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四川省宁南县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

景点排名 2025年10月27日 16:18 5 cc

宁南县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东南部,东以金沙江为界,与云南省巧家县隔水相望,南与会东县毗邻,西与会理市接壤,西北角与德昌县相连,北与普格县、布拖县相连。宁南立体气候特征明显,素有“南国风光小天府,金沙江畔俏明珠”之美誉。宁南风景秀丽,地处乌蒙山脉和金沙江交汇处,山水相依,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诗画田园的自然生态,孕育了她的自然之美、神奇之韵。这里杜鹃花海绚丽缤纷,高山峡谷静谧幽远,万亩桑田碧波翻涌,南国风光明媚旖旎,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优美,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被列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漫步宁南,就是一次亲近自然、养颜洗肺的心怡之旅。境内有2家4A景区——宁南金钟山、凯地里拉。#四川#

四川省宁南县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


历史沿革

历史上,宁南处边远偏僻之地,历代王朝鞭长难及,设治晚。至汉代,司马相如“通西南夷”,设越博郡始辖之,历三国、两晋、刘宋时期,共590年。唐代,一度为南诏政权属地。朱代,为大理政权辖区。元朝,属云南罗罗斯宣慰司都元帅府建昌路。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设土司,雍正六年(1728年),会理州在此屯兵设防,筑土城,周二里半。嘉庆元年(1796年),隶会理州永定营。光绪末年(1908年)于今境内设六城分县,1913年撤销。同年,在今披砂设“会理县披砂分县”,1928年,改为“披砂设治局”。1930年,宁南正式建县。因其位于原宁属整理委员会所在地(今西昌市)之南,故名为“宁南”。1935年,宁南县隶四川省第十八行政监察区。1938年,改属西康省第三行政督察区。1950年3月23日后划归西康省西昌专区。1955年,随西昌专区划归四川省。1978年,又随西昌地区并入凉山彝族自治州。

四川省宁南县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


行政区划

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建会理州披砂分州时,划分为披砂、松林坪、新村、大福场、山王庙、箕落、底古七场。同年,会理州府又将全州统一划分为若干个自治区,区下设段,自治区的划分打破了分州境界,时披砂分州所辖的七场,分别划入第九区和第十区的段,其中山王庙划为第九区的第七段,其余六场均划入第十区,第一段披砂(含箕落),第六段松林坪(含底古),第七段新村,第八段大福场、时洼乌分州的洼乌场和阿租卡分别为第十区的第五段和第九区的第六段。划区以后,仍保留分州的建置,但披砂、洼乌两个分州的辖区造成犬牙交错的形式。民国元年,会理州府调整区划,将披砂分州辖区分别划入第八区和第九区,其中山王庙划归第八区,其余各场划为第九区。

民国二年,会理县行政公署设团防总局,将全县划分为7个区,各区设区团局,实行团练编制,披砂、洼乌两个分县,均属上东区团局。局址先设洼乌场,后迁修鱼坝(今属会东县),区团局下设甲,甲下设牌,每十户为一牌,十牌为一甲。区团局设团正(亦称团总),甲设甲长,牌设牌首。

民国六年,将披砂分县辖区单独建为第三团练区,设置团练办事处。

四川省宁南县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


民国十六年,第三团练区分设为六个团:一团设披砂、二团设山王庙、三团设箕落、四团设大福场、五团设新村、六团设松林坪(含底古)。各团设团正1人,团副1-2人。

民国二十四年元月,四川省政府通令废除团、甲制,颁发了《分区设署办法大纲》,实行县下设区,区下设联保,联保下设保,保下设甲。时宁南县按省政府批准为“三等县”的规定将全县划分为三个“丙级区”。

第一区署设披砂,辖宁南镇(原披砂场)、都惠、后山、琴山、小田、箕落六个联保。

第二区署设松林坪,辖松林镇、大福场、新村三个联保。

第三区署设洼乌,辖华福镇、坛罐窑、阿竹、山王镇四个联保。

全县共划为13个联保,54保,425甲。

民国二十七年,撤销各区建置,各联保直属县政府。

民国二十八年废除联保,设乡、镇和恢复区的建置,称为“区乡(镇)保甲制”。全县共设5区、1镇(县直属)、13乡、56保、523甲。

一镇:宁南镇(县城)。

五区:

第一区辖琴山、后山、都惠、小田、俱乐(原箕落)5乡;

第二区辖松林坪、新村2乡;

第三区辖大福、溜沙2乡;

第四区辖长寿(原山王镇)、阿竹2乡;

第五区辖华福、弹冠(原坛罐窑)2乡。不久,将二、三区合并为第二区,原第四区改称为第三区,第五区改称为第四区。

四川省宁南县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


民国二十九年,国民政府颁布推行新县制的法令,西康省政府制定了实施办法。与此同时,省政府根据各县的土地面积、人口、经济、文化和交通等状况以确定“县的等级”,并按等级规定其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是年,宁南由三等县降为五等县,并安排在第三期推行新县制,之前,原机构、人员暂不变动。民国三十三年,宁南县政府根据新县制的规定,在调整政府机构的同时作出了撤区、并乡和新建乡的计划,分别上报省府和第十八行政督察区,其乡、镇区划如下:

(一)撤销县下区一级的机构设置。

(二)将原设置的1镇13乡合并为1镇5乡,即:

披砂镇(由原宁南镇、琴山乡、后山乡合并),下设6保;惠田乡(由都惠、小田、俱乐3乡合并),下设6保;

松新乡(由松林坪、新村2乡合并),下设4保;

大沙乡(由大福、溜沙2乡合并),下设4保;

竹寿乡(由原长寿、阿竹2乡合并),下设5保;

华弹乡(由华福、弹冠2乡合并),下设7保。(三)在彝族地区新划了3个乡—清化乡、东升乡、陆安乡和两个“边民保”。

以上共计1镇、8乡、34保。彝族地区的3乡2保并未实现。因此,次年(民国三十四年)的乡、镇名册中,全县仅有1镇5乡,此区划直至宁南解放无变动。

1950年3月23日,宁南解放。其始,仍按1镇5乡的区划和原有保甲编制进行管理。

1950年秋,以原乡、保、甲的划分为基础,分别建立了乡农民协会、村农民协会(亦称农协分会)和农协小组。

1951年7月,宁南县人民政府分别在松新、竹寿、华弹设立区人民政府,同年12月又在惠田乡的红庙子建立区人民政府,将全县划为4个区,同时新设海子、雀珠两个彝族自治乡。区政府的建立,加强了基层工作的领导,并为“土改”后划乡建政作好了准备。

1952年,汉族地区土改基本完成时,县人民政府根据上级指示,开展了“划乡建政”工作。全县共设5个区、25个乡,其中汉族乡17个,彝族乡7个,民族联合乡1个。区划如下:

第一区:辖披砂、惠田、景星、海子4个乡。1953年又划入俱乐乡。区政府驻惠田乡红庙子。

第二区:辖松新、新村、溜沙、放羊、黄家湾、余家村、六铁、回龙塆(1953年划归普格县)8乡,区政府设松新乡松林坪。

第三区:辖双塘、新华、松林、石梨、皮古、大杉、俱乐(1953年划入第一区)7乡。区政府驻双塘乡青龙塆(1954年迁山王庙)。第四区:辖华弹、武尾、红星、西瑶、大同、双河(1953年并入华弹乡)6乡。

区政府驻华弹乡洼乌街。骑螺沟彝族自治区(未划乡)。区政府驻樊家村。

四川省宁南县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


1956年,宁南县人民委员会以“宁民政(56)字第037号文件”对县内行政区划作了部份调整和更名等。

(一)撤销第一区的设置,该区所辖之披砂、惠田两乡合并为披惠乡,将海子划归第二区(松新区)管辖。撤区后,披惠、景星、俱乐划为县直属乡。

(二)第二区更名为松新区,原区人民政府改称区公所(下同),辖松新、新村、溜沙(放羊乡并入溜沙乡)、新建(原黄家湾乡更名)、稻谷(余家村乡更名)、六铁、马六(第一区划入海子乡之更名〉7乡。

(三)第三区更名为竹寿区,辖双塘、新华、松林、石梨、解放(原皮古乡)、杉树(原大杉更名)6乡。

(四)第四区更名为华弹区,辖华弹、西瑶、武星、红星、大同5乡。

(五)骑螺沟彝族自治区更名为骑螺沟区,新设中梁子联合乡、六城乡、倮格乡、跑马乡。

以上共设4区、25乡(含县直属的3个乡)。

1958年秋,汉族地区全面实现“人民公社化”,并以一个民族乡作试点建立人民公社,其余各民族乡仍保留乡的建制。其时,原则上以乡为单位建立公社,但也作了部份调整和更名等。

(一)县直属的披惠、景星两乡合并建立东风人民公社,俱乐乡建立俱乐人民公社,原县直属3个乡,现直属2个公社。

(二)松新区建立松新、新村、幸福(原溜沙乡)人民公社,新建、稻角、六铁、马六保留乡制,全区辖3个公社,4个民族乡。

(三)竹寿区建新华、双塘、松林、石梨人民公社;杉树、解放保留乡制,全区辖4个公社,2个民族乡。

(四)华弹区建华弹(华弹、武星两乡合并)、上游(原西瑶乡)、红星、大同人民公社,该区原辖5乡,现辖4个公社。

(五)骑螺沟区建立金江(原六城乡)、倮格(少数民族地区试点)人民公社:中梁子、跑马保留乡制,全区辖2个公社,2个民族乡,以上共十五个人民公社,7个民族乡,1个民族联合乡。

1960年9月,宁南县人民委员会决定撤销松新、竹寿、华弹三个区公所的机构;骑螺沟区仍置,只将中梁子联合乡改建为联合人民公社。

四川省宁南县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


1961年,东风人民公社划出原景星乡所属地区建立景星人民公社。

1962年恢复松新、竹寿、华弹3个区的设置。

1963年,东风人民公社划出披砂街区的城镇人口建立“城关居民委员会”。街区的农业人口,仍分别纳入东风公社的各生产队。

1972年,全县民族乡一律改建为人民公社,至此,全县共设四个区、24个公社和1个居民委员会。

1978年,撤销松新、华弹、骑螺沟3个区公所,竹寿区因水库工程未竣工,仍保留。

1981年,“城关居民委员会”扩建为“城关街道办事处”;另有6个公社更名,即:“东风”更名为“披惠”、“马六”更名为“海子”、“解放”更名为“梁子”、“上游”更名为“西瑶”、“联合”更名为“骑螺沟”、“全江”更名为“六城”。

1983年机构改革后,全县公社一律改建为乡,生产大队改建为村,生产队改建为村民小组。同时将城关街道办事处扩建为披砂镇。各乡、镇人民政府均于1984年经乡、镇人民代表选举后正式成立。至此,全县共设1区、1镇、24个乡。1区辖6乡,1镇下设2个居民委员会,24个乡共建118个村,825个村民小组。

1985年底,全县共有1个区,24个乡,1个镇;乡镇下设118个村民委员会,其中少数民族村40个,2个居委会;村下设825个村民小组,其中少数民族村民小组234个。

1990年辖1区、1镇、24个乡(含8个彝族聚居乡),121个村民委员会(含少数民族聚居村40个),809个村民小组(含少数民族村民小组221个),1个国营示范农场。

四川省宁南县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


1992年11月,根据省政府川府民政[1992]152号文批复,调整了全县的行政建制:对全县1个区,24个乡,1个镇进行调整,撤销竹寿区公所;将松新、华弹、六城、双塘(现竹寿)4个乡改设为镇;披惠乡并入披砂镇,调整后全县有19个乡5个镇。

1997年8月,省政府川府民政字[1997]31号文正式批准成立葫芦口镇(由华弹镇、大同乡的部分村社析出)。2003年5月由四川省政府批准,六城镇更名为白鹤滩镇。

2005年,全县共设6个镇19个乡124个村委会,其中少数民族村40个,2个居委会,823个村民小组,其中少数民族村民小组236个。

四川省宁南县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


2015年9月8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2015】18号)批复同意撤销宁南县西瑶乡,设立西瑶镇。

2019年12月16日,撤销披砂镇和景星镇,设立宁远镇,以原披砂镇和原景星镇所属行政区域为宁远镇的行政区域。

2023年末,县辖13个乡镇,79个村、12个社区,498个村民小组、40个社区居民小组;2023年末,全县人口总户数52377户,户籍总人口203321人。

四川省宁南县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


2025年宁南县辖13个镇、79个行政村、12个社区,498个村民小组、40个社区居民小组。 [松新镇、竹寿镇、华弹镇、白鹤滩镇、西瑶镇、大同镇、骑骡沟镇、跑马镇、幸福镇、石梨镇、六铁镇、宁远镇、俱乐镇] 。宁南县人民政府驻宁远镇。

四川省宁南县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

大美四川欢迎您!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