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盖疼到上下楼都扶墙的人,刷到这条先别滑。2023年12月,北京体育大学把“站桩”搬进三甲医院康复科,42台压力鞋垫+红外摄像头全程直播,结果出来:姿...
2025-11-08 0
文|002
今天立冬,朋友圈里到处都在晒雨雪,一句最怕立冬是雨天的老话好像突然就应验了。
一个又湿又冷的寒冬真的要来了吗?
11月7日是立冬,一大早好多人的朋友圈里都在晒自己家那儿的雨和雪。
就拿北京来说,城里头还下着小雨,可稍微往北边儿一点的延庆佛爷顶,雪花是实打实地往下飘了,没多大会儿工夫,山顶就白了一小片。
气象站的数据显示,到上午10点,延庆二海坨那地方的降水量都快赶上8.1毫米了,雨雪下得真不小。
今年立冬这场雨雪,让人想起2021年的周口,当时从11月6日晚上开始,风力有六七级,一阵阵刮过来的时候能有八九级。
在鹿邑县的观堂镇,记录到的最大风速是每秒26.0米,等到了7号早上,雨里头就开始夹着雪,气温跟着就往下跌。
周口市区的气温甚至降到了零下2.6℃,天气突变得太快,有些人就担心,周口大降温会不会重演,把没做好保暖的上班族打个措手不及。
突如其来的立冬雨雪,也让那句流传了很久的老话被人翻了出来,家里老人常念叨的最怕立冬是雨天,难道真有什么道理?
最怕立冬是雨天这句话,乍一听可能觉得有点玄乎,但这不是瞎说的。
在那个出门全靠两条腿,取暖全靠烧柴火的年代,冬天过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就看老天爷的脸色。
立冬是冬天的头一天,这一天的天气,就像是给整个冬天定了个调。
要是这天阴雨连绵,很多人觉得接下来这个冬天不好过了,很可能就是个烂冬。
这个烂冬指的不是那种干巴巴的冷,而是持续不断的阴雨天,又湿又冷,在古代那会儿真的很要命。
路都是土路,一下雨就变成了烂泥塘,一脚踩下去,半天拔不出来,别说出门干活了,就是走个亲戚都费劲,更关键的是吃饭和取暖。
柴火堆在院子里,天天淋雨,这样的柴火往灶里塞,点半天都点不着,光冒烟不起火,屋里冷得像冰窖。
民俗专家付海水就提到过一句老话,叫立冬落雨会烂冬,吃得财尽米粮空。
说白了,就是又冷又饿,没法出门挣钱,只能在家里干耗着,一个冬天熬下来,家里那点儿存粮都得见底。
所以古人对立冬的害怕,是刻在骨子里的,立冬这天,大家都会抬头看看天,要是大晴天,心里就踏实了。
要是一下雨,就得赶紧做准备,多备点干柴,多存点粮食。
而这句老话也是一代传一代,当然老话里也有教人怎么过的,比如立冬补冬,补嘴空,意思就是说,辛苦一年了,天冷了,农活也少了,该吃点好的补补身子,攒足了劲儿好过冬。
这既是犒劳自己,也是为接下来的苦日子做准备。
更有意思的地方,同样是立冬下雨这件事,在中国这片大地上,南方人和北方人的看法可以说是拧着来的,完全是两个版本。
长江中下游这些南方地区,大家的说法跟周口那边差不多,觉得立冬有雨一冬寒。
南方的冬天,温度计上的数字可能没那么吓人,但空气湿度大,体感上冷得不行,这种天气,地里种的油菜,小麦也受不了,根长时间泡在水里,那不得烂掉吗?
所以南方人看到立冬下雨,心里也是难受的,就说重庆,当地的气象专家都说了,立冬对他们来说还不算真入冬,12月中旬才算。
立冬这时候下雨,只会让空气更潮,等后面冷空气一来,滋味就更不好受了,可这话要是拿到北方去说,北方的老乡们听了估计得直摇头。
在华北这些地方,大家最怕的是干旱和那种刮刀子似的干冷,所以北方的老话是立冬晴,一冬凌,凌就是冰冷刺骨的意思。
一个大晴天的立冬,在北方农民看来反而不是好事,这说明今年冬天可能雨雪少,又干又冷,相反要是立冬这天能下点雨或者雪,那大家就高兴了。
因为冬天的雪,对北方旱地里的小麦来说,那可是宝贝,雪盖在麦苗上,外面再冷,底下的麦苗也冻不坏,等开春雪一化,那都是水,正好够麦苗成长。
这就是为什么大家都说瑞雪兆丰年,所以北方人是盼着立冬下雨下雪的,这预示着一个不那么干的冬天,对庄稼好。
至于这些老话在今天,到底还能不能信,说实话,从科学的角度看,靠某一天的天气,就想把后面两三个月的气候给定了,这事确实不太靠谱。
冬天的天气是个很复杂的东西,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太平洋的水温是冷是热,还有北极的冷空气强不强等等。
立冬这一天下雨,只能说明当时正好有这么个天气过程,不能直接画等号说整个冬天都会这样。
但是这也不是说老话就没用了,这些谚语,是老祖宗在没有卫星,没有雷达的年代,靠着眼睛看,身体感觉,花了几百上千年时间总结出来的经验。
不是瞎猜,是成百上千年观察下来的一个概率问题,在某个地方,可能立冬下雨,后面湿冷的概率确实就大一些。
古人观察到鸟儿怎么飞,动物怎么躲,然后把这些和节气联系起来,本身就是在努力地去读懂自然的暗示。
现在不一样了,手机上点一下,未来几天的天气预报清清楚楚,还能看到气候趋势的分析,靠一句谚语来安排生产生活,已经没那个必要了。
但是这些谚语并没有过时,它告诉我们,我们的祖先曾经是怎样观察自然,适应自然的。
今天当我们在立冬的雨雪里,又聊起最怕立冬是雨天这句话时,我们聊的可能已经不只是天气预报了。
更多的是再回味一下过去,感受一下文化里头的东西,也挺有意思的。
参考资料:
人民资讯,2021-11-07,10级大风在这里。周口迎来降雪 民俗专家解读立冬谚语
鲁中晨报,2025-11-07,立冬,北京延庆飘雪了。城区降雨了
相关文章
膝盖疼到上下楼都扶墙的人,刷到这条先别滑。2023年12月,北京体育大学把“站桩”搬进三甲医院康复科,42台压力鞋垫+红外摄像头全程直播,结果出来:姿...
2025-11-08 0
26岁,6年练成低体脂腹肌,他靠一身肉月入3万。 北京地铁晚高峰,车厢里全是鼓囊囊的小肚子。 出站5分钟,三里屯写字楼的玻璃映出另一个画面: 启超把T...
2025-11-08 0
“又坐一天工位腰酸屁股塌”刷屏热搜:2024.06.14晚,小红书#拯救久坐臀#话题冲上热搜第一,起因是北京一25岁设计师发帖晒自己三个月从“方屁股练...
2025-11-08 0
膝盖比工资先报警,45岁大叔周末狂刷10公里隔天直接躺进骨科——2024年北京积水潭医院运动损伤门诊量同比飙23%,罪魁祸首就是“周末战士”。 别被...
2025-11-08 0
早上七点半,北京灰扑扑的天,有人已经绕着龙潭湖跑了三圈,耳机里放着上世纪的《橄榄树》,脚底下的步子像老式缝纫机哒哒响。就在上周,这位大叔刚从医院出院,...
2025-11-08 0
Photo by Niklas Ohlrogge (niamoh.de on Unsplash 我想先请你思考一个场景: 生活中,当一个问题出现,打...
2025-11-08 0
每天到底走多少步才算健康?这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却牵扯着不同人群的体质差异、慢性病风险、运动耐受性,甚至还有对“健康焦虑”的社会误导。很多人习惯把“一...
2025-11-08 0
生活就像一场马拉松,有人起步飞快,有人后程发力。2023年北京马拉松赛场上,一位68岁的老人用4小时30分钟完赛,这个成绩让许多年轻人汗颜。他不是专业...
2025-11-08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