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山西河津梯子崖攀可登天

景点排名 2025年10月29日 15:42 4 cc
山西河津梯子崖攀可登天

文/拜啸霖(一)龙门之秀

河津大梯子崖一带的黄河,河面宽阔,水流缓慢,看不出古人所描绘的“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壮观与激烈。按照古人诗词的记载,黄河龙门一带的河面应该是突然收缩的,万里奔腾的黄河,突然间被压迫于狭窄的东西河谷间,千钧之力,浪涛拍石,飞沫喷溅。

站在河谷间仰望,两岸山崖高耸,林木苍然,河道足有一二百米宽阔,有机动游船往来游弋,不时有游客欢呼,回音在河谷间回荡。天空中观光飞机在飞翔,隐约可见游客的激动与雀跃,凌空观看黄河,或许是另外一种心情。河岸的低空,密密麻麻的蜻蜓毫无目的地斿荡,不是夏日立于荷花的花色蜻蜓,周身是灰色或乌色的,也没有“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美妙意境。

河西岸显得较为萧瑟,没有旅游的景点和游人,或许是不远处有运煤铁路专线通过之故。地图显示,西面只有一个“晋陕千年艄公庙”的景点,没有什么名气,估计是个小庙而已。河岸的东面,车辆绵延数里,游人花花绿绿,从南向北依次有芦苇荡观景台、黄河滩观景台、黄河龙门风景区、龙门古镇、龙门大峡谷、天梯龙门旅游区、黄河大梯子崖、天梯龙门、依梯城遗址、龙门之巅、鱼跃龙门、天下黄河第一门-龙门、石门……眼花缭乱,初次来此或只看旅游介绍的人,没有几个人能分得清这些景区内容有什么差别,只有实地游览了,才发现其实就一个主题,即黄河龙门。

从黄河东西两岸的景区名称与主题策划,可以看出秦晋两地人的思维差异,黄河西岸的陕西人,有什么就老老实实地说什么,不会编出令人心动的好听话,用现代标准衡量就是没有策划和营销意识;黄河东岸的山西人,可以用一个素材开发出不同名目的主题或旅游产品,生意经无人匹敌,是明清晋商精明思维的延续。

站在高处瞭望,黄河西岸的山较为舒缓,多为山岭,与南方的丘陵地貌相似,地名也体现了这种特点,比如上胡岭、下胡岭、吕家岭、杨家岭、刘儿岭、刘岭村……人间烟火气息就散落在这些村庄里,村庄的周边是满含希望的庄稼地和花椒树。东岸多陡峭的山崖,几乎看不到有村庄和民居。或因此故,古代东岸多军事堡寨,史载公元前645年(秦穆公十五年,晋惠公六年)秦晋“韩城之战”,秦军自此东渡俘虏晋惠公,隋大业年间李渊从此(一说从蒲津关)西渡黄河取关中,宋靖康元年(1126)金将娄宿自此越过结冰的黄河攻取京兆(今西安),明末李自成也是自此(一说自潼关)东渡黄河直趋幽燕……

浩吉铁路从石门桥越过,自湾口村由西南转向东南,一直到达江西吉安。黄河龙门的狭窄之处,是石门向北的一段,黄河自北破山而出,至石门为其最为狭窄之处,称之为“咽喉”。黄河之水从昆仑山浩浩荡荡,一路奔腾,进入秦晋大峡谷,东西两岸河谷收拢、夹击、压迫,河水反过来冲击、抵抗、冲锋,在不足40米的河道奋力抨击、冲撞,千里黄涛,滚滚而下,一泻千里。《吕氏春秋•爱类篇》载:“昔上古龙门未开,吕梁未发,河出孟门,大溢逆流,无有丘陵,沃衍、平原高阜,尽皆更之,名曰‘鸿水︐,禹于是疏河决江。”《名山记》载:“黄河到此,直下千仞,水浪起伏,如山如沸,两岸均悬崖断壁,唯‘神龙’可越,故名龙门。”最早命“龙门”之名者,是“三皇”中排第三的“禹”,明代《三才图会》载:“此处两山壁立,河出其中,宽约百步,两岸断臂,状尽斧凿,形状似门,夏禹定为‘龙门︐。”

高处俯瞰,龙门上下壁立如刀削,黄河水自北破山喷涌,水流湍急,山色瑰丽,波光潋滟,令人陶醉。河水过了龙门,河床骤然宽阔,最宽处足有10公里,从不足40米到10公里,浑黄的河水像被解开绳索束缚的巨龙,全身心得到了舒展,节奏变得悠闲而自在,一切都沉寂了下来,从上游裹挟而来的泥沙,也在沉静与舒展中放下了随波逐流,沉积了下来,河水也渐渐地变清,变静,变靓。无论是烟火人间,还是仙家传说,在龙门这一带都被赋予了神秘与美好,周边的山光水色,稼穑村寨,也成为这一美好中最为惹人的秀美景致的注解。


山西河津梯子崖攀可登天


(二)梯子崖之险

黄河大梯子崖,位于黄河大峡谷的石门(北)与龙门(南)中间。站在崖顶,向北眺望可见石门之狭窄,向南回眸可见龙门宏伟,山崖之西紧临黄河,东属吕梁山脉,山势险峻,河景壮丽,景观独特。

到大梯子崖景区门口,远远就望见二三十丈高峭壁上如线一般的栈道,栈道上的行人如蚂蚁般移动,没有惊险的感觉,只觉人的渺小。游客中心左侧,有瀑布也如线一般自上而下,不知是因为距离较远,还是假期人多声音嘈杂之故,听不到瀑布的声音,不由地怀疑瀑布是人造的或画上去的。游客中心的右侧,有玻璃外罩的电梯,是景区为懒人或行动不便者所建,售卖景区门票者不时用诱导性或恐吓性的语言劝游人购买坐电梯上崖顶的套票。景区门票是典型的景中套景的“套娃票”,一是纯粹的大梯子崖门票,二是大梯子崖与崖壁玻璃栈道,三是大梯子崖、玻璃栈道、单程电梯,四是大梯子崖、玻璃栈道与来回电梯。实际上景区的核心就是大梯子崖,玻璃栈道应该是衍生品,至于电梯是现代人的思维,如同给妙龄少女的脸上,贴了一片绘制精美的狗皮膏药画,大煞风景,破坏了环境的整体性,也破坏了风水的协调性。

北魏人工开凿的挂壁天梯,是黄河大梯子崖景区的灵魂,游客中心前名为“拓”的雕塑,再现的是古人斧凿挂壁栈道的情景,但雕塑的创作过于浅陋,没有任何艺术可言,没有人介绍不会有人想到其所彰显的主题。

攀登梯子崖的山路,自游客中心左侧出发,道路都是石台阶,虽有坎坷,但还算平坦,首先要经过的是“夹(佳)人巷”和“一线天”,“夹人巷”谓之通过则为“佳人”,不过则为“夹人”,像是现代以廋为美的冷笑话。有游客解读如果从此过不去,须从旁边攀登十几级台阶,绕到“一线天”方能穿山而过,不知古时山势确实如此,还是现代人策划的噱头。如果古时地形如此,“夹(佳)人巷”和“一线天”应是通往挂壁石栈道的必经“险道”,如同上山的第一道大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站在“一线天”向上观望,确如其名,蓝色的天空像一条细细的丝线。如果在战时,这条丝线可成为救命线,也可成为索命线。

行约200米平坦山路,即进入北魏古道梯子崖路段。据史料记载,梯子崖可追溯到北魏时期,是古人在悬崖边依山就势,人工开凿的古栈道。栈道呈“之”字形傍山崖边沿而建,大致宽四五尺,台阶七八寸高,有365个台阶,不知是一个台阶代表一年中的一天,还是台阶凿了整整一年,一天开凿一个台阶。

北魏开国黄帝拓跋珪,出生于今呼和浩特以东90公里左右的凉城,其都城最早建于今和林格尔的盛乐古城。北魏图谋中原时,自今右玉沿黄河东岸南下,大梯子崖或许是当年北魏西进关中攻打前秦的战时要道,打通此道就打开了东西渡黄河天堑的钥匙。

北魏是鲜卑族建立的政权,善于在山石上斧凿雕刻,负有盛名佛教题材石刻,除了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在关中的一些山石要道,也可以看到北魏人的石刻杰作,距陕西淳化爷台山主峰三公里的耀贤村附近的佛教石窟,是名不见经传石刻的代表。黄河东岸的大梯子崖,介乎于盛名与无名者之间。

高处俯瞰大梯子崖的石阶,像是在一块竖立的巨石上凿出的,巧夺天工,令人震撼;远处侧望,崖壁如削,垂直陡峭,目测高度超过100米,挂梯台阶几乎是直上直下,惊心动魄。可以想象,北魏时期开凿此栈道时的凶险、艰难和辛苦,不由自主地叹服古人的智慧、勤劳与坚毅。北魏距今1600多年,历经风霜雨雪浸蚀,崖壁上的斧凿痕迹至今仍清晰可辨。

目睹大梯子崖的古栈道,脚踏见证了战争风云与朝代更替的石台阶,如同与古人和历史对话,台阶的高低、陡平、宽窄,似乎昭示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状态。作为攀登者,无论前路如何,只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台阶,终将到达山顶。喘息汗流之际,驻足远望,石门奇观,龙门飞鲤,一阶一重天,一弯一新景,风光尽在眼底,风景全在路上。

转过两个“之”字型石栈道,来到古门栓和古陷阱遗迹,相传此处为北魏孝文帝的屯兵之地。黄河大梯子崖,位于吕梁山脉与汾渭平原交汇处,东居吕梁,西傍黄河,绝壁百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的烽烟虽然散去,但北魏倚梯城的古门栓、古陷阱遗迹尚在,由此可以想象此地曾发生的激战与抢夺战略要道的惨烈。

还有一个传说,大梯子崖是大禹为上天庭告御状所修,至今石崖还留有“大禹脚印”遗迹。相传大禹治水时,在龙门一带遇到蛟龙,河道无法疏导,凿石开山受阻。大禹欲上天庭向玉皇大帝告状,于是发动治水的河工,用斧子一阶一阶地凿出通往天庭的石梯,即后来所称的梯子崖。但天梯凿通,天庭近在咫尺,大禹却无法进入天庭。道教先师慈航真人不忍洪水泛滥,百姓受苦,点化大禹,助其入天庭向玉帝陈情。玉皇大帝遂发诏命,遣天兵天将降伏蛟龙,敕令龙神辅助大禹治理黄河水患。河道疏通后,黄河畅通,百姓安居,后世民众为感念慈航真人,在真人点化禹王的山崖,凿石筑神龛(庙),供奉香火,日夜拜谢,绵延至今。石龛门洞两侧的青石上镌刻一幅对联,上联为“云梯万丈天台近”,下联曰“雪浪千层紫竹通”,橫批“慈航普渡”。

游人至神龛石庙东侧的石崖,都会伸出自己的脚,合于“大禹脚印”处讨吉祥。仙传说,大禹当年是从这里赤脚眺跃进入天庭的,也是从这里飞跃见到玉皇大帝而成仙的。在老百姓的潜意识里,都有一个成仙的愿望,踏上“大禹脚印”,就踏上了成为神仙的第一步。但最为关键是看第二步,即能不能跃起,能不能跃过龙门,越过了龙门成为神仙;越不过龙门,则心甘情愿地一辈子踏踏实实地做个凡人、俗人。

将军台是大梯子崖古栈道顶端的一个石台子,从其名可知是历史上的军事遗迹。无论栈道峭壁,还是将军台上的斧凿痕迹,都透射着古代工匠的智慧与辛劳。文物标识牌介绍,将军台是北魏时期的敌情观察、军事瞭望、作战指挥要地,倚梯城堡的守关将军常临此地。将军台看似简陋,实则隐藏着历史的厚重。

大汗淋漓地行至半亭,山路已过半。半亭是两层六柱六角的石亭,应是近年复建,亭子旁边有突兀如鳌头的石头,有人站于其上眺望石门,有人坐于其上品味思索。仰头观望,云低天近,龙门山顶近在咫尺;回首俯瞰,近处黄河无声,远处人间隐约于林木间。有人至此歇息后不再前行,或曰人生难得知进退,龙门非人人可越;有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或曰人生难得一拼搏。进退随意,仙俗各半,“半云半水在半山,欲耕仙凡两难分。忽有清风拂面过,半幻半真趁半心。”

从半亭上行状元亭,要过“禹开石”,是大梯子崖半山腰一块巨大的岩石,有五六米高,中间有一条缝隙,仅能一人沿台阶攀登。仄逼之处,上面的人下不来,上面的人上不去,上下都有游客排了长队,好在有游客自发组织按序上下,避免了危险的发生。相传大禹治水查勘水情时,在此遇巨石阻挡,无法前行,将手中的刨土农具耒耜(由木棍和铲头构成)插于石缝中,用力一撬,石崩分裂,形成可过一人的石缝,后治河民众由此攀爬上下。后人纪念大禹治水之功,称此石为“禹开石”。


山西河津梯子崖攀可登天


(三)化尔为龙

过了“禹开石”,真正步入了登龙门的道路,石阶有登龙门牌坊,楹联曰:“禹开亘石古流长,鱼跃龙门前程远。”

状元亭傲然矗立在山头上,山势巍峨而雄伟,像是一只巨鳌伸出的头,守护着黄河,俯瞰鱼跃龙门之地。气势磅礴。亭子取意“鳌头之上”,赋予“独占鳌头”的美好寓意,寄寓着千百年来人们对“金榜题名”“功成名就”的期许,其独特的地理形态,吉祥的文化内涵,深得游人的敬仰。

状元亭前行山路有分叉,顺山脊向上可达倚梯城、龙门之巅;向山脊南侧平缓步道,是去往七厘画廊、桃花谷、玻璃栈道的路,我们选择了直上龙门之巅。

状元亭上有化龙庙,确切的说是禹王庙,因为大殿内正中供奉的是治理黄河水患的大禹,在大禹的脚下,才是随浪跳跃的鲤鱼。传说大禹凿开石门后,被压迫阻挡的黄河水一泻千里,上游的黄河鲤鱼也冲出了豁口,骤然跌落于石门之下,夹岸山壁耸立,水流湍急,鲤鱼无法逆流溯源,愤懑之际怨声连连,大禹的妻子涂山氏听到抱怨后对鲤鱼们说:“能跃上豁口者,便可以化为飞龙,腾云为神仙。”此后每到暮春桃花汛时节,会有无数金色鲤鱼循黄河水逆流而上,聚集于石门的豁口下争先恐后地跳跃,一跃而过者在七色彩虹里化为神龙,水雾迷蒙中飞上九天,化龙飞升处被大禹命名为“龙门”。对此现象,东汉《三秦记》载:“河津一名龙门,禹凿山开门,阔一里余,黄河自中流下,两岸不通车马,每逢春之际,有黄鲤鱼逆流而上,得过者便化为龙。”

化龙庙,除了纪念大禹,其更大的人文寓意,是赋予“鱼跃龙门”更为具象化的感召——“奋勇登天梯,一跃过龙门”,给所有心怀梦想的奋斗者一个宏伟的目标和愿望,只要你奋斗、拼搏,越过水流湍急、浪恶漩涡的困顿,化尔为龙,身价百倍。

化龙庙大殿的正前方,山崖边缘有一尊金色的鲤鱼雕塑,身上挂满了大红的祈愿符和祈福带。每一个祈愿符,都寄寓着一个身处人生转折点者的心愿;每一条祈福带,都承载着一个家庭对子女的人生祝福。但化龙庙大门的楹联,表达的却是另外一种人生态度,“登天梯瞻禹绩有志方能凌绝顶,览众山启新程无意自然跃龙门”,启示游人应从大禹治水和登天梯艰难中悟透,“有志”是一切的核心,幡然醒悟开启新程最为可贵,至于跃龙门之事,不可过分苛求,一切尊崇自然,显然是“道法自然”的理念。

龙门山顶的北魏倚梯城旧址,看不到任何遗址痕迹,只有近年新修的现代城池建筑,挂着倚梯城的标牌,显得不伦不类。民国版《乡宁县志•卷五•疆域考》栽:“倚梯城,绝壁百余丈,在龙门上口,垒石为之,俯临黄河,以绝其险,非梯莫上,因名。”除了对倚梯城形势的记载,可知此处或曾为宁乡所辖。史料记载,倚梯城是北魏孝文帝时期戍守黄河龙门天堑的屯兵之所,对于平城、并州、冀州、相州、洛州、雍州、梁州、秦州的防守与巩固,发挥了重要的战略作用。据内蒙古四子王旗白音朝克图镇发现的《孝文北巡之碑》记载:“太和二十一年(497),修省方之典,北临旧京”“涉西河,出平阳,斜顺唐逵,指游咸栎,路迩龙门,遂纡雕轩。”意即公元497年,孝文帝拓跋宏自我反省,回北魏旧都城平城(今内蒙古和林格尔),曾经过西河(今陕西永济),平阳(今山西临汾),沿唐逵山(今山西河津)前行,一路抵达咸阳,因为路近龙门,华辇曾绕道驻留。《后魏•孝文帝本纪》载:“是岁正月乙巳北巡,二月帝次太原,至平城。四月幸龙门,以太牢祭夏禹。”此记载与碑文吻合,即拓跋宏北巡时,二月到的旧都平城,四月到的龙门,而且还亲自祭祀了治水的夏禹。还有史料记载,“还自西河、平阳,至河关,望龙门。”这一年拓跋宏亲率大军发动“第二次南征”,攻打南齐,连克新野、南阳等地,其战前巡视龙门大梯子崖的倚梯城,足见对其军事战略地位的重视。

到了倚梯城,也到了龙门山顶,闲坐于山巅,休整疲乏的身体,补充消耗后的能量,放下一切,山风宜人。游人在近年新建的“龙门之巅”石牌坊留影,都希望给自己留下跃过龙门的印记。站立于龙门山顶的那一刻,进入意识的是一帧帧移动的秀美画卷,远处的黄河逶迤迷人,气势磅礴。阴天乌云缝隙里突然出现的阳光,仙女散花般倾泻在河面上,金光粼粼,黄河像一条金色的绸带,曲曲折折于峡谷之间,令人心醉。远处的山峰一半是金色的,一半是黛青色的,村庄和草木瞬间也笼上了一层薄如蝉翼的金纱,瑰丽而魅惑……登上龙门之巅,大自然描绘了一幅动人心魄的仙境图,不似仙界,胜似仙界。


山西河津梯子崖攀可登天


(四)桃花谷中觅桃仙

从龙门之巅返回至状元亭,沿左侧步道向南,一段平缓路段后,台阶一直向下。虽是中秋时节,从已经颓靡、萧瑟的草木格局,依然可以看出春暖花开和夏日茂盛时的花团锦簇和绿意盎然。但毕竟是秋天了,一切显得灰头土脸,落寞的气息还是令人有些遗憾。

下行步道的两边,有落尽了繁华的桃树,也有被秋雨过早催黄的芦苇丛,茅草的简易亭子和石桌石凳散漫于花草树木见。快要到谷底时,有淙淙的水声和游人呼朋唤友的声音传来,循声转过一道弯,入眼帘的是夹于两座山峰之间的溪流,溪水清澈,从高处向下流动,随着山势跌落三四个坡度落差,水势缓慢而悠闲,不急不纵,偶有树枝或干枯花草根阻拦,激起朵朵水花,像是顽皮的孩子在玩水。不知名的鸟儿,娴熟而淡泊地在巨石浅水间散步,不似常见的鸟儿见人就慌乱地飞走,与游人在山谷溪流间和谐地共处,宛然一幅难得的山水花鸟图。

这种画面与意境,不由地想到陶渊明《桃花源记》所描绘的景致,“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落英缤纷”“桃林尽处,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但又感觉此处与陶渊明所见不同,因为此处为一山谷,水流自上而下,除了野山桃树,还有不少的花木。但不得不否认,看到谷底溪流的那一刻,心底想到的就是心心所念的世外桃源意境。只是在这叶落枝灰的季节,再好桃花源也显露不出其惊艳动人的春色。

景区将桃花谷的主题策划为寻求爱情之处,或许只有春夏两季,才能在草长莺飞、花木峥嵘、溪水明皓的景致里,寻觅到那种人世间的缠满悱恻与浓情蜜意。在秋日的萧瑟中,只能体会“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明年再春风”的意境。为了探究春天的桃花谷,抖音搜索到一段视频,桃花谷内是漫山遍野的野桃花,粉色的野桃花,在山谷间随风荡漾,将山谷渲染的如同十五六岁少女,满屏都是娇嫩欲滴与青春气息。

从桃花谷的谷底上台阶右拐是玻璃栈道,是现代技术与思维的旅游项目,除了感受凌空之险,没有别的感受。对面的山崖,还有更为惊险的崖壁栈道体验,全程须系着安全保护绳,只有极少的年轻人在体验,大多人都是望而兴叹。有来自广东的专业高空走钢丝演员,在南北两山之间的绳索上表演着各种博人眼球的项目,看到其年轻的面容、不着一丝的赤脚,有一种说不出的情绪,既有对其挑战极限的钦佩与赞叹,也有对底层人为生存不惜置身险绝的担忧与惋惜。

下山时,总体感觉轻松了许多,既有登临龙门山巅的自豪,也有心绪得到释放的轻松。但从古门栓向下一段的崖壁台阶路,还是感受到了不同于上山的恐惧,背对着后面的崖壁,面向缓流无声的黄河,脚踏垂直而不规则的石台阶,稍有差失,崴脚摔伤的不仅仅是自己,还有可能伤及他人……心里担心之际,不由地聚精会神,小心翼翼,步步踏实……大梯子崖难登,龙门难越,从龙门之巅回归凡俗,同样的不易。黄河大梯子崖,是北魏契丹人不惧险阻的智慧与勇气结晶,也是华夏文明中攀登天梯、飞跃龙门的精神圣地,它的每一个台阶都记录着曾经的战争烽烟与历史风云,也熔铸着晋地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彰显着大禹坚韧不拔、公而忘私的精神……


山西河津梯子崖攀可登天


山西河津梯子崖攀可登天



山西河津梯子崖攀可登天

拜啸霖:现就职于某航天研究院,工商管理硕士,高级工程师,具有国际项目管理协会(IPMA)颁发的IPMP C级(高级项目经理)资质证书(编号CN2003C1008)。榆林历史文化研究会特聘专家、苏力德文化传承中心/国王木华黎祭祀协会特聘专家,曾受聘于某管理咨询机构高级管理咨询顾问、某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外部导师。业余致力于蒙元历史研究,研究专著《国王木华黎及其后裔研究》已与人民出版社签订出版物合同,有百余万字作品在《人民日报(海外版)》《陕西日报》《辽宁日报》《西安晚报》《文学陕军》《陕西文艺界》《南粤作家》《百花》《金秋》《三秦宗教》等报刊杂志及网络平台,推崇“写真诚的感情,写熟悉的生活,写了悟的思想,写独立的观点”。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