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作者定会不负众望,按时按量创作出更优质的内容。文I韩错编辑I韩错前言近期神州二十号和神州二十一号的成...
2025-11-11 0
每一座城市,都有一段关于老街巷的记忆,古街古巷里承载的味道,才是一座城市最值得留存的记忆。泉城济南是座被泉水滋润的古城,特色街巷数不胜数。漫步在这些古街古巷中,仿佛能触摸到济南深厚的历史脉络和独特的市井风情。下面,就让我们跟随镜头和文字,一起走进济南的几条古街古巷,感受它们的独特魅力。
芙蓉街是济南现存为数不多的古老而典型的文化街和商业街之一。它位于历下区泉城路街道,南北走向,全长约432米,因街中路西有芙蓉泉而得名。芙蓉街南起泉城路,北接府学文庙,是济南老城最古老、最繁华的综合性商业街道。
芙蓉街得名于街中的芙蓉泉。芙蓉泉位于芙蓉街中段西侧,是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据记载,明崇祯年间的《历城县志》就有“芙蓉泉在双忠祠前,泉出石罅,花压水际”的描述。芙蓉泉周边一带因泉而得名,明代时这里有芙蓉巷,清代乾隆年间编纂的《历城县志》首次明确提到“芙蓉街”。芙蓉街不仅因泉得名,更承载了济南的历史和文化。有文史专家指出,芙蓉街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1100年前后,是济南现存最古老的商业街。
芙蓉街历史悠久,自明清以来一直是济南繁华的商业街区。这里曾汇聚众多老字号和文人雅士。明代时,芙蓉街一带是济南府学、贡院等文化机构所在地,吸引了大批文人墨客。据史料记载,清代初期芙蓉街就已“箫鼓盈街,灯彩辉耀”,成为游女士子游览的热闹场所。著名诗人郑板桥曾在此留下墨迹,他题写的楹联“三椽茅屋,两道小桥;几株垂柳,一弯流水”就描绘了芙蓉街周边小桥流水的美景。芙蓉街还曾与布政司街、鞭指巷、曲水亭等一起,形成济南最早的文化商业中心。明清至民国时期,芙蓉街附近云集了大量书店、文具店、古玩店和餐饮店铺,成为文人雅士流连之地。清末民初,芙蓉街更是繁华异常,被誉为“历下之庄岳”(庄岳指古代齐国的两大繁华街道)。
芙蓉街不仅有美景,还流传着许多有趣的传说和故事。其中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与明代才女李清照有关。传说李清照曾在芙蓉泉边居住,她的居所附近有芙蓉泉,泉边杨柳依依,环境幽静。李清照在此度过了许多美好时光,芙蓉泉也因她而增添了几分浪漫色彩。虽然没有确凿史料证实李清照曾住在芙蓉街,但当地百姓津津乐道这个故事,使得芙蓉街更具人文气息。此外,芙蓉街周边还有许多典故,如鞭指巷、曲水亭街等与之相邻,共同构成了老济南的市井画卷。
如今的芙蓉街已成为济南最著名的小吃街和旅游景点之一。每逢节假日,这里熙熙攘攘,游人如织。街道两旁林立着各种小吃摊和特色小店,汇聚了各地美食和济南本地小吃,如油旋、甜沫、草包包子等,让游客大饱口福。同时,芙蓉街还保留了部分历史建筑和文化遗迹,如芙蓉泉、泉城路天主教堂(建于1905年)等,增添了几分古朴韵味。虽然现代的芙蓉街已经焕然一新,没有了过去的青石板路和叮咚泉水,但它依然是济南“民俗街”的代表,浓缩了济南的商业文化、历史遗迹和人文风貌。漫步芙蓉街,仿佛能穿越时空,感受到济南城千年的繁华与变迁。
泉城路是济南历史上著名的古街,也是如今济南最繁华的商业大街之一。它南起泺源大街,北至大明湖路,全长约1.6公里,曾是济南城的主要交通干道。泉城路历史悠久,自元代形成干道后便迅速繁荣起来。明清时期,这里是济南府的主要街道,沿街分布着众多官署、商铺和民居。
泉城路原名“院西大街”,因位于明代山东都指挥使司衙门(俗称“院衙门”)以西而得名。清末民初,因济南素有“泉城”之称,这条街逐渐被称为“泉城路”。1924年出版的《续修历城县志》中,就明确标注了“泉城路”的名称。此后,泉城路作为济南的标志性道路,一直沿用至今。
泉城路见证了济南从古代到现代的发展变迁。自元代以来,泉城路一带就是济南的政治和商业中心。明代时,济南成为山东省会,各级官署衙门林立,泉城路北侧聚集了山东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等重要官署。清代济南府、历城县的衙署也设在泉城路附近,因此这条街曾有“院西大街”的别称。明清时期,泉城路两旁商贾云集,店铺林立,形成了繁华的商业街区。据记载,清末民初泉城路就已经有了百货商店、饭店、茶馆等现代商业设施,成为济南最早的商业中心之一。
到了20世纪,泉城路更是济南城市发展的缩影。20世纪初,泉城路东段就有了济南最早的电影院、咖啡馆等。1982年,坐落于泉城路核心地段的新华书店泉城路店拔地而起,成为济南的新文化地标。此后,泉城路不断拓宽改造,逐渐发展成为集购物、娱乐、餐饮于一体的现代商业街。如今的泉城路高楼林立,国际品牌云集,被誉为济南的“金街”。然而,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泉城路始终保留着一些历史记忆。例如,沿街仍有一些建于清末民初的老建筑,见证着这条老街的百年沧桑。
泉城路作为济南的主干道,流传着不少与城市变迁相关的故事。其中最著名的是关于“泉城”得名的传说。相传在古代,济南曾遭遇大旱,百姓祈雨无果。这时,有一位名叫舜的贤君来到济南,带领百姓挖井找泉。经过一番努力,终于在城南挖出了清澈的泉水,济南从此摆脱了干旱。为了纪念舜的功绩,人们将济南称为“舜城”,并将城中的主要道路命名为“舜井街”“舜耕路”等。后来,济南因泉水众多,又被称为“泉城”,泉城路的名字也因此而来。当然,这只是民间传说,但它反映了济南人民对泉城的深厚情感和对历史的美好想象。
如今的泉城路是济南最繁华的商业中心之一,被誉为济南的“金街”。沿街两侧高楼林立,汇集了大型购物中心、百货商场、品牌专卖店和特色餐饮等,吸引着源源不断的人流。白天,泉城路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夜晚,霓虹闪烁,灯火辉煌,展现出济南现代都市的魅力。尽管时代变迁,泉城路依然保留着一些历史记忆。例如,在泉城路与芙蓉街交汇处,仍能看到建于1905年的泉城路天主教堂,它见证了济南对外开放的历史。此外,泉城路沿线还分布着许多文化场馆和历史遗迹,如济南府学文庙、山东剧院等,让人们在购物休闲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
曲水亭街位于历下区大明湖街道,北起大明湖路,南接西更道街,东望德王府北门,西邻济南府学文庙。全长约530米,宽2.8米至10米。曲水亭街是济南老城区中最能体现“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泉城特色的老街之一。
曲水亭街的名称来源于街北口的曲水亭。曲水亭是一座临水敞亭,三面轩窗,四壁挂满字画,是旧时文人雅士聚会品茶的地方。清代著名书画家郑板桥曾为曲水亭题写楹联:“三椽茅屋,两道小桥;几株垂柳,一弯流水”。这幅楹联生动地描绘了曲水亭周边小桥流水、垂柳依依的美景,也点出了曲水亭街因曲水亭而得名的渊源。街随水走,水伴街行,曲水亭街的名字可谓名副其实。
曲水亭街历史悠久,可追溯至北魏时期。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就曾记载:“泺水北流,历山祠东,泉源上奋,水涌若轮……泉源竞发,沟浍交经,林薄葱蒨,声溜清幽。”其中的“声溜清幽”正是济南“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景象的写照。宋代以后,曲水亭街一带因邻近济南府衙和贡院,逐渐发展成热闹的街区,聚集了饭庄、旅店、药铺、戏班等。《老残游记》中曾描写此处“蓝呢轿子、红缨帽子流汗奔走的街景”,足见当时的繁华。明清时期,曲水亭街更是文人墨客的聚集地。每逢农历三月初三,当地文人雅士都会在此举行“曲水流觞”雅集,将酒杯放在九曲流水中,任其漂至面前,饮酒赋诗,雅趣盎然。曲水亭街承载了济南悠久的文化传统,是“泉城”文化的重要载体。
曲水亭街流传着许多与泉水和文人有关的传说。其中最有名的是“乾隆微服游曲水亭”的故事。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途经济南,听说曲水亭街风景秀丽,文人云集,便决定微服私访。一日,乾隆扮作书生,来到曲水亭品茶。正巧碰上一位卖酒的老妪,便上前讨酒。老妪热情好客,与乾隆相谈甚欢。乾隆见老妪心地善良,便题诗相赠。至今曲水亭附近还流传着乾隆题的诗句,虽然具体内容已不可考,但这个故事为曲水亭街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此外,曲水亭街周边还有关于李清照、辛弃疾等文人的传说,他们的故事与泉水、街巷交织在一起,让曲水亭街更具人文魅力。
如今的曲水亭街已成为济南著名的历史文化街区和旅游景点。沿街两侧是青砖黑瓦的老屋,清澈的泉水从院落中潺潺流过,两岸杨柳依依,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象令人仿佛置身江南水乡。曲水亭街不仅保留了古朴的街巷风貌,还融入了现代的商业和文化元素。许多居民将自家院落改造成茶社、书店、手工艺品店等,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游览。每逢节假日,曲水亭街游人如织,人们在溪边漫步、拍照留念,感受着老济南的韵味。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历史街区,济南市近年来对曲水亭街进行了保护性开发,恢复了部分古建筑和泉水景观,使“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美景得以重现。漫步曲水亭街,仿佛时光倒流,让人沉醉在济南的古韵之中。
王府池子街位于历下区大明湖街道,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小巷,西起芙蓉街,东至西更道街,是济南老城区保存泉水民居风貌的典型街巷之一。王府池子街不长,全长仅数百米,但历史悠久,充满了市井烟火气息。
王府池子街得名于街中的“王府池子”。王府池子是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原名“濯缨泉”,因明代德王府在此而得名“王府池子”。德王府是明代济南最大的王府,王府内建有花园和池塘,濯缨泉就在德王府花园内。清代德王府被焚毁后,濯缨泉成为普通民居的一部分,但其泉池依然保存下来,并以“王府池子”之名沿用至今。王府池子街因紧邻王府池子而得名,见证了德王府的兴衰和老济南人的生活变迁。
德王府是明成祖朱棣次子朱高煦的王府,始建于1403年,占地广阔,园内亭台楼阁、泉池溪流一应俱全。王府池子(濯缨泉)便是德王府花园中的主要景观之一。清代德王府被清军拆除后,王府旧址上逐渐建起了民宅,濯缨泉成为附近居民的公共泉池。王府池子街因此成为连接王府旧址和大明湖的重要通道,周边聚集了大量民居和商铺。明清时期,王府池子街一带商贾云集,茶馆、酒肆、药铺等店铺林立,是老济南城繁华的市井街区之一。同时,这里也是文人雅士常来之地,许多书画家、文人墨客曾在此聚会品茗,留下了不少墨宝。
相传在明代,德王府的建造者为了让王府有一处美景,特意派人四处寻找泉水。终于在济南城东北角找到了一眼清泉,泉水晶莹剔透,周围绿树成荫。德王府的主人大喜,将此泉圈入王府花园,并命名为“濯缨泉”,寓意“濯吾缨乎沧浪之水”。后来德王府虽毁,但这眼清泉依然滋养着附近的居民,人们为了纪念德王府,便称其为“王府池子”。这个传说反映了王府池子街深厚的历史背景和人们对德王府的记忆。此外,王府池子街还流传着关于泉池的一些趣事,比如过去每逢夏季,附近居民都会在王府池子里游泳消暑,成为老济南人独特的生活记忆。
如今的王府池子街已成为济南老城区保护泉水文化的典范。虽然历经岁月变迁,王府池子街依然保留着古朴的街巷风貌和浓厚的市井气息。沿街两侧的老房子大多是清末民初的建筑,青砖灰瓦,错落有致。街中流淌的王府池子清澈见底,池边的垂柳和青石台阶上,时常可见居民洗衣洗菜的身影。王府池子街还是济南著名的“小吃街”之一,沿街开有许多小吃店和餐馆,提供油旋、甜沫、把子肉等济南特色美食,吸引着众多游客和本地人前来品尝。此外,为了更好地保护王府池子和周边环境,济南市政府近年来对王府池子街进行了修缮和整治,清理了泉池淤泥,加固了池岸,使王府池子重焕生机。漫步王府池子街,仿佛能感受到老济南人的生活温度,泉水叮咚、市井喧嚣,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民俗画卷。
宽厚里位于历下区泉城路街道,是济南著名的历史文化街区之一。它北起后宰门街,南至泉城路,东起西更道街,西至芙蓉街,总面积约1.6万平方米。已成为集传统建筑、民俗文化和现代商业于一体的特色街区。
宽厚里的名字源自于“宽厚所街”。宽厚所街是老济南城南的一条古街,始建于明代,原称“所里街”。清乾隆年间,山东巡抚朱定元在此地设立“宽厚所”(即宽厚衙门),负责管理旗人事务,宽厚所街因此得名。宽厚所街曾是济南城著名的商业街之一,与司里街、所里街、后营坊街并称“城南四大名街”,是老济南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2015年,济南市对宽厚所街进行保护性改造,在保留原有街巷肌理和传统建筑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商业元素,打造出“宽厚里”这一文化街区。宽厚里的名称既保留了“宽厚”二字,又寓意着宽厚待人、包容并蓄的城市精神。
宽厚里所在的区域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宽厚所街在明清时期就已形成繁华的街区,沿街分布着众多商铺、作坊和民居。清代时,这里是旗人聚居区,宽厚所的设立进一步促进了商业和文化的发展。宽厚所街曾保存有一些传统建筑和历史遗迹,如明代的舜井、清代的舜庙等。舜井是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相传为舜的后裔所凿,至今已有数千年历史。舜庙则是为纪念舜帝而建,是济南历史上重要的祭祀场所。宽厚里在改造过程中,对舜井、舜庙等历史遗迹进行了修缮和保护,使之成为街区中的文化亮点。宽厚里还保留了部分传统民居院落,如金家大院、浙闽会馆等,这些古建筑见证了老济南的历史风貌。
宽厚里周边流传着许多与舜帝和济南历史相关的传说。其中最著名的是“舜耕历山”的故事。相传上古时期,舜帝曾在济南的历山(今千佛山)脚下耕种,以孝悌闻名于世。舜井就是舜帝当年取水灌溉农田的井,至今井水清澈甘甜。宽厚里附近的舜庙,就是为纪念舜帝而建的祠堂。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济南人都会到舜井边祭祀舜帝,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宽厚里改造后,街区内还设置了舜井广场和舜庙戏台,举办传统戏曲表演和民俗活动,让人们在逛街购物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济南的历史文化氛围。
如今的宽厚里已成为济南旅游和商业的新地标。经过改造,宽厚里保留了原有街巷的格局和传统建筑的风貌,同时融入了现代商业元素,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市民前来体验。街区内有各种特色店铺、餐饮美食和文化体验项目,如济南传统小吃、手工艺品店、非遗文化展示等,让人在购物休闲的同时,也能领略老济南的风情。宽厚里的夜晚灯火辉煌,传统建筑与现代灯光交相辉映,别有一番韵味。每逢节假日,宽厚里更是热闹非凡,成为济南市民和游客必去的打卡地之一。宽厚里不仅成为济南的一张新名片,也为老城区的保护与开发提供了成功范例。
将军庙街位于历下区泉城路街道,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小巷,东起鞭指巷,西至太平寺街。是济南老城区中一条充满历史故事的街巷。
将军庙街得名于街中的“将军庙”。将军庙供奉的是民间传说中的“刘猛将军”。刘猛将军是中国民间最有名的驱蝗正神,明清时期各地普遍立庙供奉。由于庙中所祀将军声名远播,这条街便被称为“将军庙街”。除了将军庙,将军庙街还有城隍庙、慈云观和天主堂等宗教建筑,因此有“一街四庙”之称。这些庙宇历经数百年风雨,共同见证了将军庙街的兴衰变迁。
刘猛将军的形象在民间信仰中具有驱蝗保丰收的象征意义,因此将军庙香火旺盛,成为当地百姓祈求风调雨顺的圣地。城隍庙则是为供奉守护城池的城隍神而建,历史更为悠久,济南城隍庙曾是济南府的城隍庙,管理着全城的城隍信仰。慈云观是一座道教宫观,供奉道教神祇,体现了济南多元的宗教文化。天主堂则是天主教教堂,见证了西方文化在济南的传播。将军庙街一带在明清时期是济南城的宗教中心之一,众多庙宇相邻而立,形成了独特的宗教文化景观。除了宗教,将军庙街周边还曾居住过许多名人雅士,如清代著名诗人王士禛曾在此留下足迹。王士禛曾在《居易录》中记载过济南将军庙的故事,使这条街巷的历史更加引人入胜。
将军庙街流传着许多与庙和将军有关的传说。其中最著名的是“刘猛将军灭蝗”的故事。传说刘猛将军生前曾是一位勇猛的将领,死后被尊为驱蝗正神。每年夏季蝗灾易发时,百姓们便到将军庙祈求刘猛将军显灵,驱除蝗虫。将军庙街的将军庙因此香火不断,许多老农和商人都会前来祭拜。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与“四庙”中的天主堂有关。据说清代末年,将军庙街附近有洋人传教士传教,当地百姓出于好奇和信仰,在将军庙街修建了天主堂。由于教堂的建筑风格与中国传统庙宇不同,起初百姓们有些排斥,但随着时间推移,教堂逐渐融入当地生活,成为将军庙街多元文化的一部分。这些传说故事为将军庙街增添了神秘色彩,也反映了济南人对历史和信仰的尊重。
如今的将军庙街已成为济南老城区保护和改造的重点区域之一。经过修缮和整治,将军庙街的四座庙宇都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将军庙经过修复,重新焕发了昔日的庄严;城隍庙、慈云观和天主堂也在保留原有风貌的基础上进行了维护。漫步将军庙街,可以看到青砖灰瓦的院落、古朴的庙宇建筑,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氛围。将军庙街周边还设有一些文化展示和体验项目,如老济南民俗博物馆、传统手工艺店等,让游客在游览庙宇的同时,也能了解济南的民俗文化。将军庙街作为济南老街巷的代表,既保留了历史的记忆,又融入了现代的元素,成为济南市民和游客喜爱的文化街区之一。
东花墙子街位于历下区大明湖街道,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小巷,西起辘轳把子街,东至东更道街,是济南老城区保存传统民居风貌的典型街巷之一。东花墙子街不长,全长约200米,但街道两侧的古建筑和泉池流水,依然保留着老济南的韵味。
东花墙子街的名称源于街道两侧墙壁上的精美装饰。过去,东花墙子街沿街的房屋墙壁上,用青砖砌出各种花卉图案或装饰性花纹,形成了一道独特的“花墙”景观。这种花墙工艺在济南老城区较为少见,因此这条街便被称为“花墙子街”。为了与其他“花墙子街”区分,后来在名称前加上了“东”字,称为“东花墙子街”。东花墙子街的名字虽然简单,却形象地反映了这条老街的独特风貌。
东花墙子街历史悠久,可追溯至清代。据记载,东花墙子街一带在清代曾是济南城的繁华街区之一,聚集了许多富户人家和商铺。由于街道两旁建筑精美,装饰华丽,东花墙子街在当时就有“花墙子街”的美誉。民国时期,东花墙子街依然保持着较高的人气,沿街开有茶馆、酒馆、杂货店等,居民生活丰富。新中国成立后,东花墙子街逐渐褪去了商业色彩,成为普通居民区。尽管历经变迁,东花墙子街的街巷格局和部分古建筑依然保存完好。街道两旁的老房子大多是清末民初的建筑,青砖灰瓦,飞檐翘角,透露出老济南的韵味。此外,东花墙子街还与曲水亭街、王府池子街等泉水老街相邻,周边分布着许多泉池,如珍珠泉、芙蓉泉等,为这条街巷增添了灵动的水景。
相传在清朝末年,有一位手艺高超的工匠被请到东花墙子街来修建房屋。工匠为了让墙壁更加美观,别出心裁地在墙上雕刻了许多花卉图案。这些花墙图案栩栩如生,吸引了过往行人驻足观赏。从此,人们便称这条街为“花墙子街”。虽然这只是一个传说,但它反映了济南工匠的精湛技艺和东花墙子街的独特魅力。另外,东花墙子街周边还有许多关于泉水和老街的故事,如附近的珍珠泉曾是明代德王府的水源之一,王府的兴衰也给东花墙子街带来了一段段历史记忆。
如今的东花墙子街已成为济南老城区保护传统风貌的一个缩影。街道两旁的老房子经过修缮和维护,重新焕发出昔日的光彩。许多居民在自家门前摆放着绿植和鲜花,使老街更具生机。街道中央铺设了石板路,两旁的青砖墙和雕花门窗,让人仿佛回到了老济南的时光。东花墙子街还与曲水亭街、百花洲等景点相连,步行几分钟即可到达大明湖畔。游客漫步在东花墙子街上,可以感受到老济南的宁静与古朴,同时也能体验到现代生活的便利。为了更好地保护这条老街,济南市近年来对东花墙子街进行了环境整治,清理了泉池淤泥,加固了道路设施,使老街重现昔日的风采。东花墙子街虽小,却承载着济南的历史记忆,是老济南人心中珍贵的乡愁。
布政司街位于历下区泉城路街道,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小巷,北起双忠祠街,南至泉城路,曾是济南老城的重要官道。布政司街历史悠久,见证了济南从古代到近代的演变。
布政使司是明清时期省级行政机构之一,掌管一省的民政和财政。明代山东布政使司衙门曾设在济南城内,具体位置就在如今的布政司街一带。因此,这条街便被称为“布政司街”。清代济南府的官署也多设在布政司街附近,布政司街逐渐成为济南城的政治中心之一。布政司街的名字虽然直白,但却直接反映了这条老街的历史地位。
布政司街见证了济南城的千年演变。自元代以来,济南作为山东的政治中心,行政机构不断变迁。明代设立山东承宣布政使司后,布政司街一带便成为行政官署的所在地,此后几百年间一直是济南的行政要地。明清时期,布政司街周边聚集了山东巡抚衙门、济南府衙门、历城县衙门等众多官署,形成了济南城的政治核心区域。除了官署,布政司街还与济南的科举文化紧密相连。明代时,济南设有山东贡院(考场),布政司街距离贡院不远,许多考生和文人经常经过此地,形成了浓厚的文化氛围。清代末年,科举制度废除,但布政司街依然保留了浓厚的文化气息,成为济南文化教育的中心之一。
布政司街虽然以官署得名,但也流传着一些有趣的传说和故事。其中一个传说与明代官员张养浩有关。张养浩是元代著名散曲家,曾任山东按察使等职。据传,张养浩在济南任职期间,经常经过布政司街,看到这里的官署和百姓生活,心生感慨,写下了许多反映民生疾苦的诗文。布政司街附近还有一座张养浩的祠堂(张公祠),纪念这位关心百姓的官员。另一个传说与济南的科举文化有关。据说清代有一位书生在布政司街附近的客栈苦读,终于高中状元。他的故事在济南传为佳话,布政司街也因此被认为是“风水宝地”。这些传说故事为布政司街增添了几分人文色彩,也体现了济南人对历史人物和文化的敬仰。
如今的布政司街已不再是行政官署所在地,但它依然保留着历史的记忆。街道两旁的老房子大多是明清时期的建筑,古朴典雅。虽然历经岁月沧桑,许多建筑已略显陈旧,但它们依然矗立在原地,默默见证着济南的变迁。布政司街周边还保留了一些历史遗迹,如山东贡院旧址(今山东剧院附近)、张公祠遗址等,让人追思往昔。近年来,济南市对布政司街进行了保护性修缮,清理了街道上的杂物,恢复了部分古建筑的原貌。漫步布政司街,可以感受到老济南的宁静与庄重,仿佛穿越回古代的官衙街巷。布政司街作为济南老街的代表,不仅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也为后人提供了一个了解济南城市演变的窗口。
鞭指巷位于历下区泉城路街道,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小巷,北起双忠祠街,南至泉城路。这条巷全长约300米,是济南老城区中一条历史悠久的街巷。鞭指巷虽然不长,但名气很大,因为它曾得到乾隆皇帝的赐名,留下了一段传奇故事。
鞭指巷的名称源于清代乾隆皇帝的一次微服私访。相传在乾隆年间,乾隆皇帝南巡归来途经济南,他听说济南风景秀丽、民风淳朴,便决定微服私访一番。有一天,乾隆皇帝来到泉城路附近,看到一条小巷里有许多店铺经营车马挽具,如马鞭、缰绳、马鞍等。乾隆皇帝心生好奇,便向随行的大臣询问这条巷的名字。大臣灵机一动,回答说:“这街巷正如御鞭所指,实为恩幸,可名之为鞭指巷。”乾隆皇帝听后龙颜大悦,觉得这个名字很有诗意,便欣然同意。从此,这条无名小巷就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鞭指巷”。鞭指巷的名字也因此与乾隆皇帝紧密相连,成为济南老街中一个独特的存在。
鞭指巷虽然不长,但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据考证,鞭指巷在明代就已形成,当时巷子里居住着一些官宦人家和书香门第。清代时,鞭指巷依然是济南城的重要街巷之一,与芙蓉街、布政司街等交汇,是商贾云集的地方。鞭指巷周边还保留了一些历史遗迹,如明代的钟楼(今泉城广场附近)、清代的忠恕堂等。忠恕堂是济南著名的书院之一,曾培养出许多人才。鞭指巷附近还曾是济南府学文庙的所在地,文庙的学宫、大成殿等建筑为鞭指巷增添了文化气息。因此,鞭指巷在历史上不仅是一条普通的街巷,更是济南文化教育的中心。
据说乾隆皇帝曾在鞭指巷的墙壁上题写了“鞭指巷”三个大字,笔力遒劲,至今仍被后人传颂。虽然这些传说无法完全证实,但它们反映了济南人民对乾隆皇帝的崇敬和对鞭指巷的深厚感情。此外,鞭指巷还流传着一些文人雅士的故事。清代末年,鞭指巷曾居住过一位著名的书法家和画家,他在巷子里开设了画坊,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前来交流。这些故事为鞭指巷增添了文化韵味,也体现了老济南人对文化艺术的热爱。
如今的鞭指巷已成为济南老城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街道两旁的老房子大多是明清时期的建筑,虽然经过岁月洗礼,但依然保存完好。巷子里的居民热情好客,保留着老济南的生活方式。每逢节假日,鞭指巷也会变得热闹起来,游客们会慕名前来参观,感受这条小巷的传奇故事。为了保护鞭指巷的历史风貌,济南市近年来对其进行了修缮和整治,清理了泉池淤泥,加固了道路设施。如今的鞭指巷,青石铺路,垂柳依依,泉水叮咚,呈现出一派古朴而静谧的景象。走在鞭指巷中,仿佛能听到乾隆皇帝的马蹄声和大臣们的对话声,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温情。鞭指巷作为济南老街的代表,不仅承载着一段传奇故事,也成为了济南人民心中珍贵的文化遗产。
辘轳把子街位于历下区大明湖街道,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小巷,东起曲水亭街,西至东花墙子街。这条街全长约20米,宽约2米,是济南最短的街巷之一。然而,它却以独特的街巷形态和名称而闻名,被称为济南街巷名的象形代表。
辘轳把子街的名称来源于它的弯曲形态。这条街的走向并不笔直,而是拐了几个弯,形状类似于传统汲水工具“辘轳”的把手。在济南话中,“辘轳把子”就是指辘轳的手柄部分。因此,人们根据这条街的外形,形象地将其命名为“辘轳把子街”。据记载,1924年的《续修历城县志·城厢图》上就绘有这条街的位置,但直到1934年的《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中,才正式将其命名为“辘轳把子街”。从此,“辘轳把子街”这个有趣的名字便流传开来,成为济南街巷中一个独特的存在。
据考证,辘轳把子街所在的区域在清代就已形成居民区,周围有许多泉池和民居院落。由于街道狭窄,过去这里主要是居民进出家门的通道,商业活动并不繁荣。但随着城市的发展,辘轳把子街周边逐渐热闹起来。如今,辘轳把子街两侧开有一些特色小店和餐馆,成为游客和本地居民喜欢光顾的地方。辘轳把子街的历史意义还在于它反映了济南街巷文化的多样性。济南有许多以形态或功能命名的街巷,如“牛头巷”因形似牛头得名,“剪刀巷”因形状似剪刀得名等。辘轳把子街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以其独特的外形和名字,成为济南街巷文化的一张名片。
辘轳把子街虽然名气不大,但也有一些有趣的故事。其中一个故事与辘轳的传说有关。相传在古代,济南城水源匮乏,百姓们用辘轳从井里打水饮用。辘轳作为一种古老的汲水工具,在济南人的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辘轳把子街的名字正是源于这种工具,体现了济南人民对传统生活方式的记忆。另一个传说与这条街的狭窄有关。据说在辘轳把子街最窄的地方,仅能容纳一个人侧身通过,因此过去有人开玩笑说“辘轳把子街,两个人对走都困难”。这些传说故事虽然简单,但却反映了济南人对辘轳把子街的特殊感情和对老济南生活的怀念。
如今的辘轳把子街已成为济南老城区一个独特的景点。尽管街道很短,但游客们依然会慕名而来,寻找这条“济南最短街巷”的踪迹。街道两旁的老房子经过修缮,呈现出古朴的风貌。辘轳把子街的尽头有一座雕塑,形象地展示了辘轳汲水的场景,吸引了不少游客拍照留念。辘轳把子街周边还有许多泉池和老街巷,如曲水亭街、东花墙子街等,游客可以在短时间内游览多个景点。为了保护这条小巷,济南市对其进行了环境整治,铺设了石板路,安装了路灯,使游客能够安全舒适地漫步其中。辘轳把子街虽然不长,但它以独特的方式讲述着济南的历史和文化,成为济南老街巷中一颗不可忽视的明珠。
济南的古街古巷各具特色,它们不仅是城市的脉络和触角,更是济南历史文化的载体。漫步其中,仿佛能触摸到这座城市的脉搏,感受到老济南的烟火气息和人文魅力。
相关文章
在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作者定会不负众望,按时按量创作出更优质的内容。文I韩错编辑I韩错前言近期神州二十号和神州二十一号的成...
2025-11-11 0
10:37抗流感概念盘中逆势走强,特一药业涨停,金迪克涨超10%,南新制药、太龙药业等跟涨。10:19A股三大股指全线翻绿,创业板指跌0.11%,沪指...
2025-11-11 0
来源:中国新闻网 11月9日,游人拍摄精美的彩灯树。当日,浙江宁波奉化雪窦灯会对民众开放,近千盏彩灯入夜点亮,璀璨景色吸引游人参观。中新社记者 王刚...
2025-11-11 0
来源:【人民网】人民网哈尔滨11月10日电(记者张齐)11月10日,伊春市召开2025—2026年冬季冰雪旅游“百日行动”新闻发布会,围绕特色文化旅游...
2025-11-11 0
忻州长城博物馆大同长城博物馆阳泉市郊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建设项目。山阴县长城博物馆。大同古城东南邑历史文化街区。“阳泉记忆·1947”文化园。长城一号旅...
2025-11-11 0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扬州11月10日电 (朱晓颖 步娜 11月9日,作为2025年度扬州运河讲堂的收官之作——40组亲子家庭共同踏上了一场别开生面...
2025-11-11 0
近年来,玉溪市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以“同唱一首歌 同为一家人”为主题,通过文体旅深度融合发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2025年国庆中秋双...
2025-11-11 0
提起眉山,你会想到什么?是 “一门三词客” 的三苏故里,是香飘四海的东坡肘子?还是年产值超 230 亿的中国泡菜?这些都是眉山的老名片。今天的眉山是成...
2025-11-11 0
发表评论