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写点生活|摘刺梨

景点排名 2025年10月29日 08:29 4 admin

潮新闻客户端 励忠安

写点生活|摘刺梨

周日一大早,天蒙蒙亮,我和老婆便开车往东陈东旦去。山路蜿蜒,晨雾像一层薄纱挂在半山腰。老婆在副驾驶座上整理着橡皮手套,自言自语道:“这回可要小心些,去年手上的刺挑了半天。”

海边山上长着我们要寻的刺梨——书名叫金樱子,本地人却都叫它刺梨。这名字起得实在,浑身上下果然全是刺。

车停在山脚,我们提着塑料桶、镰刀往坡上走。露水很重,登山鞋踩在草叶上沙沙作响。妻走在前头,忽然“哎哟”一声,原来裤腿已沾了几颗鬼针草。我笑她太急,她却指指前方:“你看,那不是?”

果然,山坡上东一丛西一簇的,全是刺梨。深秋了,叶子开始泛黄,果实却正当时——黄澄澄的,像小灯笼挂在枝头。走近细看,我不禁倒吸一口气:这哪里是果实,分明是武装到牙齿的刺球。密密麻麻的细刺覆盖全身,在晨光里闪着冷峻的光。

写点生活|摘刺梨

老婆递给我厚厚的橡皮手套。这手套原是家里洗鱼用的,此刻却成了最好的铠甲。我戴好了,伸手要去摘,老婆拉住我:“慢着,你看。”她轻轻用镰刀拨开枝叶,露出藏在底下的一颗:“要从果蒂下手,轻轻一掐就好。硬扯的话,刺就跟着来了。”

我学着她的样子,小心翼翼地避开主枝上的硬刺——那些刺更粗更长,像一个个小鱼钩。手指刚要碰到果蒂,一阵山风吹来,枝条晃动,手背擦过旁边的叶子,“嘶——”橡皮手套上立刻扎了三四根带勾的刺。这要是直接碰上皮肤,该是怎样的滋味。

采摘成了耐心的修行。每个动作都要放得极慢极轻,像在拆解一个精致的机关。捏住果蒂的瞬间,屏住呼吸,“咔”一声轻响,金樱子便安安稳稳地落在掌心。有时遇到特别顽固的,就得用镰刀轻轻勾住枝条,另一只手迅速掐断。镰刀起落间,能闻到枝叶断裂散发出的青涩气息。

老婆在岩石那边叫我:“这边好多,就是太陡。”我过去一看,她正站在一片峭壁旁,脚下是海浪拍打的礁石。岩石确实陡峭,布满青苔,我提醒她:“脚要踩实了,重心放低。”她回头笑笑,额上已渗出细密的汗珠:“知道,我又不是第一次来。”

写点生活|摘刺梨

话虽这么说,采摘的过程还是免不了付出代价。我的袖子不知什么时候划了道口子,手臂上隔着衣服都能感到刺的挑衅。老婆的处境更不妙——她爱干净,穿了件浅色外套,此刻已成了抽象画,沾满了草籽和汁液。最可笑的是我的大腿,弯腰时不小心蹭到一丛,几十根细刺穿透裤子扎进来,又痒又痛,像被无数小针同时刺着。

“你看你,”老婆指着我的狼狈样笑出声,“像个刺猬。”我也不甘示弱地指指她的头发——几根金樱子的细刺正挂在发梢,随她的动作轻轻摇晃。

写点生活|摘刺梨

但辛苦是值得的。塑料桶里的果实渐渐多起来,黄灿灿地铺了底。阳光从云层缝隙漏下来,照在果实上,那些小刺竟也变得晶莹可爱了。歇息时,我们坐在岩石上喝水,看山下海浪一遍遍抚过沙滩。妻说:“记得小时候,外婆总是这个时节摘金樱子。她说经过霜的果子泡酒最好。”

是啊,这些带刺的果实,在老家是要泡酒的。自己烧的五十度烧酒,最是相宜。摘回去要晒干,然后用石臼轻轻碾滚,让刺脱落。去刺的金樱子光滑了许多,泡在透明的酒里,一天天地染上颜色——先是浅黄,再是琥珀,最后变成深红,像陈年的葡萄酒。

最好要放上三五年。时间久了,酒色愈发深沉醇厚。倒一碗出来,酒液会在碗边留下黏稠的痕迹,当地人说是“挂杯”,是上好的标志。这样的酒,冬天喝一小盅,从喉咙暖到胃里。

想到这些,手上的刺伤似乎也不那么疼了。老婆又发现一丛果实特别饱满的,我们互相搀着过去。她扶住树干,我探身去摘,配合得越来越默契。有颗特别大的藏在荆棘深处,我试了几次都够不着。妻把镰刀递给我:“勾一下枝条,慢点。”镰刀尖轻轻搭上树枝,慢慢往回拉,金樱子终于触手可及。摘下的瞬间,我们相视而笑,像完成了什么大事。

日头偏西时,塑料桶已装了七分满。我们决定收工——贪多嚼不烂,这些够泡一大坛了。下山的路显得轻快许多,虽然身上还扎着刺,但心里是满的。

回到车上,老婆仔细检查我的手臂,用镊子一根根拔着细刺。拔一下,我的嘴就咧嘴一回。她笑我:“这么大个人,还怕这点疼。”可我知道,她后背肯定也扎了不少,只是不说。

四点半,我们启程回家。夕阳把海面染成金红,车厢里飘着金樱子特有的清香。我看着后视镜里满桶的收获,还有身边鬓发微乱的老婆,忽然觉得,生活大概就是这样——总要付出些刺痛的代价,才能收获深红的甘醇。就像这刺梨,外表布满锋芒,内里却藏着让酒变成玉液琼浆的秘密。

而那些留在我们手臂、大腿上的刺痛,过几天会慢慢消失,就像潮水抹平沙滩上的脚印。但采摘时的小心翼翼,岩石边的互相提醒,车厢里互相拔刺的专注,都会和那坛正在酝酿的酒一起,在时光里慢慢发酵,变成多年后还会回味的故事。

到家时,华灯初上。我们把金樱子倒在阳台的竹筛里,黄澄澄地铺了一片。邻居探头问:“又去摘刺梨了?”我笑着点头,展示手臂上的红点:“可不是,又添了新伤。”

但心里知道,等明年这个时候,或者三五年后的某个冬夜,倒出一碗深红色的酒,看着它在碗边留下黏稠的痕迹,就会觉得,所有的刺痛都是值得的。

(图文原创。2025.10.22.)

“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