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市文化和旅游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主办的“北京市工业旅游示范点资源推介活动”,日前在海淀区砖窑里公共文化艺术综合体举办。活动现场为2025年新评定的1...
2025-11-08 0
厦门公众考古活动吸引越来越多人参与
你我与考古,那么远这么近
队员们行走于半岭古道上。
郑小媚在展示考古盲盒。
东南网11月8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黄星榕 文/图)田野考古实践、走进古窑遗址“开盲盒”、赴大学参访科技考古实验室、开展考古主题剧本杀……近3年来,伴随着一场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厦门在全省首创的公众考古活动吸引了越来越多国内文博爱好者。
从最初百余名报名者的尝试,到如今招募时段的延长与内容的深化,厦门公众考古活动已由最初的“月”升级为“季”,不仅拉近普通人与古代文明的距离,更为考古事业打开“象牙塔”之门。
在古道上重温“厦门往事”
“接下来,给大家介绍洛阳铲。”林荫密布的古道上,厦门市博物馆文物保护科技部副主任王蒙奋力将洛阳铲垂直打入土层。
让体验者学习考古调查勘探流程,是厦门公众考古季活动的重要环节。
“很多人知道洛阳铲,是通过《盗墓笔记》等小说。”王蒙举着1米多长的洛阳铲,靠着自身重力把铲子往地下一顿,“没错,这个东西我们确实是从盗墓贼那里学来的——通过垂直打入土壤采集样本,可以分析地层结构和遗物分布,对地下遗迹的年代、分布范围和遗迹性质作出基础判断。”
尽管现代技术已经发展出了金属探测器、地质雷达等“黑科技”,但用洛阳铲勘探仍然是考古界最常用的传统方法。
“把土带上地面之后,要按顺序把土样排列好,进而分析孔位下地层的堆积情况。通过多个这样的探孔,就可以知道一个区域内地下的地层及文化层堆积的大致情况。”王蒙说,“在厦门这样的南方地区,勘探深度通常只有1到2米,北方探孔的深度有七八米。”
洛阳铲、手铲、小毛刷、罗盘……这些考古“神器”让体验者过了一把亲自上手的瘾。参与者轮流体验,再实操田野调查、地表清理等技能,让半岭古道这条曾是海陆商贸“血管”的茶马古道重现昔日的热闹。
据介绍,半岭古道位于厦门市同安区汀溪镇前格五林里自然村与半岭自然村的山中,全长约2.5公里,宽度为1至1.8米,可容两匹马交会。
史料记载,宋元至20世纪30年代,行人、商旅年复一年在这茶马古道上来回运送山货海产。依托它的繁荣,旧时五林里村和半岭村有过许多客栈、商铺、茶楼、酒肆,至今还有古驿站遗址。
同安区汀溪镇文化站原站长刘良阵已是第三年带队走古道。已经67岁的他,还坚持在一线。
“你看,这是当时商旅、行人过往留下的痕迹。”刘良阵指着古道上石头表面的坑窝告诉记者。古时挑夫将货物架在木棍上,负重歇脚,经年累月,沿路的石道上便形成了一道道坑窝。
古道上的起伏、沟壑、遗存,刘良阵如数家珍。“古道你用脚走一遍,用手摸一摸这些石头,那种历史的感触是看多少图片和视频都换不来的。”他说。
让考古多渠道走近大众
“总说考古是寻宝,可我觉得来了就是‘宝’,体验最重要!”
蜿蜒的古道上,大家爬坡都略显疲惫,但来自北京的冯静松却笑容不减。能走进古迹、体验考古队的工作日常,令她格外振奋。
“我们家出游的首选永远是博物馆和遗址。因为在这些地方,你能在有限时间内,最集中、最深刻地感知到一个地方的文化底蕴与前人智慧。”她说。
在考古季活动中,冯静松与其他体验者深入坑仔口五龙窑、后溪龙窑等古龙窑遗址的腹地。从窑口、窑身一直看到支撑的支架,再到整个窑址周围规划出的参观区,他们细细观察,抬手轻触斑驳的窑壁,仿佛在与百年前的窑工对话。
专业人士的讲解,让厚重的历史变得可知可感,冯静松感慨万千:“因为历史总会流逝,古老的工艺和这条道上的人也会渐渐消失。但通过这样一扇‘门’,我们普通人能够与古迹展开互动,这本身就是一种最好的传承。”
举办公众考古活动,核心在于让人“走近”。除了亲临遗址的深度体验,更轻量、更趣味的参与形式同样广受欢迎——在厦门市博物馆的文创空间,热销的考古盲盒让沉睡的历史以另一种方式在公众手中“复活”。
打开一份考古盲盒,内部分为土块区、工具区,还赠送一款护目镜。体验者先用水把石膏块软化泡开,再通过考古铲、挖掘刮刀进行挖土、剥土的工作,待“宝物”逐渐显形后,再用毛刷细细扫去浮尘,用木签清理细节处的尘土。后两个工序交替进行,直到“宝物”展露真容。
“这款考古盲盒是配合首届厦门公众考古活动特别设计的。”厦门市博物馆文创空间职员郑小媚介绍说,以往大众只能远观考古发掘,玩考古盲盒可以让大家有一种更直观有趣的互动体验,“当你亲手让‘宝物’慢慢显露,自然而然会想了解它是什么,其背后又有什么样的故事”。
“这种从‘动手’到‘探究’的引导,能有效激发孩子的兴趣。很多人会因此走进博物馆,去寻找实物,去了解本地的历史。”郑小媚说,这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也能降低公众接触考古的门槛,实现从“旁观”到“体验”的转变。
近年来,厦门公众考古季还加入了许多科技元素。去年的活动结合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让参与者走近“四普”工作一线,解锁无人机、北斗手持采集仪、RTK等工具的使用;今年,组织者为公众开放了厦门大学的校内资源,让更多人有机会走进国家级和省级的考古实验室,用显微镜观察3000多岁的植物种子。
这些多元化的体验方式,正让考古从专业的“象牙塔”走向充满活力的公众视野。
“从好奇中来,到敬畏中去”
早在1950年,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就提出了“考古是人民的事业”的观点,为考古学的大众化埋下伏笔。近些年来,《我在故宫修文物》《如果国宝会说话》等文博类节目火爆全网,三星堆祭祀坑遗址发掘等考古活动的现场直播频频出圈,甘肃省博物馆“铜奔马”成为大热表情包……从“收藏热”“博物馆热”刮来的风也吹到了考古界。
记者了解到,厦门地区的考古工作始于20世纪30年代,早期的考古工作主要由厦门大学和福建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负责,1983年厦门市博物馆成立后,厦门市的考古工作便由博物馆主导。截至目前,厦门共进行了8次较集中的大规模文物考古调查,从1956年的全市历史遗迹普查,到近年来对史前文化的深度探索,城市的文明图谱日渐清晰。
作为非传统意义上的考古重镇,厦门持续举办公众考古季究竟有什么价值呢?
“不一定非得是大型墓葬、出土惊天动地的文物才算考古。实际上,考古是为了通过古人留下的物质遗存,去研究他们真实的生活状态。”厦门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研究员逯鹏给出了解答。
“厦门或许不会发现‘三星堆’,但我们就因此不研究厦门先民的生活了吗?他们是以渔猎还是采集为生?是不断迁徙还是已经定居?……这些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恰恰是考古学的独特价值所在,它为我们本地的文明溯源提供了几乎唯一的途径。”
此外,厦门有着独特的闽南红砖建筑、嘉庚遗产,这些近代的、地面上的文物,同样是宝贵的考古资源。毕竟,考古学讲究“透物见人”,其本质在于通过系统发掘、记录和分析物质遗存(如建筑基址、器物、人类骨骸等),复原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脉络。
在刘良阵看来,公众考古最重要的任务在于科普。
“许多破坏行为源于人们对文物价值的无知,保护就是最好的开发。”他说。为此,退休后他每年还要讲二三十堂课,致力于文化传承与文物普法。
“我们同安区现在有记录的文物点就有78处,古道、古陶瓷遗址、山寨、古墓葬……类型很丰富。要先让人们知道‘家底’是什么,才会去珍惜。”刘良阵说。
何为文物?何为保护?当考古学尚未完全走进大众视野,专业与公众之间的认知鸿沟依然存在,考古学的公众化正呼唤着考古工作者承担起新的使命——将专业的学术知识转化为社会大众易于理解、乐于接受的文化养料。
“所以,厦门公众考古季的价值,不在于我们挖到了多少‘国宝’,而在于它为这座城市和市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能用考古的视角重新发现脚下这片土地的记忆与价值,建立起属于我们自己的、基于实证的文化自信。”逯鹏说。
相关文章
由市文化和旅游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主办的“北京市工业旅游示范点资源推介活动”,日前在海淀区砖窑里公共文化艺术综合体举办。活动现场为2025年新评定的1...
2025-11-08 0
金秋时节的千年瓷都,天朗气清。在景德镇陶阳里历史文化旅游区,造型独特的博物馆、陶瓷遗存丰厚的古遗址、古韵悠长的里弄街巷,共同构成一幅流动的历史画卷,吸...
2025-11-08 0
搭眼一看,便是知己文/周长行笔者旅游桂林时,在南溪山花园酒店居住了10天,几乎每天都会在距离酒店三四十米的南溪山山脚下散步。此散步非彼散步,我已离开南...
2025-11-08 0
长安灯会作为西安市最受欢迎的文化品牌活动之一,2026年将首次打破传统时间框架,提前至元旦盛大启幕。作为西安“唐诗之都”文化品牌建设的核心载体,本届灯...
2025-11-08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