成都某民宿曾推出“奶茶泡池”,2024年三亚有酒店试水“椰子水浴”,但大多昙花一现。数据显示,最近三年全国文旅项目中,以“食物+洗浴”为卖点的创意超过20个,但存活超过6个月的不足5个。

更值得警惕的是背后的环保账。换个角度想,这就像在家煮了一锅汤,只拍张照就倒掉——视觉上热闹,实际却空转。消费者对“打卡经济”的新鲜感正在衰减。某旅游平台10月初发布的报告显示,76%的Z世代游客更看重“体验是否可重复、是否有真实价值”,而非单纯“出片率”。

重点来了:光靠“把自己泡成毛肚”可能撑不起长期生意。文旅创新不能只盯着流量,还得算清资源账、体验账和口碑账。

在我看来,东北这家温泉的尝试,与其说是“浪费”,不如说是“试错”。在淡季客流低迷的压力下,商家需要快速破局,而社交媒体的传播逻辑又天然偏爱强视觉、高话题性的内容。于是,“鸳鸯火锅浴”应运而生——它未必是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但至少是一次精准踩点的流量实验。

问题在于,当“打卡即消费”成为主流,文旅项目很容易陷入“为拍而造”的陷阱。造一个池子不难,难的是让游客愿意第二次、第三次再来。而重复消费的前提,从来不是一张好看的照片,而是真实的体验价值。

哈尔滨现“鸳鸯火锅浴”!泡澡如涮菜,日耗食材70公斤?


话说回来,如果泡一次澡要消耗几斤食材,你愿意为这种打卡体验买单吗?值,还是不值?这不仅是消费者的选择题,更是整个文旅行业需要面对的拷问。

毕竟,流量来得快,去得更快。真正能留得住人的,从来不是“像火锅”,而是“有温度”。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