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张卫国,今年六十八,退休前是国营机床厂的车间副主任,管着一溜儿的八级工。我这辈子,就信一个“规矩”。机床上的零件,差一毫米就是废品。生活里的日子,...
2025-10-26 0
国庆去武功山的朋友,怕是都被人挤人的草甸惊到了吧?
前两年大家还在城市里慢悠悠搞CityWalk,今年转身全扎进山里玩MountainWalk了。
我刷朋友圈的时候,一半人在武功山晒草甸日出,一半人在川西拍雪山徒步照,就连之前冷门的腾格里沙漠,都有不少人背着包往里走。
这股徒步热不是突然冒出来的。
今年国庆中秋放假那几天,美团上搜“户外徒步”的人比去年多了两倍还不止。
江西武功山成了顶流,去的人最多,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这些老景点也没冷清,就连西双版纳的雨林、虎跳峡的峡谷,都被徒步的人占满了。
为啥大家突然爱往山里跑?我觉得最关键的是门槛低。
不像露营要带帐篷锅碗瓢盆,滑雪还得学半天姿势,徒步只要穿双舒服的鞋,手机上找份攻略,或者跟个商业徒步团,就能走起来。
之前看一份户外行业的报告,18到29岁的年轻人里,近七成都会选徒步,比露营、飞盘那些火多了。
而且小红书上的徒步笔记,大多是千粉以下的素人发的,没有网红滤镜,全是“今天走了两万步,脚快废了”“山顶风好大,冻得流鼻涕”这种实在话,看了就觉得“我上我也行”。
本来想跟风玩露营的,后来发现徒步更省心,不用扛一堆装备,走累了随时能停,这大概就是它能火过其他户外项目的原因。
聊完徒步为啥火,就得说说大家为这事儿花了多少钱。
现在去徒步,可不光是穿双运动鞋就行,从头到脚都得置办专业装备。
上身要穿冲锋衣,还分硬壳和软壳,下身配速干裤,鞋子得是防滑的徒步鞋,这一套下来,小几千是跑不了的。
要是走难度大点的路线,还得买登山杖、护膝,晚上要在山里住,帐篷、睡袋也得备着。

更别说现在年轻人徒步,不拍点视频发朋友圈等于白去,运动相机、无人机都快成标配了,这些东西又是一笔开销。
有数据说,2024年光线上买户外用品的人就有2亿,总共花了3000多亿,这里面一大半都跟徒步有关。
像凯乐石、北面这些户外品牌,去年徒步相关的衣服卖得比前年多了三成,速干衣更是抢着买,增速快到离谱。

下游的商业徒步团也赚翻了,现在市面上多了好多“入门级1日团”“亲子徒步团”,价格从几百到几千不等,就算是新手也能找到合适的团。
我身边有朋友为了徒步,半年花了快一万块买装备,比买日常衣服的钱还多,这股消费劲儿是真不小。
不过话说回来,山里玩看着舒服,危险可一点不少。
花钱买装备是小事,要是没注意安全,那麻烦就大了。
去年10月中旬,河南南太行有个大哥在老龙口瀑布下面拍照,没注意脚下,直接坠崖了,最后没救回来。
我查了下,就去年10月前半个月,全国就发生了6起徒步事故。
全年的户外事故更吓人,有300多起,涉及1000多人,死了84个,失踪11个,这里面七成都是徒步出的事。
为啥徒步事故这么多?我觉得首先是大家太轻敌了。
很多人觉得低海拔徒步简单,不用做准备,看了社交平台上的打卡照,就觉得“这么轻松,我肯定行”。
可山里的环境跟城市完全不一样,天气变得比小孩脸还快,上一秒晴天,下一秒就下暴雨,雾一浓,熟路都能走丢。
而且林区里树都长得差不多,走久了容易视觉疲劳,方向感全没了,迷路成了最常见的问题。
还有就是大家对自己的能力没数。
新手走平路,一小时也就走一两公里,上坡更慢,每小时只能爬150米左右的海拔。
但老手走同样的路,速度能快一倍。
很多人没算准时间,天黑了还在山里走,手机没信号,求助都难。
香港那边其实有个好办法,把徒步路线分了5级,从最简单的短途到最难的长途,还会看路线长度、走完全程的时间、坡度陡不陡、路面好不好走,新手从1级或2级开始就行,非要挑战难的,真不是明智之举。
中国登山协会也提醒过,徒步前得做三件事:查好实时天气和路线评级,别光靠手机导航,得带指南针和地图,还要学点开基础的急救知识,比如怎么处理失温。
我身边有个朋友,去年去徒步没看天气,结果遇上暴雨,鞋滑了摔了一跤,幸好带了急救包,不然伤口都没法处理。
搞不清山里的风险就乱闯,真的太危险了。
徒步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双面性,既简单又复杂,既亲近自然又得敬畏自然。
它可以是周末去城市周边走走路,放松一下;也可以是去荒野秘境挑战自己,但前提是得知道自己能走多远,做好准备。
现在徒步已经不是一阵风了,以后会变成更多人的生活方式,但它的核心始终没变,不是去征服自然,是跟自然好好对话;不是逃离生活,是为了更好地回到生活里。
等下次再背起包往山里走,别光想着走多远、爬多高,多想想自己有没有做好准备。
在山里找到宁静,在风险里学会从容,让山野成为放松的课堂,而不是冒险的赌场,这大概就是徒步最该给我们的东西。
相关文章
我叫张卫国,今年六十八,退休前是国营机床厂的车间副主任,管着一溜儿的八级工。我这辈子,就信一个“规矩”。机床上的零件,差一毫米就是废品。生活里的日子,...
2025-10-26 0
在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作者定会不负众望,按时按量创作出更优质的内容文 |昕昕前言刚加入北约没多久的瑞典,直接上演“出道即巅...
2025-10-26 0
膝盖一弯就咔咔响的50+,6月17日北京体育大学把“银发瑜伽”直接搬进朝阳医院康复大厅,现场演示:不掰腿、不抻腰,一块砖一条带,三分钟把髋关节“热”开...
2025-10-26 0
膝盖咔咔响、体检报告一片红,打工人想动又怕伤——3月北京体育大学发布的“太极不断劲”VR训练系统,把“气感”装进数据面板,让公园大爷的养生拳秒变“黑科...
2025-10-26 0
膝盖报废、头晕眼花、静脉曲张,站桩打卡群里每天都有人偷偷退群。 北京中医药大学去年抽查了三百多名站桩新手,六成以上姿势跑偏。膝盖顶到脚尖、脚趾死抠地板...
2025-10-26 2
你是不是也觉得,最近半年特别容易做噩梦,醒来却说不清为什么心慌? 不是你敏感,是天王星正悄悄撞进你的生活轨道——2025年3月,它和木星在你命盘深处...
2025-10-26 2
你有没有算过呢?算这个月的KPI能不能完成,算那段关系会不会好转,算手里的积蓄何时能让你安心。我们总在埋头精打细算,像在无尽的田垄上,一颗一颗数着眼前...
2025-10-26 2
“体重又回去了”——3月《Nature》子刊甩出数据:全球十亿人卡在同一个死循环,北京白领小林靠16:8轻断食+每天多走一千步,三个月掉8斤,半年没反...
2025-10-26 2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