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强亚铣 红星资本局 四川红星资本局10月24日消息,仅仅41天,被外界视为宗馥莉另起炉灶的新品牌——“娃小宗”,便传出了“退场”的消息。据悉,昨...
2025-10-25 3
雾气缭绕的山林间,导游小张带着我们这群南方游客穿行在密林深处。他突然停下脚步,郑重其事地说:“大家好,欢迎来到东北著名景点——‘埋汰岭子’!”我们面面相觑,忍不住笑出声来。可等导游接着介绍“老鳖坑”和远处的“大秃顶子山”时,我们彻底笑不活了。
这可不是个别现象。在东北三省旅游,地名带来的“文化冲击”有时比天气还让人上头。网上甚至有人发起“禁止东北人给山水命名”的玩笑话题,引来全国网友热烈讨论。
地名,是一种文化符号。2025年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地方文化与旅游体验调查报告》指出,地名对游客的心理预期和旅行体验有着深远影响。报告特别提到,东北直白率真的地名风格,近年来反而成了吸引年轻游客的一大特色。
那么,东北人起名到底能有多硬核?不妨从三省的第一高峰说起:
辽宁第一高峰:“老秃顶子山”,最高点叫“鹰嘴碰子”;
吉林有座“哈达岭子”;
黑龙江第一高峰叫“大秃顶子山”,旁边还依次排开“二秃顶子”“三秃顶子”,堪称“秃顶一家亲”。
相比之下,南方山峰的名字就显得诗意多了:贡嘎山、玉龙雪山、黄山……一听就自带仙气。而东北的地名,就像东北人的性格——直来直去,不绕弯子。
我们一位黑龙江朋友小李解释说:“东北人就这样,看啥说啥。山秃了就叫‘秃顶子’,山像锅就叫‘干饭盆’。简单、直接、好记、形象!”这种耿直的命名方式,确实体现了东北人的爽朗性格,但也常让外地游客哭笑不得。
《中国地名文化研究》杂志2024年的统计显示,东北地区使用描述性、生活化地名的比例,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3倍。这些地名多源自方言、生活经验和直观感受,没那么多文人修饰,却格外接地气。
就连寺庙也不走寻常路。辽宁一座著名寺庙,名字竟然是——“歪脖老母”。原来是因为寺内供奉的女神像颈部因年代久远微微倾斜。比起南方的“灵隐寺”“普陀山”,东北寺庙的名字总带着一股土味幽默。
到了海边,画风依旧清奇。在大连某海岛发定位,系统可能会显示“海鸭子拉屎”。还有“豆腐托”“蛤蟆礁”“大坨子”“三坨子”……每一个都让人忍俊不禁。
和鼓浪屿、涠洲岛、澎湖湾一比,东北的海岛命名真是“另辟蹊径”。那这种差异是怎么来的呢?
地名学专家分析,这与地区历史文化有关。东北开发较晚,长期以农耕、狩猎为主,文化更注重实用性。而南方文风鼎盛,山水命名多受诗词影响,讲究意境与美感。
2025年黑龙江省文旅厅的调查显示,超过65%的东北本地居民喜欢并自豪于这些直白有趣的地名,认为它们体现了东北人直率豪爽的性格。而在外地游客中,超过70%的人表示这些名字增加了旅游的趣味和记忆点。
有意思的是,这些看似“粗糙”的地名背后,往往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比如黑龙江牡丹江的“大夹皮沟”,是《智取威虎山》故事的发生地。名字虽不华丽,却记录了当地独特的地貌与人文。
东北朋友老张告诉我们:“‘大夹皮沟’是因为两山夹一沟,山上桦树多,过去老百姓剥桦树皮做生活用品,所以叫这名。听着不雅,但对咱东北人来说,这就是家乡味儿。”
事实上,一些地方政府曾尝试把“不雅”的地名改得更诗意,比如把“坑”“沟”“秃”换成“园”“谷”“峰”,却常常遭到本地居民的强烈反对。
2024年一项调查显示,超过85%的东北居民反对修改传统地名。他们认为,这些朴实甚至粗犷的名字,承载的是地方记忆与文化认同,是不可替代的遗产。
而如今,随着短视频兴起,这些硬核地名反而成了金字招牌。2025年上半年,“打卡东北奇葩地名”相关视频播放量突破15亿次,带动景区游客量同比增长35%。
我们去年冬天去了黑龙江的“干饭盆国家森林公园”,原本只是被名字吸引,结果却被那里的自然风光惊艳——茂密的原始森林中,一个巨大的盆状山谷静立其中,积雪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远远看去,真像一个巨大的白色饭盆。这种“名副其实”的命名,虽不雅致,却有一种质朴的准确。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直白命名并非东北独有。只是很多地方在现代化过程中,把原名改得更文雅。而东北因开发较晚,反而保留了这种朴素传统。
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些硬核地名呢?在我看来,它们就像地道的东北乱炖,看似粗犷,却藏着最浓的烟火气和家乡味。它们是东北文化的一部分,是生活智慧与幽默感的体现。
有人说,如果让诗人命名,世上所有的山都会叫“仙峰”“玉女”;如果让老百姓命名,就会诞生“秃顶子”“老鳖坑”。两种方式各有千秋,共同构成了中国地名文化的多样与丰富。
下次当你在旅游App上刷到令人捧腹的东北地名,不妨放下成见,亲自去看看。说不定在“大秃顶子”山顶,你能看到最震撼的日出;在“老鳖坑湿地”,你能发现最丰富的生态;在“海鸭子拉屎”小岛,你能遇见最浪漫的海景。
毕竟,名字只是开始,真正的风景和体验,才是旅行的意义。正如东北朋友常说的:“管它叫啥呢,好看就行!”
你最喜欢哪个东北“硬核地名”?有没有去过这些地方?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旅行故事和看法!
相关文章
原创 强亚铣 红星资本局 四川红星资本局10月24日消息,仅仅41天,被外界视为宗馥莉另起炉灶的新品牌——“娃小宗”,便传出了“退场”的消息。据悉,昨...
2025-10-25 3
娃哈哈的“分家”闹剧,突然出现大反转。据界面新闻报道,10月23日,宏胜系销售各分公司接到通知,2026年继续使用娃哈哈品牌,不会出现其他品牌。据第一...
2025-10-25 0
10月22日,iPhone Air正式开售,售价7999元起,这也是国内首款采用eSIM技术的手机。此前10月17日,苹果iPhone Air在中国大...
2025-10-25 2
2025年10月23日,一则消息让吃瓜群众集体愣住:宗馥莉放弃“娃小宗”,2026年继续卖“娃哈哈”短短41天,一个耗尽心机、意图另立门户的新品牌,胎...
2025-10-25 3
全红婵在经历身材变化与伤病困扰后,于2024年9月重返公众视野,状态远超预期。 一个月前,网络流传她因体重增加影响竞技状态,甚至质疑其职业态度。 事实...
2025-10-25 3
28岁程序员跑成“脆骨人”,热搜第一!5月15日北京,陈先生每天10公里连跑半年,体检骨密度直降8%,医生一句“运动偏食”把全网打懵:光跑不练力量,骨...
2025-10-25 3
早上起不来、一坐工位就脑袋浆糊的人,今天6月25号北京朝阳公园又被“晨跑族”刷屏:8000万人大清早开跑,只因哈佛刚发论文——晨跑6个月,工作记忆直接...
2025-10-25 3
每天跑5公里,未必比走5公里更健康,真相藏在那些没说出口的退出率里。 北京体育大学的实验没玩虚的,200个普通人,3个月,两组人,一组跑,一组走,数据...
2025-10-25 3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