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广州人去了厦门与福州,直言不讳:厦门人和福州人气质截然不同!

景点排名 2025年11月04日 08:15 1 admin

广州往东南行千里,越过潮汕平原的炊烟,风就换了脾性。先前是珠江岸混着早茶虾饺香的湿热,裹着骑楼老街的市井气,到了福建沿海,风里先是厦门海岛的清冽,夹着三角梅的甜香;再往北走三百余里到福州,风里就多了些闽江的温润,混着寿山石的凝润——那是福建境内,一边沾着海的灵秀,一边染着山的沉稳,经千年水土浸润,养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情。

广州人去了厦门与福州,直言不讳:厦门人和福州人气质截然不同!

同属闽地,共饮闽江水,可真脚踩在这土地上才懂,厦门人与福州人的气质,早被这海、这江、这侨乡岁月、这寿山墨韵浸透了。一个似鼓浪屿的海浪,活而明,藏着不疾不徐的灵动;一个像三坊七巷的青石板,稳而厚,带着沉淀岁月的从容。

广州人去了厦门与福州,直言不讳:厦门人和福州人气质截然不同!

厦门:海岛侨风养出的“灵性子”

厦门的魂,该是鼓浪屿的海。海浪轻拍礁石,潮声日夜不息,像极了厦门人的性子,看着明快,却藏着包容坚韧的韧劲。本地人说,大海是“母亲海”,也是“侨脉海”,古时商船从厦门港远航,如今侨乡风情仍在,连日子都带着海风的清爽。

广州人去了厦门与福州,直言不讳:厦门人和福州人气质截然不同!

清晨七点往厦门第八市场走,天刚亮透,海鲜摊位就陆续支棱起来了。摊主坐在小马扎上整理渔获,刚收的渔网里夹着几尾小海鱼,风一吹,海腥味混着海风的清冽,直钻鼻腔。皮肤黝黑,手指粗壮,指缝里嵌着洗不净的海盐。有人问价,他头也不抬,爽朗应着:“刚捞的,十八块一斤,鲜得很,不掺假。”声音洪亮,没有多余的花哨。

广州人去了厦门与福州,直言不讳:厦门人和福州人气质截然不同!

市场旁的早市已经热闹起来,最惹眼的是沙茶面摊子。阿梅阿姨守着一口大锅,锅里的沙茶汤咕嘟冒泡,花生酱的浓香混着海鲜的鲜甜,飘出老远。她的动作麻利,左手捞起碱水面,右手依次加入虾、鱿鱼、豆干,再浇上滚烫的沙茶汤,每一步都透着爽快。有人问她为啥汤这么鲜,她笑着擦汗:“沙茶酱要自己熬,海鲜要新鲜的,汤要滚够时辰,急了就没这味了。”挑一筷子入口,面条劲道,汤汁浓郁,鲜辣交织,吃的就是闽南海岛的本味。

广州人去了厦门与福州,直言不讳:厦门人和福州人气质截然不同!

往鼓浪屿走,巷子里藏着不少侨宅与手作铺子。林师傅的漆线雕铺子在巷尾,门口摆着几块刚做好的漆线雕摆件,金线缠绕,光泽鲜亮。他坐在小桌边,手里捏着细漆线,正给一个瓷瓶缠线,漆线在指尖弯曲缠绕,不急不躁。有人凑过去看,他轻声说:“漆线雕和做人一样,得细。一缕线错位,整幅就乱了;一步浮躁,心气就散了。”他的手指纤细,指腹上满是老茧,那是几十年与漆线、木料打交道的痕迹。缠线时,他还会哼几句闽南语歌谣,调子轻快,和着漆线的摩擦声,透着海岛的灵动。

广州人去了厦门与福州,直言不讳:厦门人和福州人气质截然不同!

厦门人的灵,藏在鼓浪屿的海浪里,藏在漆线雕的金线中,藏在沙茶面的浓香里,藏在侨宅的巷陌里。他们不张扬,不急躁,像海边的三角梅,扎根石缝,热烈绽放,带着海的清爽,侨风的包容,让人觉得舒心。

福州:闽江寿山泡出的“稳性子”

广州人去了厦门与福州,直言不讳:厦门人和福州人气质截然不同!

从厦门往北走三百余里,路两边的景致渐渐变了样。先是厦门的海岛礁石,后来成了福州的闽江两岸,风一吹,榕树的气根轻轻摇曳,不像厦门的风那样清冽灵动,倒像一双沉稳的手,带着些温润的厚重。到了福州城,第一感觉是“稳”——街上的人走路不慌不忙,却透着踏实;三坊七巷的商户笑着招呼客人,语气醇厚;连菜市场的摊主称完菜,都会认真说一句:“分量足,放心拿。”

福州的气质,是闽江的水养出来的稳,是寿山石的韵灌出来的厚,像三坊七巷的古厝,看着沉静,却能承载岁月,藏着股坚韧的韧劲。

广州人去了厦门与福州,直言不讳:厦门人和福州人气质截然不同!

清晨六点,台江农贸市场旁的早市已经开张。王师傅的鱼丸铺前排起了长队,他正站在案板旁,手里捶打着鱼糜,动作有力却不急躁。捶打、揉团、包馅,每个鱼丸都捏得圆润饱满,弹性十足。有人催他快些,他笑着说:“鱼丸要捶够力道,皮要弹,馅要鲜,急了就散了,砸了招牌。”煮好的鱼丸浮在汤里,白白胖胖,咬开一口,汤汁四溢,肉质鲜嫩,鲜而不腥,吃的就是福州风味的实在。

广州人去了厦门与福州,直言不讳:厦门人和福州人气质截然不同!

三坊七巷的寿山石坊里,陈老伯正坐在案前雕刻印章。案上摆着几块刚采来的寿山石,色泽温润,带着天然的纹理。他手里握着刻刀,正给一块石料刻字,刻刀笃笃的声响在坊内回荡,不急不躁。有人凑过去看,他也不抬头,只说:“刻章和做人一样,得正。一笔歪了,整方章就废了;一步浮躁,日子就乱了。”他的手指粗壮,指关节有些变形,那是几十年与刻刀、石料打交道的痕迹。打磨印章时,他用细砂纸慢慢擦拭,石粉纷飞,寿山石的温润渐渐显现:“慢工出细活,印章要经得起看,日子要经得起过。”

广州人去了厦门与福州,直言不讳:厦门人和福州人气质截然不同!

白马河旁的茶摊,是福州人消磨时光的好去处。几张石桌,几个竹靠椅,铺主泡上本地的茉莉花茶,茶汤清亮,带着淡淡的花香。几个老人围坐在一起,喝着茶,聊着家常,语速平缓,没有争执,只有慢悠悠的惬意。有个老人端起茶杯抿了一口,笑着说:“福州这地方,江好石好,急啥呢?日子就像这茉莉花茶,泡得越久,味越醇。”旁边的人附和着,眼神里满是满足。

广州人去了厦门与福州,直言不讳:厦门人和福州人气质截然不同!

福州的吃食,处处透着沉稳。肉燕皮薄如纸,包着鲜美的肉馅,煮好后晶莹剔透,咬下去韧劲十足;佛跳墙用料扎实,鲍鱼、海参、花胶等食材慢炖数小时,汤汁浓郁,营养丰富,不张扬却滋味醇厚;还有荔枝肉,形似荔枝,外酥里嫩,酸甜可口,透着福州菜的内敛与精致。菜馆的老板娘笑着说:“福州人做菜,讲究的是本味,不用花哨调料,慢慢炖、细细做,才能吃出食材的好。”

广州人去了厦门与福州,直言不讳:厦门人和福州人气质截然不同!

福州人的稳,藏在闽江的流水中,藏在寿山的刻刀下,藏在鱼丸的弹性中,藏在茶摊的闲谈里。他们不张扬,不急躁,像闽江边的古榕,扎根土地,枝繁叶茂,带着山的厚重,江的沉稳,让人觉得踏实。

两种气质,一江的情

从厦门到福州,三百余里路,却像走过了福建的两种模样。厦门的灵,是鼓浪屿的海浪,是漆线雕的金线,是说话的轻快,是吃食的浓烈,像海边的三角梅,开得热烈,不张扬;福州的稳,是闽江的流水,是寿山的刻刀,是说话的醇厚,是吃食的内敛,像三坊七巷的古厝,立得沉稳,不浮躁。

广州人去了厦门与福州,直言不讳:厦门人和福州人气质截然不同!

广州来的人,走在厦门的第八市场,会想起海的灵动,想起那些把日子缠进漆线里的人,心里透着清爽;走在福州的三坊七巷,会想起江的沉稳,想起那些把日子刻进石头里的人,心里满是踏实。这两种气质,没有高下之分,都是福建水土给的,都是闽地岁月养的。

厦门人有厦门人的活法,灵得实在,不玩虚的;福州人有福州人的活法,稳得通透,不矫情的。就像鼓浪屿的海浪与闽江的流水,一个灵,一个稳,却都在这片土地上,活出了自己的味道。

广州人去了厦门与福州,直言不讳:厦门人和福州人气质截然不同!

离开的时候,厦门的林师傅送了个漆线雕小摆件,说“挂着看,图个鲜亮”;福州的陈老伯塞了方小印章,说“盖个字,图个踏实”。都是不花哨的东西,没有华丽的包装,却透着股真心实意。

这大概就是厦门与福州的好——不张扬,不刻意,像福建的雨,润物细无声;像闽江的水,滋养着一方人。它们用自己的气质,留住每个走过这里的人的心,让人明白,日子不必强求一致,灵有灵的鲜活,稳有稳的厚重,只要踏实过,都能活出属于自己的滋味。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